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在,神舟十八号已經在軌飛行了超過5個月時間,整個飛行任務已經接近尾聲了。雖然國慶節期間,大家都放假了,但是在中國空間站執行飛行任務的3名航天員葉光富、李聰、李廣蘇依舊在開展各種工作。畢竟太空飛行的成本很高,飛行機會也很難得,航天員都非常珍惜在太空的時間。
在過去這5個多月時間内,神舟十八号航天員乘組完成了很多工作,包括開展了生命生态科學實驗、材料艙外暴露實驗等多達90餘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除此之外,神舟十八号航天員們還進行了2次出艙活動,在艙外給中國空間站安裝了一些空間碎片防護裝置,大大提高了空間站應對空間碎片、空間小顆粒的威脅能力。
在這麼多科學實驗、試驗中,最受關注的可能就是“太空養魚”這一個項目了。在中國空間站内有一個密封的太空魚缸,裡面有4條斑馬魚,還有金魚藻,也就是有生産者、消費者。
其中金魚藻通過光合作用産生氧氣給斑馬魚呼吸使用,而系統則會根據斑馬魚的生活情況進行自動喂食,還可以進行溫度、燈光的控制。在實驗過程中,還會收集斑馬魚的魚卵,這些魚卵最後會跟随航天員一起乘坐飛船傳回地面,由科學家進行下一步的科學研究。
舟十八号即将返航
現在神舟十八号飛行任務已經差不多接近尾聲了,預計在本月底就會傳回地球,結束為期6個月的飛行之旅。當飛船從中國空間站傳回地球時,整個返航的過程是非常複雜的,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操作,每一步都有很多精心設計的環節,科技含量非常高。
第一步就是進行分離。載人飛船需要先和空間站組合體進行分離,由于載人飛船由傳回艙、軌道艙、服務艙3個艙段組成,而航天員是乘坐傳回艙進行着陸的,是以在從空間站組合體撤離後,飛船傳回艙還會和軌道艙、推進艙分離。在完成分離的過程中,神舟載人飛船的飛行高度也會從接近400公裡的圓形軌道下降到近地點低于100公裡高度的橢圓形軌道,進而為再入大氣層做準備。
第二步就是再入大氣層。再入大氣層的過程可以說是非常驚險,驚心動魄,是風險系數最高的一個過程。因為飛船傳回艙再入大氣層時速度相當快,超過7公裡每秒,飛船以這麼快的速度再入大氣層,導緻傳回艙外部溫度急劇上升,局部區域的溫度可以超過1000℃。這麼高溫的灼燒,一般的材料是沒法承受的。
為了讓飛船傳回艙安全着陸、讓航天員安全返航,載人飛船傳回艙就不得不進行特殊的設計,例如在飛船傳回艙外部會塗上燒蝕材料、隔熱材料,這些燒蝕材料在脫落的過程中會帶走大量熱量。
在傳回艙的底部還會有一個隔熱大底,這個隔熱大底可以承受很高的溫度。在這個過程中,飛船傳回艙的動能也轉化為熱量消耗掉,是以它的下降速度也逐漸下降,從超過7公裡每秒的速度下降到幾百米每秒。
第三步就是傘降。在下降的過程中,傳回艙的速度雖然有所下降,但是還是達到幾百米每秒,已經沒法繼續自行減速了,是以還需要采取其他的措施來降低傳回艙下降的速度,也就是通過傘降的方式把速度降下來。
在距離地面差不多還有10公裡時,傳回艙的降落傘就會開啟,在降落傘的幫助下,傳回艙的速度可以下降到7-8米每秒。雖然已經大幅度降低了下降速度,但是以這個速度着陸的話,傳回艙受到的沖擊力還是比較大的,對航天員來說也是一個危險。
是以,當傳回艙距離地面還有1米左右時,就會啟動傳回艙底部的4台反推發動機來完成最後階段的減速。反推發動機給傳回艙提供一個向上的推力,最終傳回艙以1-2米每秒的速度進行着陸。而且,載人飛船傳回艙内的座椅也有緩沖的作用,可以進一步降低傳回艙着陸時對航天員的沖擊,進而確定航天員的安全。
航天員為何被擡着走
當飛船傳回艙安全着陸後,任務其實還沒真正完成,因為接下來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完成的。因為傳回艙降落在荒漠地區,是以肯定需要把傳回艙轉運回來。而且,當飛船傳回艙安全着陸後,航天員也不能馬上出艙,地面從業人員需要對傳回艙進行檢查,也需要對航天員的身體狀況進行檢查。
在確定傳回艙和航天員的安全後,地面從業人員就會打開傳回艙的艙門,然後把航天員擡出來,還要擡着航天員走,而不是讓他們自己行走。這是怎麼回事?
不知情的網友可能認為這是小題大做,但實際的情況并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因為外太空的環境和地面環境完全不同,長時間處于外太空失重狀态時,航天員的身體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骨質、肌肉加快流失,傳回地面後,由于地面的重力環境和外太空的環境完全不同,是以航天員需要适應地面的重力環境。
這個過程是很漫長的,如果航天員貿然站起來行走,可能會摔倒或者出現骨折等情況。是以為了航天員的安全,在着陸後航天員不會馬上站立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