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體記者 吳詩榕 馬俊傑 文/圖
筝,相傳始于秦,是大陸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其演奏風格與各地戲曲、民間音樂相融合,形成了包括陝西筝、河南筝、山東筝、潮州筝等九種流派,在我們福建的一派被稱為“閩筝”。國慶前不久,閩筝作為傳統音樂中唯一的項目,列入福州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拟推薦名單。此次上榜,與一位耄耋老人對閩筝的深厚情感與不懈努力密不可分。
陳茂錦指點學生的時候,聲情并茂精神矍铄
今年91歲的陳茂錦先生,從事古筝教學60餘年,曾被中國音樂家協會古筝學會授予“中國古筝藝術傑出成就獎”,是福建古筝流派在世最年長的傳承人之一。在他多年的努力下,福州市鼓樓區成為閩筝的主要傳承地,以閩筝傳承班、閩筝傳承研究會和八閩筝團為主要傳承群體和交流平台,他創辦的八閩筝團是大陸唯一演奏傳統筝曲的筝團。
一聽傾心 一生所寄
童年時期,陳茂錦生活在福清鄉村,每逢年節或是婚喪嫁娶,常有民間藝人吹、拉、彈、唱。耳濡目染之下,他雖未接觸過樂器演奏,但已對傳統民間音樂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1950年,福建省開展民間音樂調研采風活動,一場民間音樂會在福州演出,閩筝大家陳有章先生應邀參演。機緣巧合下,還是中學生的陳茂錦有幸現場觀看了演出,“我從來沒聽過現場版的古筝表演,陳有章先生獨特的演奏風格和高超的技藝一下把我迷住了,讓我一聽傾心。”陳茂錦說。
那時陳茂錦才上中學,沒有樂器的他拜師心切,他瞞着父母奔赴漳州雲霄,在當地劇團找到了陳有章,開始學習閩筝。從那時起,陳茂錦每逢假期必赴漳州,向陳有章學習閩筝,從此開始拜師學藝之路。第二年,在陳有章先生的引薦之下,他又趕赴漳州诏安,向另一位閩筝傳人張永固學習。
“看不懂樂譜”“聽不懂方言”,那陳茂錦是如何學習的呢?“老師一句句教,我一句句模仿,靠耳朵聽、靠腦子記、靠心感悟。”就這樣,他在一次次練習中漸漸地将從兩位老師處學習到的技巧融會貫通。
1954年,陳茂錦考入福建師範學院藝術系,開啟專業的音樂學習之旅。1956年,成績優異的陳茂錦留校任教,肩負起古筝的教學工作。退休後,他仍然未停止古筝教學,被原福建音樂學院(現更名為閩江學院蔡繼琨音樂學院)聘用,在該校繼續進行古筝教學。陳茂錦說:“自中學時期的那一‘聽’,我便和閩筝結下了不解之緣。”
閩筝傳承 筝團續新篇
福建筝又被叫作“閩筝”,多流行于福建漳州的雲霄、诏安一帶,少數出現在閩西的龍岩。閩筝有什麼特點?陳茂錦說:“閩筝它展現的是福建的風格,相對于其他八派,閩筝曲調更加古老樸素、清新淡雅、抒情緩慢,這便是閩筝的獨特韻味。”
閩筝第三代傳承人陳茂錦,今年91歲,仍然在傳授閩筝技藝
“我今年91歲了,每周四的下午我都會來和筝團一起排練。”福建民間的筝譜、筝曲大多是前輩口口相傳傳承下來的,随着時間的推移,陳茂錦意識到僅僅依靠個人的努力還不足以将閩筝藝術發揚光大。于是,他開始緻力于閩筝傳譜的整理與編譯工作,1991年,由陳茂錦編著的第一本閩筝曲集《閩南筝曲集》正式問世。
陳茂錦展示自己收藏的工尺譜
“這是有兩百多年曆史的古譜,現在很少有人看得懂這樣的譜子了,我會翻譯成簡譜給她們看。”陳茂錦向記者展示了他做了大量翻譯的工尺譜,他不僅編著了《閩南筝曲集》,還編寫了8冊古筝教材,将閩筝風格融入練習曲中。
為了更好地傳承閩筝藝術,2009年,陳茂錦開設了閩筝傳承班,每年招收一期學員,親自授課,風雨不改。他堅持親自為學員上課,在他的精心指導下,一批又一批的閩筝學員成長起來。“筝團的學員幾乎都有古筝基礎,她們來排練、來演出,都是免費的,堅持也很不容易。”
陳茂錦的徒弟們,組成了八閩筝團,經常外出演出
2015年,陳茂錦在傳承班的基礎上成立了八閩筝團,陳茂錦任藝術指導,現有團員上百人,主要骨幹30多人。“我年齡大了,希望不斷有人來傳播閩筝藝術。”他回憶起過去閩筝常與筝歌相伴,用閩南語演唱,如今這一傳統已漸行漸遠。為此,筝團近期正在努力學習閩南語唱腔,希望能在傳承中融入新的元素。他說:“我想帶着筝團四處演出,讓更多人領略到閩筝的獨特魅力。”
編輯:潘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