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稻花香
收獲的季節悄然而至
柳江區成團鎮田地裡
出現“身材”高大的“田野明星”
該鎮連片示範種植的
“巨型牧草水稻”進入抽穗期
再過十多天
一幅生動絢麗的秋日豐收畫卷将躍然眼前
9月25日,記者來到位于成團鎮同樂村竹達屯的廣西科學院高技術集團《一畝糧田養一頭牛》種養循環項目•柳州育種中心“巨型牧草水稻”連片種植标準化示範基地,隻見綠油油的“巨型牧草水稻”傲然挺立,挂滿沉甸甸的稻穗,挺拔的水稻,為人們撐出一方陰涼。
“沒想到啊,水稻也能長這麼高!之前聽說過‘禾下乘涼夢’,現在真的可以坐在下面乘涼。這水稻稻穗長、顆粒多、分枝力強,每穴平均有效穗二十多穗,産量肯定好,我們看到都想跟着種。”正在田裡耕作的村民覃玉明連連稱贊道。
“眼前的120多畝水稻是我們今年6月上旬種植的牧草專用水稻•桂科院二号品種,統一育苗、種植、管理,經過三個多月生長,該品種良好的基因顯露無遺。經測量,平均株高1.9米左右,最高2米以上,比普通水稻高出1米左右,一個成年人站在其中,多半看不到頭頂。”項目負責人韋順雄介紹,2023年,他們開始小面積種植示範,一畝糧田一季可收獲稻谷約600-700公斤,稭稈約3噸,預計畝年産值達6500元。該品種具有莖稈粗壯、穗大粒多、結實率高、增産潛力大、米質優等特點,稭稈具有多重經濟價值,成熟時籽黃葉綠,可作青貯飼料、造紙與建材加工用。
經過不斷研究探索,韋順雄基本摸索出一套比較成熟的種植模式,該項目于今年3月正式落戶柳江區成團鎮,種植面積250多畝。據了解,柳州育種中心積極打造現代種養循環産業标杆,為項目産業發展搭建種養循環新型研發服務,利用企業人才、技術、平台等綜合資源優勢,發展與本地經濟、産業需求相關的合作,做到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實作食品安全、産業落地和産業振興。
“我們成團鎮有非常良好的農作物種植基礎,成團水稻、甘蔗、葡萄、草莓産業發展日趨成熟,引進新品種牧草專用水稻•桂科院二号,給成團鎮轄區村民更多樣的選擇。除了享受牧草水稻産業鍊帶來的經濟收益,同時也可以得到啟發,應用到其他産業中,進一步促進農業産業提質增效。”成團鎮黨委政法委員、副鎮長覃俊華說。
近年來,柳江區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巨型稻”的引種和高産栽培上狠下功夫,在百朋、進德、成團等鎮,不斷進行不同品種、不同播種期、不同移栽密度等示範,探索“巨型稻”最佳栽培方式,推動糧食增産、農民增收。(韋蒙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