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學會年會分論壇預告 | 遙感大模型與智能遙感應用

學會年會分論壇預告 | 遙感大模型與智能遙感應用

本文内容轉載自微信公衆号:中國測繪學會,版權歸原作者及刊載媒體所有,所刊載内容僅供交流參考使用,不代表本刊立場。

學會年會分論壇預告 | 遙感大模型與智能遙感應用

分論壇

學會年會分論壇預告 | 遙感大模型與智能遙感應用

分論壇:遙感大模型與智能遙感應用

主辦機關:中國測繪學會

承辦機關:

中國測繪學會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委員會自然資源部粵港澳大灣區自然資源資料協同應用工程技術創新中心武漢大學遙感資訊工程學院廣東南方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時間:10月17日

地點:鄭州國際會展中心

分論壇專家名錄

嘉賓主持:

張永軍

武漢大學遙感資訊工程學院院長、教授

緻辭嘉賓:

宋超智

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

報告嘉賓:

武文忠

自然資源部原總規劃師

中國測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張永生

解放軍資訊工程大學專業技術一級教授、少将

王力哲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

劉小丁

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黨委書記、院長

李萬東

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二級研究員

李彥勝

武漢大學遙感資訊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

魏汝蘭

廣東南方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漢研發中心主任

嘉賓主持資訊

學會年會分論壇預告 | 遙感大模型與智能遙感應用

張永軍

機關及職務職稱:

武漢大學遙感資訊工程學院院長、教授

個人履歷

博士生導師。中國測繪學會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入選國家級高層次人才計劃,獲得優秀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長期從事航空航天多源遙感資料多特征一體化攝影測量處理研究,包括航空航天多源遙感資料多特征聯合區域網平差、多源衛星影像多特征協同處理、中低空影像準實時智能處理、遙感影像語義資訊智能提取、實景三維模組化等。

負責研制了航空航天遙感影像數字攝影測量網格處理系統DPGrid、多模态衛星影像攝影測量遙感智能處理系統MIPS及多源遙感資料三維模組化系統LiDARPro,成功應用于國家重大工程及各類地理資訊産品生産項目。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測繪科學技術特等獎及測繪科技進步特等獎各1項。先後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12項,發表測繪遙感領域主流SCI期刊論文90餘篇;獲得授權發明專利35項、軟體著作權30項。國際期刊 The Photogrammetric Record共同主編、《武漢大學學報·資訊科學版》副主編、《測繪學報》編委、《電子學報》編委。

緻辭嘉賓資訊

學會年會分論壇預告 | 遙感大模型與智能遙感應用

緻辭嘉賓:宋超智

機關及職務職稱:

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

個人履歷:

原國家測繪地理資訊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長期分管測繪法律法規、測繪行業管理及地理資訊産業發展研究等工作;現任中國測繪學會理事長。

報告嘉賓資訊

學會年會分論壇預告 | 遙感大模型與智能遙感應用

報告嘉賓1:武文忠

機關及職務職稱:

自然資源部原總規劃師、中國測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個人簡介:

自然資源部原總規劃師,現任中國測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長期從事測繪地理資訊業務和管理工作。

主筆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成果管理條例》,組織編制《導航電子地圖安全處理基本規定》《智能網聯汽車時空資料傳感系統安全基本要求(征求意見稿)》《智能網聯汽車時空資料安全處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見稿)》等強制性國家标準;推動全國地理國情監測第一個部省聯合試點和秦嶺地區1:1萬無圖區測圖;組織實施2020珠峰高程測量,主體參與全國測繪資質管理、注冊測量師制度和“多測合一”政策改革。積極謀劃和推動實景三維中國建設與應用。

報告題目:

時空資訊技術發展趨勢與特點之我見

報告摘要:

自然資源部不斷加快推動測繪地理資訊事業轉型更新,提出了“為數字中國建設打造統一的數字時空基底、為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提供豐富的時空資料要素保障”的轉型目标和任務。如何從技術體系上服務和支撐這些目标任務的實作?

本報告旨在針對新技術、新業态發展給所帶來的沖擊與機遇,從資料擷取、處理、服務、應用及産權的全流程,分析時空資訊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特點,并結合實景三維中國建設與應用的需求,對需要重點創新和突破的幾個關鍵技術與裝備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與思考。

學會年會分論壇預告 | 遙感大模型與智能遙感應用

報告嘉賓2:張永生

機關及職務職稱:

解放軍資訊工程大學專業技術一級教授、少将

個人簡介:

專業技術一級教授、少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測繪、遙感學科評議組秘書長,中國測繪學會攝影測量與遙感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特支計劃領軍人才、軍隊科技領軍人才。

主要從事航天遙感工程、遙感資訊處理、空間智能等方向的研究工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軍隊和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等。

報告題目:

空間智能貫穿天地

報告摘要:

着眼國家安全和低空經濟發展對遙感與空間智能技術的需求,從天基全球智慧地标控制網建構、空基無人系統任務規劃到地基智能駕駛不良環境穿透等在研項目案例出發,剖析領域共性技術發展态勢,探讨廣域遙感域界擴充、自然視覺空間智能、地理空間人工智能相關的若幹理論與技術方法。

學會年會分論壇預告 | 遙感大模型與智能遙感應用

報告嘉賓3:王力哲

機關及職務職稱: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

個人簡介: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院士、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會士(IEEE Fellow)、國際光學學會會士(SPIE Fellow)、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常委、副校長。

報告題目:

城市空間資訊支援可持續發展目标

報告摘要:

城市化是過去幾個世紀的重要趨勢,帶來了社會經濟增長和基礎設施水準的提升,同時也伴随着生态環境污染、社會不均衡和極端氣候變化等挑戰。實作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全球城市發展的核心目标。本報告聚焦于城市空間資訊支援可持續發展目标這一主題,梳理城市空間資訊的基本概念和發展曆程,探讨城市空間資訊在可持續發展目标研究中研究進展和代表性工作,指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報告的最後将圍繞大模型這一研究前沿,探讨目前代表性大模型在支援可持續發展目标中的局限性、難點和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城市SDG大模型的新思想與建構方法,并展望未來的發展方向。

學會年會分論壇預告 | 遙感大模型與智能遙感應用

報告嘉賓4:劉小丁

機關及職務職稱:

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黨委書記、院長

個人簡介:

廣東省國土資源測繪院黨委書記、院長,自然資源部華南熱帶亞熱帶自然資源監測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級高工。畢業于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工程測量專業。

長期緻力測繪地理資訊、時空大資料、人工智能和空間優化決策支援技術應用于自然資源管理探索與實踐,主持完成的項目多次獲得測繪科技技術獎、測繪優秀工程獎,授權發明專利多項,曾獲全國“測繪應急保障先進個人”和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報告題目:

人工智能在自然資源管理服務中的探索與實踐

報告摘要:

目前正處在推動數字化測繪向智能化測繪轉變的關鍵期,測繪地理資訊與人工智能、大資料、物聯網等技術的深度融合,讓地理智慧走向空間智能。

本報告圍繞新時期自然資源管理的實際需求,結合廣東省智慧自然資源建設,探索人工智能(AI)大模型如何賦能地理空間資料擷取、資訊提取、知識挖掘等方面的應用,創新廣東的自然資源管理服務新模式、新方式。報告從應用實踐的角度,介紹了目前自然資源管理面臨的需求、支撐服務工作思路、關鍵技術探索與實踐及取得成效等,對新形勢下提高自然資源管理和國土空間數智化治理水準和效能具有啟發和借鑒意義。

學會年會分論壇預告 | 遙感大模型與智能遙感應用

報告嘉賓5:李萬東

機關及職務職稱:

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二級研究員

個人簡介:

中國國土勘測規劃院調查領域技術總師,中國土地學會地籍分會秘書長,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辦公室調查組副組長、核查組副組長。

長期從事國土調查、土地确權登記、建設用地勘測定界、地籍調查工作;作為主持人,完成了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核查監理、2010年至2021年度全國土地(國土)變更調查遙感監測和核查等大型工程;作為主要起草編制了《城鎮分等定級規程》、《國土變更調查技術規程》、《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技術規程》、《城鎮地籍調查規程》、《建設項目用地勘測定界技術規程》等國标或行标;作為主要編寫人,出版了遙感監測、土地登記理論、确權登記理論、國土調查、地籍調查等系列書籍;主持建立開發了“國土調查雲”平台。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獎。

報告題目:

人工智能助力“國土調查雲”更新

報告摘要:

“國土調查雲”平台在自然資源調查監管工作中的應用。内容包括:雲端傳輸遙感監測圖斑,定點定向定時拍照舉證,移動端線上填報調查資訊,各級在WEB端審查、核查和彙總分析,通過移動端和WEB端在全國範圍内查詢任一地塊地類、權屬、審批、規劃和曆史影像及屬性資料等資訊,遠端指揮排程網絡等。

“國土調查雲”平台存在的問題及人工智能助力“國土調查雲”更新的解決方案。内容包括:目前國土調查、核查和智能服務存在的問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在“國土調查雲”平台上開發植物自動識别,舉證照片自動識别,手機、無人機和鐵塔視訊圖斑電子圍欄等技術軟體;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模型技術,基于自然資源和相關部門管理政策、法律法規以及國土調查、規劃和相關部門的矢量資料,在“國土調查雲”平台上開發土地利用解決方案查詢系統,系統并具有持續自我學習不斷更新的能力。

學會年會分論壇預告 | 遙感大模型與智能遙感應用

報告嘉賓6:李彥勝

機關及職務職稱:

武漢大學遙感資訊工程學院副院長、教授

個人簡介:

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青年人才計劃獲得者,遙感資訊工程學院副院長。長期從事遙感時空知識圖譜、多模态遙感基礎大模型、遙感大資料智能解譯研究。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青年、中國博士後基金特别資助、一等資助、華為、螞蟻、支付寶、阿裡達摩院等項目10餘項。一作或通訊發表IEEE T-PAMI、RSE、Information Fusion、中國科學:資訊科學、CVPR、AAAI、ECCV等領域頂級期刊會議論文70餘篇。榮獲中國測繪學會青年測繪科技創新人才獎、中國測繪學會測繪科學技術特等獎等榮譽。入選美國斯坦福大學釋出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擔任IEEE T-GRS、The Innovation、PhotoRec等6個國際SCI期刊的副主編/青年編委。

報告題目:

遙感大模型賦能複雜地理場景智能了解

報告摘要:

遙感對地觀測能力的穩步提升為多模态遙感基礎大模型的湧現和發展奠定了資料基礎。針對不同資料及任務類型,設計不同的深度網絡骨架及優化方法必将浪費大量人力物力。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報告首先介紹與螞蟻集團聯合研發的20億參數的多模态時序遙感基礎大模型SkySense,在場景分類、語義分割、變化檢測、作物分類等17個公開資料集上獲得了最佳性能。然後,介紹在SkySense支援下的複雜遙感場景解譯技術,包括大幅面遙感影像語義分割、大幅面遙感影像矢量制圖、大幅面遙感影像場景圖生成等。最後,針對該領域仍然面臨的挑戰提出了未來研究展望,旨在為遙感基礎大模型的未來研究提供探索方向參考。

學會年會分論壇預告 | 遙感大模型與智能遙感應用

報告嘉賓7:魏汝蘭

機關及職務職稱:

廣東南方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漢研發中心主任

個人簡介:

廣東南方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漢研發中心主任,中國測繪學會對地觀測工作委員會委員,長期緻力于時空大資料與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與産品化工作。

主持的時空大資料智能服務平台獲全國“興智杯”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大賽全國一等獎。負責人工智能+地理資訊的落地應用,主持了AI+耕地保護、AI+衛片執法、AI+水利、AI+電力等多個行業領域的工程化落地工作。申請發明專利19項,其中獲得授權4項,發表核心論文2篇。

報告題目:

遙感智能解譯行業實踐與案例分析

報告摘要:

人工智能+時代已然來臨,遙感技術與AI的融合正在重塑多個行業領域。本報告聚焦于遙感智能解譯技術在耕地保護、自然資源變化監測、衛片執法等行業的應用,探讨遙感AI技術的優勢與挑戰,并結合具體案例,分享人工智能技術對遙感行業發展的推動作用。

相關閱讀

學會年會分論壇預告 | 空間智能與智慧遙感助力自然資源新質生産力發展

學會年會分論壇預告 | 地理空間人工智能(GeoAI)賦能智慧城市高品質發展

學會年會分論壇預告 | 時空大資料賦能低空經濟

學會年會分論壇預告 | 城市生命線安全監測與防護

學會年會分論壇預告 | 深空探測中的測繪遙感:嫦娥六号及未來任務

關于召開2024中國測繪地理資訊科學技術年會的通知(二号)

學會年會分論壇預告 | 智能化測繪技術裝備自主可控與規模化應用

學會年會分論壇預告 | 數圖融合 新質生産力賦能地圖業态轉型更新

學會年會分論壇預告 | 智能化工程測量賦能新質生産力

關于召開2024中國測繪地理資訊科學技術年會暨中國測繪地理資訊技術裝備博覽會的通知(一号)

初審:楊瑞芳複審:宋啟凡

終審:金 君

資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