小長假前,摩拳擦掌的家長們做了好幾天攻略,信心滿滿地想着能帶娃遊山玩水,到了目的地,卻發現“不出來玩不死心,出來玩死的心都有......”
“帶兒子出國旅遊,
結果就是到國外挖沙子!”
假期還沒結束
杭州的周女士就
發來一長串吐槽
這個國慶假期,周女士一家去了東南亞,坐遊船、出海潛水,各種活動排滿,結果國小一年級的兒子不買賬,“啥也沒玩,整天就想着回酒店去海灘挖沙。”
周女士覺得很可惜:“放着這麼多景點不玩,坐在船上心不在焉,給他拍照,聳着個肩,一臉不情願,我們隻好遷就他,改了很多行程。”
“過來人”分享:
沒必要去,因為都忘了
周女士的心路曆程,作為“過來人”的昊媽深有同感:“帶娃旅遊,隻要吃好玩好就可以。孩子太小的話,真沒必要帶去國外或者去看名勝古迹,因為都忘了。”
兒子昊昊上幼稚園時,昊媽也認為孩子從小要行萬裡路,增長見識。一有假期,她就帶娃去各地旅遊,結果卻是哭笑不得:“去過西安,他隻記得走城牆和吃羊肉湯包、肉夾馍,兵馬俑隻有依稀印象。去過成都隻記得大熊貓,都江堰啥都不記得。”
“建議一定要在3年級之後,帶孩子真正地去旅遊。”昊媽說,“四年級開始,專門帶他去看各種名勝古迹就很有用,他會有自己的感觸。今年他上初一,國慶全家去了楠溪江古村落,回來兒子立刻寫了篇關于浙江傳統文化的征文,屬于玩有所得。這兩年暑假都是按兒子要求,去山西看古建築,線路也是他自己定的。”
帶娃旅行是“沒苦硬吃”?
100個娃有100種不配合
說起帶娃出行受過的氣
許多家長
都有一肚子苦水要倒
有的娃喜歡酒店勝過景點:
隻有吃外賣
跟在酒店裡吹空調看電視的時候
才是真的開心
帶娃去看著名景點
從搶票到早起
從攻略到路線終于全都搞定
想象中看到景點會相當震撼
結果娃一路毫無波瀾
最後才發現
對娃來說
出門買個冰淇淋
是終極目的
吃完就想回家回酒店
出門難免排隊
無論大隊小隊
娃都是一分鐘問一句“還有多久?”
大人懂得的忍耐
到孩子這裡成為宇宙終極難題
還有娃的關注點
永遠不在預料之中:
美麗的湖泊扔石子最好玩
地上的煙卡最吸引人……
不帶出來玩,會覺得假期難得
帶出來了,會覺得自己生命寶貴
家長們不禁捂着胸口問:
我們為什麼要帶孩子旅遊?
帶孩子四處旅遊有意義嗎?
怎樣帶娃旅遊才有意義?
其實,在社交平台上,已經有網友指出了帶娃旅遊的一些誤區。
一位網友反問:“家長平時不了解孩子嗎?出來旅遊也要把孩子的喜好放進去呀。”
他表示,自己的娃很怕熱,他就盡量安排室内活動,出行也以打車為主,室外行程盡量排早晨晚上,上午下午不是在室内就是在酒店。
“還有出來旅行總會有突發情況,這個時候哪怕啥都定好了,那暫停當日行程也要釋懷,不要沒完成心理預期就怨孩子。”
這些帶娃出行的誤區和建議請收好——
第一種:盲目跟風帶娃旅行
【誤區】“别人帶孩子出門旅行我也帶孩子出門旅行,别人讓孩子參加遊學團我也讓孩子參加。”
很多家長帶孩子出門旅行,真正的目的并不是讓孩子長見識,而是以“長見識”為表現的攀比行為。
比如某個家長群,其中一位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在假期的時候要報一個遊學團,結果下面好多家長都跟着要報名。
這些家長看似都在為孩子的“長見識”而操心,實際上卻是互相攀比。
最終,這些家長花了錢,孩子付出了時間,對于孩子的成長也幾乎起不到應有的積極作用。
第二種:消費享樂型帶娃旅行
【誤區】“出去旅遊就應該挑‘好玩’的地方,去‘進階’的地方,舍得花錢才能長見識。”
有的家長帶孩子出門旅行,在本意上确實是想要讓孩子長見識,但是搞不清楚應該讓孩子長什麼樣的見識、什麼才算是長見識。
于是便秉承“貴的就是好的”的觀點,帶孩子從這個遊樂場到那個遊樂園,從這個五星酒店到那個豪華民宿,吃這裡的美食買那裡的特産,體驗這個娛樂項目感受那個進階運動等。
實際上,奢侈的旅行内容并不能讓孩子真正長見識,反而會助長孩子的攀比心。
第三種:走馬觀花型帶娃旅行
【誤區】“用最短的時間逛最多的景區,孩子去的地方越多,收獲就越大。”
有的家長為了拍照片、發朋友圈,每到一個景點的時候,都會匆匆地找到“網紅點”來拍照留念,卻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帶孩子來這裡的真正目的是什麼。
親子旅行,要的并不是什麼所謂的“高效”,用最短的時間走遍最多的景區并不是親子旅行該有的樣子。
帶孩子出行,是需要讓孩子去感受異域,體驗自然與文化,了解知識。
那麼,什麼樣的旅行才是對孩子有益的旅行?
高品質的陪伴
才是旅行的意義
旅行過程中,随時與孩子進行溝通,彼此分享旅行的快樂感受,相信這樣的舉動會為旅行增添更多溫馨的氛圍,可以使旅行更加順暢地進行下去。
多參與孩子的活動和遊戲,充分交流感受,父母的陪伴會為孩子提供足夠的安全感。安全感強的孩子更自信、更友善,成長更順利、朋友更多、人際關系也會更好。
提升孩子的參與感
培養他的責任感
出發前,孩子和父母一起準備旅行用品,去不同的地方需要準備帶的東西不一樣。
比如準備去海邊玩,要戴太陽鏡,防曬衣,遊泳有關的泳衣、泳圈之類的;準備去爬山,穿什麼樣的衣服和鞋等。
路上充饑的食物,車上打發時間的玩具等,孩子的東西可以單獨讓孩子自己收拾,放到一個包裡,自己負責帶。
孩子參與的過程,能培養孩子的籌備能力、計劃性和責任感。
讓孩子擁有
深層次的旅行體驗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多數父母想着利用假期帶孩子去遊曆祖國山河、感受别處的風土人情、增長見識。
我們每到一個景點,就需要讓孩子感受到這個景點能夠給孩子帶來的意義。
比如帶孩子到了博物館,不要隻顧着拍照,而是要帶着孩子聽講解、看介紹,了解其中的知識文化,知曉其中的奧秘,讓孩子有所收獲。
真正的親子旅行,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獲得成長經驗,讓孩子在旅行的過程中感受到父母的愛,獲得父母的深入陪伴,在旅行後收獲愛,收獲成長。
你有過同款經曆嗎?
你怎麼看?
來源:潮新聞、中國教育報、齊魯晚報、網友評論等
責編:李佳妮
編輯:徐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