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3年,永昌縣累計建成高标準農田72.98萬畝,占總耕地面積的51.4%、常年播種面積的67.6%,成功納入石羊河流域整灌區推進高标準農田建設試點,繪就了一幅幅增收‘錢’景。”
良田有保障,糧食才滿倉。近年來,永昌縣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保耕地,建設高标準農田是重要抓手,要堅定不移抓下去”的殷殷囑托”,始終堅守“國之大者”,以“五化五體系”推進高标準農田建設。
“上”“下”并聯,建構扁平化推進體系
高标準農田,“組織”是核心,“機制”是抓手。永昌縣堅持政府主導、部門關聯,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全縣統籌“一盤棋”,鄉鎮部門“一股勁”,廣大群衆“一條心”,多措并舉確定了高标準農田全員化參與、全覆寫推進,為全縣堅定堅決打赢打好高标準農田建設攻堅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質”“效”并重,建構集約化建設體系
高标準農田,高标是根本,建設是關鍵。永昌縣堅持規劃布局、建設标準、組織實施、驗收考核、上圖入庫“五統一”推進思路,逐鄉鎮實地檢視、分片區現場勘察、請專家集中評審,建設任務全部具體到鄉鎮、細化到村社、落實到地塊,真正做到了聚合力、搶工期、見實效。
“科”“智”并立,建構智能化監管體系
高标準農田,科技是引領,智能是未來。永昌縣堅持“監管規範化、應用智能化、經營規模化”,依托農業建設項目管理平台、全國農田建設綜合監測系統,将已建成的高标準農田建設資訊全部上圖入庫,建成高标準農田“一張圖”,實作位置明确、地類正确、面積準确、權屬清晰。目前自動化服務已覆寫近70萬畝高标準農田,實作了灌溉、施肥、打藥全程智能化遠端管田;同時将農田、農藝、農技、農機、智能等生産要素融合,實作了“人防+技防”并重監管,為現代農業高品質發展打造了新的強大引擎。
“創”“新”并行,建構多樣化營運體系
高标準農田,連片是标準,增效是目的。永昌縣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積極探索高标準農田與土地流轉、高效節水、規模經營、鞏固成果相結合的運作模式,打破農戶界限、地塊界限,推行并小為大、變散為整,帶動全縣72.98萬畝高标準農田全部流轉。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快速推廣,有力促進了農業種植“三節三抗三增”,近兩年年均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30萬畝以上。“田成方、路成網、渠暢通、地平整”的高标準農田,為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帶動全縣飛防植保、農機保障、農資購銷等農業生産主體達到567家,托管服務面積近60萬畝,農業機械化率達到93.3%、适度規模經營比重達到72%以上。
“管”“護”并舉,建構規範化監管體系
高标準農田,管護是長效,持續是基礎。永昌縣堅持“縣級負總責、鄉鎮為主體、村集體落實、受益者參與”多元管護機制。精準把關高标驗收,對标對表項目驗收28條内容,全程跟蹤審計,全程問計于民,確定農田更顯“顔值”、更具“氣質”。堅持“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項目建成及時移交,納入村集體資産管理,組建管護隊伍112支600餘人,確定項目高效運作。行業部門随機查、屬地鄉鎮定期查的高頻次排查,實作了排查“橫到邊、縱到底、無縫隙、全覆寫”,有效保障高标準農田建成一片、管好一片、用好一片。
高标準農田建設,從源頭上破解了灌溉“引水難”、精耕“管理難”、産能“提高難”。如今,走在永昌的廣袤沃土上,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一望無際的大條田、一條條遍布寬暢的車行路、一道道筆直密集的滴灌帶、一排排勃勃生機的嫩秧苗,農田真正成為了農民增收緻富的“聚寶盆”。
記者: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