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染沃野,林海藏金。
秋收之際,吉林省各地“林下經濟”碩果累累。座座青山變為緻富“金山銀山”,莽莽林海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寶庫”。
“通過引進優質基因種穗嫁接技術産下的松塔,個體大、結果早、産量高,每棵樹的收益都在200元以上。”
“我們這裡有60年的人參栽培經驗,種植技術成熟,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村子山林多,生态環境又好,非常适合林下經濟作物生長。依靠綠水青山,我們過上了好日子。”
一句句樸素的話語,印證着山林的饋贈,也折射出青山沃野之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要問這“金山銀山”從何而來?答案要從882.98萬公頃林地中探尋,豐富的林草資源是林下經濟發展的優勢與底氣。2023年,全省林草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成效顯著,利用林地發展林特産業規模達到1725萬畝,生産經濟林産品58萬噸。
在四平市梨樹縣千畝文冠果種植示範基地,果林枝繁葉茂,郁郁蔥蔥。這裡原是退化低産林,通過更新改造,打造出文冠果産業種植重點工程,不僅起到了良好的防沙治沙效果,還增加了生态價值和經濟價值。
在白山市靖宇縣,藍莓栽培面積已達3.4萬畝,是全國五大藍莓産區之一,擁有栽培高山寒地藍莓絕佳的氣候優勢和土壤條件,藍莓果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力軍”。
我省林草中藥材資源豐富,産業基礎雄厚,占有全國藥材品種總數的37.7%,是中國北藥基地。淫羊藿、五味子、關防風和平貝等10多種中藥材産量居全國之首。全省林草中藥栽培留存面積8萬餘公頃,全産業鍊産值可達400億元。
……
風展綠海如畫,林間氣象萬千。多年來,我省立足生态資源禀賦,因地制宜差異化發展,着力放大與激活綠色優勢,林下經濟産業穩步推進、蓬勃發展,闖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
要問這“金山銀山”因何而在?全省30萬參與林下經濟發展的職工群衆給出了答案,他們用腳步丈量樹蔭下、林草中的每一寸土地,用勤勞的雙手挖掘出一座座“金山銀山”。
資料顯示,我省林下經濟發展主體4500餘個,林草行業總産值從2019年的1100億元,增加到2023年的1500億元,實作跨越式發展。
希望在山,緻富在林。多年來,我省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刻在了山林間,守住“聚寶盆”,念響了“緻富經”,發展林下經濟多點開花,走出不凡之路。
要問這“金山銀山”将向何而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老百姓的食物需求更加多樣化了,這就要求我們轉變觀念,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
今年的“省委一号檔案”提出建構多元發展農業産業體系。林草産業作為多元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将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打造更豐富的産業業态,釋放更多的“兩山”效益,帶動林草産業整體躍升。
林果模式、林藥模式、林菜模式、林蛙模式……一座多元立體的森林“糧倉”呼之欲出。
全省林下經濟利用林地500萬公頃,林下經濟産品年産量1062萬噸,省級以上龍頭企業180家。
已建成梅河口—東豐全國北方最大的堅果加工産業集中區,基本形成“買全球、賣全球”的産業規模,年進出口貿易額超2億美元。
綠水青山正在給吉林人帶來幸福的“金山銀山”……
郁郁蔥蔥的萬頃林海覆寫大地,激昂澎湃的松花江水一路歡歌,綠水青山本色更濃,一幅生機盎然的發展藍圖躍然眼前。吉林正全力以赴做活“林文章”,為林下經濟的持續繁榮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一條全新的林下“掘金”、綠富“雙赢”之路正在被探索出來。
吉林日報社出品
作者:吉林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沫
策劃:韓雪潔
執行主編:于悅
編輯:韓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