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莫雷加德3-4被向鵬淘汰,結束了本次大滿貫之旅。同一時間,陪着他一同參加比賽的瑞典男隊主教練約爾根·佩爾森宣布離任,結束在瑞典國家隊的執教生涯。
作為陪着小莫拿下奧運兩枚銀牌、世乒賽亞軍的功勳教練,他陪着莫雷加德走了很長一段路。是以不少球迷好奇,主教練離隊後小莫将何去何從?
佩爾森不再續約瑞典隊
佩爾森曾獲得過91年世乒賽、世界杯單打冠軍,還是乒乓球引進排名體系後的首位世界第一(男乒),距離大滿貫隻差一個奧運冠軍。
他執教這幾年的成績同樣出色,為瑞典乒乓球做出了卓越貢獻,還打破了沉寂已久的記錄。
佩爾森是19年開始正式開始執教生涯的,不過最初隻是助理教練,一年後才正式接任瑞典主教練。不巧的是,他接任的時候正巧趕上了疫情,比賽縮減了不少。
今年是他擔任主教練的第四年,他一直覺得當教練最佳的時間是三四年,多了的話各種問題也就出來了。是以在這次巴黎奧運會之前,他就已經做好了賽後就退休的想法。
作為乒乓球的外協教練,他已經達到了無數教練都達不到的成就。乒乓球作為一個被中國“壟斷”的項目,外國人想拿冠軍難上加難,甚至拿亞軍對他們來說都是奢望。
佩爾森卻帶着莫雷加德閃耀巴黎,看着他打敗世一王楚欽,打敗雨果闖進男單決賽。
瑞典上一次闖進男單半決賽還是08年北京奧運會時,距今已有16年,當時闖進半決賽的正是這位教練,這也是他7戰奧運取得的最好成績。
這一次巴黎奧運會,小莫不僅闖進了男單半決賽,還一路殺進決賽拿到了亞軍。
後來又和隊友們聯手打敗日本隊,帶領瑞典男乒曆史首次殺進團體戰決賽,最終奪得寶貴的團體銀牌。
這次中國大滿貫賽,佩爾森培養的運動員莫雷加德,更是成為了站到最後的外協選手,還差點赢下向鵬闖進男單半決賽,兩人昨天一度打出了20-18的高分。
和其他外協教練相比,佩爾森已經拿到了他執教生涯的最高榮耀,讓不少外協投來了羨慕的目光。
發表告别感言
這次大滿貫開賽前,佩爾森便表示不再續約瑞典隊,是以這次大滿貫既是他陪小莫等瑞典球員走的最後一站,也是他的告别賽。
正因如此,瑞典選手在這次的中國賽上全都很拼,或許也是想給佩爾森留下最美好的記憶吧。
昨晚小莫出戰男單1/4賽時,他就站在場外現場指導。随着小莫無緣半決賽,他的執教生涯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号。當時,現場觀衆全體起立為這位偉大的“功勳教練”鼓掌送别。
卸任之前,他曾在WTT舞台上發表了告别感言,坦言擔任主教練很累,幾乎耗盡了自己的全部精力,是以想好好放松放松不續約了(9月30到期)。
不過佩爾森也直言:雖然不擔任瑞典主教練了,但他離不開乒乓,是以未來可能會在瑞典乒協擔任相關職務,也可能會參與到瑞典青少年的乒乓球訓練中,為瑞典培養更多優秀球員,也為了乒乓球這個項目能經久不衰的維持下去。
有時候會想,這些外協教練和運動員對乒乓的熱愛會不會比我們更多?
他們明知赢不了中國,明知是以卵擊石,可還是一次次往前沖,如果不是真的熱愛誰又怎麼會堅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呢。
萬幸他執教生涯的最後一場比賽在中國結束,中國球迷懂球愛球,也尊敬、敬佩每一個幹幹淨淨打球的對手。
是以他離任時才會有那麼多人不舍,而他也在離場之前将簽了名的膠皮扔向觀衆席,還給觀衆發了離别小禮物,将最後的祝福和期望留在了中國。
莫雷加德未來何去何從?
佩爾森離任後,球迷們最擔心的就是莫雷加德的以後了,畢竟他在佩爾森的指導下,球技越來越好,還多次重新整理自己的最佳戰績。
運動員最怕的就是頻繁換教練,尤其是頂尖球員,每換一次教練就意味着要重新磨合,重新培養感情和信任,或多或少會影響運動員的狀态。
如今正是莫雷加德冒頭的重要節骨眼,失去了佩爾森的找到對他來所絕對是一大損失。若是後續接替他的教練沒有點真水準,那小莫再想打出巴黎奧運會、甚至這次大滿貫賽的成績恐怕就很難了。
結束這次比賽後,小莫未來一段時間會像個沒有家長的孩子一樣,這一點孫穎莎深有感觸。
孫穎莎的前主管教練離開後,她有将近一年半的時候沒有教練,隻能自己錄制比賽經過然後複盤,也是那時起養成了自己指導自己的習慣。
若不是一年半後她在河北隊的啟蒙教練跑到國家隊給她要來了邱贻可教練,不知道她還要單打獨鬥多久。
同理,小莫恐怕也要面臨一段時間的“教練空窗期”了。不過現在的他已經成長為了優秀球員,有教練更好、沒有也不至于太糟糕。
佩爾森:讓中國隊感受到壓力
奧運會男單決賽的那場中瑞對抗不僅是瑞典第一次有人闖進決賽,也是國乒隊最緊張的一次。
中瑞兩國在賽場上交鋒,兩國主帥佩爾森和劉國梁卻惺惺相惜,兩人曾在24年前交過手。這次巴黎兩人在球員通道緊緊相擁,此時他們不僅是對手更是朋友。
佩爾森賽後接受采訪時表示,瑞典讓中國隊感受到了壓力,他看到決賽時劉國梁的渾身都是濕透了,汗留的比場上的運動員還多。幸好,最終中國頂住壓力3-0瑞典,實作了奧運團體五連冠。
其實,外協大多對中國又愛又恨,沒有中國便不會有乒乓球的今天,可有了中國他們的晉級之路總是難了那麼一點。
不過随着“養狼戰術”的出現,外協近些年也越來越厲害了,也給了國乒巨大的壓力。有壓力才有動力,隻有良性的競争才能推着乒乓球有更長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