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題:新聞1+1丨政治局會議重磅部署 對房地産、就業等有何影響?
9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目前經濟形勢,部署下一步經濟工作。從财政政策、貨币政策,到房地産、資本市場,以及企業、就業、消費,中央最新部署重要信号力度展現在哪裡?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這次會議“不同尋常”在哪裡?又将帶來怎樣的影響?《新聞1+1》連線宏觀經濟學家、上海财經大學校長劉元春,帶來分析解讀。
怎麼看待新的情況和問題?
對于目前的經濟形勢,9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到,“目前經濟運作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新的情況和問題是什麼?
宏觀經濟學家 上海财經大學校長 劉元春:新的情況和問題指的是,相較于我們在年初年中所總結的經濟形勢,現階段出現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集中展現在以下方面:
外部環境:由于歐美經濟持續疲軟導緻貨币政策全面轉型,同時帶來我們整個政策空間的放松,當然也産生了歐美對于我們出口的進一步打壓,這為我們後續的訂單持續增長帶來了壓力。
内部環境:我們會看到7月份和8月份的經濟資料公布,展現為消費增速在持續下降,投資的未來前景并不樂觀,同時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看到房地産市場、股市都在承壓,導緻整體經濟名額不樂觀。是以面對這樣的情況,要求我們更加直接、更加深入把握問題的關鍵,同時出台一系列的增量政策,來直面現有的這些新問題和新現象。
從“堅定不移”調整為“努力完成”
如何看待實作全年經濟目标的難度?
9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标任務”,這樣的表述相較于之前的“堅定不移”有所變化調整,這是否意味着,實作全年5%的GDP經濟增長目标難度不小?
宏觀經濟學家 上海财經大學校長 劉元春:這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的召開具有特殊性,它直面問題,高度重視目前穩增長、穩信心、穩房産、穩股市的重要性。是以在這裡面,我們一定要看到信心是堅定的、明确的,我們既要努力完成年初所确定的各項名額。我們也要客觀理性判斷現在所面臨的一些問題的複雜性,因為從7月份、8月份的資料推算,我們三季度的GDP增長速度可能在4.6%這樣一個水準,要想完成全年達标,我們四季度的增長速度可能要在5.3%左右。是以,按照既定的政策力度和節奏,就難以完成我們全年的目标。是以整個逆周期調整的力度節奏都要全面強化,這就出現了我們所看到的一些表述發生了變化。
9月的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抓住重點”
重點在哪裡?
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标任務,中央政治局會議要求要“抓住重點”。您最看重哪些方面的推進?在已經出台的政策中,又要先穩住什麼?
宏觀經濟學家 上海财經大學校長 劉元春:目前的重點毫無疑問依然是“擴内需”。“擴内需”很重要的一個關鍵名額就是要“穩信心”,而“穩信心”來源于我們資本市場的穩定,來源于房地産市場的穩定。是以這一次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很重要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從過去簡單的“穩投資”“穩消費”,持續追根溯源到“穩房産”“穩股市”這兩個重點。目前看來,的确起到了及時的效果,對于我們信心提振、預期逆轉,都能起到很好的關鍵作用。
“要促進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
新表述提出了什麼新要求?
宏觀經濟學家 上海财經大學校長 劉元春:這是近幾年來第一次這麼表述,表明我們對于房地産調控的目标,從原來的“控風險”,即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爆發和風險的傳染,逐漸轉移到短期的“止跌回穩”上。這個止跌就包括在交易量、價格參數等一系列資料的穩定上。這個穩定對于短期需求的提升,對于整個市場信心的回升,以及政府财政的穩定,都會起到積極性作用。穩房産在短期問題上,具有十分重要的“牛鼻子”效果,是以這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關于“要促進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的表述,也成了大家最為關注并且琢磨最多的内容之一。
具體政策方面:
涉及供給端,會議進行了全面把握,要求對“白名單”項目的貸款支援力度要加大,要求對商品房建設要嚴控增量、優化存量、提高品質,這些次元上都要有相應的政策。
更重要的是在需求端,要進一步發力。這裡面不僅展現在限購限貸的取消,同時對于房地産存量的貸款利率等也都進行了下調,這對需求的修複是至關重要的。因為現在穩房地産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使頭部企業相對穩定,要使交易需求相對穩定。需求端政策力度的加大,對于市場的穩定,也會起到積極的效果。
“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誰來幫?怎麼幫?
宏觀經濟學家 上海财經大學校長 劉元春:“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是一個新表述。8月份國家統計局發言人也專門談到,部分企業的經營困難沒有解除。從七八月份公布的新資料我們會看到,企業目前有以下幾個難關:
經營績效下滑,特别是投資收益普遍下滑。雖然1—7月規上工業企業的利潤同比增長0.3%,但如果把樣本量擴大到規下企業以及服務業,我們就會發現,實際上目前的利潤增長狀況并不樂觀。從上半年的上市公司半年報裡也會發現,接近一半的企業利潤并沒有增長。
訂單在減少,投資機會在減少。這就導緻很多企業的預期在弱化,信心比較低迷,是以出現一些大家所看到的“躺平”現象。
非規範性的執法和監管。目前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财政困難出現的一些不規範執法,對一些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帶來幹擾,這種幹擾也導緻企業信心出現新一輪的滑坡,市場秩序出現紊亂現象。
當然我們還要看到,目前企業款項的回收也存在問題,由于地方政府的資金困難,由于一些大企業的經營不力,就會導緻新的債務現象出現,新的“三角債現象”也出現,這也導緻很多新問題。所需這次會議也指出:“要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進一步規範涉企執法、監管行為。”
如何通過政策推進
真正形成“就業優先”導向?
宏觀經濟學家 上海财經大學校長 劉元春:目前我們所看到的就業難,應該說還沒有得到根本性緩解,這有整個經濟需求壓力,也有供給放量的因素。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央對于就業問題從戰略上高度重視,因為它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民生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政治問題,是以就業優先戰略是黨中央考慮的很重要的一個戰略性問題。面對重點群體的政策主要展現在兩方面,一個是青年就業,集中展現在大學生群體的就業上,第二個就是農民工就業的問題。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目前很多勞動密集型行業受到的沖擊很大,同時由于我們目前的經濟轉型,對于新增就業的需求出現了一些問題。是以這裡面既包括總量性的,也包括一些結構性的問題。為解決這些問題,這些年我們制定了一系列的就業政策,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效果。從今天來看,要想保證就業優先的戰略目标,我們必須要在保主體、保投資上面有一些新項目,這樣才能有新的就業需求。新項目中同時也要考慮就業導向,不能簡單把一些勞動密集型的行業,排斥在戰略目标之外,要使我們的政策在就業穩定與轉結構上,達到一個相對的平衡。
如何了解“要把促消費和惠民生結合起來”?
宏觀經濟學家 上海财經大學校長 劉元春:“促消費”絕對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刺激消費,也就是說通過短期的刺激使消費得到擴張。因為消費問題在本質上是一個收入問題,而收入問題在本質上是收入配置設定以及社會建設的問題。這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很重要的一個表述,就包括“要把促消費和惠民生結合起來”,要把擴收入這個根源性的問題提升到日常工作上。“惠民生”的一些政策是長線建設,對于未來收入的持續提升,對于未來消費基礎的持續夯實,具有非常重要的決定性意義。是以我們會看到,在原來一些存量政策的基礎上,目前出台的很多擴消費的增量政策,加入了收入的概念、民生的概念,實際上它是通過一些改革,一些社會建設,來使消費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來源:央視新聞用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