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币,其定義是貨币符号。在印象中,這玩意是西方人發明的。我們之是以會有這樣的印象,一方面是當今經濟體系理論大多是由西方人提出,另一方面就是我們的受到影視劇和一些實體文物等方面的影響,以為封建社會貨币的流通隻有貴金屬這一形式。最多用幾張錢莊兌換的票據,其作用類似今天的支票,并不是作為一般貨币符号而流通使用。
而實際上,這種很先進的貨币符号,最早出現并普遍使用的正是咱們國家,準确的說,是在大陸北宋時期。而且,最早流通的紙币還就是這錢莊兌票——交子。我們簡單扒一扒,交子出現與流通的背景和原由。
上圖_ 張擇端 的《清明上河圖》中,記錄了北宋都城東京的繁榮的景象
- 北宋奇葩的經濟體系
北宋是一個商業繁榮,富有程度相對較高的王朝。正是因為活躍的商業活動,北宋王朝對于貨币的需求更是空前提高。而在所謂紙币出現之前,封建王朝使用的貨币一般是銅,也就是鑄造的銅錢。在商業需求的刺激下,北宋鑄錢的能力與數量大大地超越了前一個大一統王朝——唐朝。但盡管如此,北宋的銅錢依然不夠用。迫于無奈,為了緩解貨币缺口,北宋朝廷隻好将貨币流通以區域劃分,其中四川不流通銅錢,而是用鐵錢。
也就是說,在北宋并非是全國統一貨币,商業也并非簡單的全國自由流通。這種奇葩的體系,顯然對商業發展是不利的。
上圖_ 北宋交子
- “交子”的出現與國有化
因為鐵的價值照比銅低了不少,但重量卻輕不了太多,是以作為交易一般等價物極其不便。尤其是大宗交易,在你的物流成本中,必須要考慮錢币運輸費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四川地區民間自發形成了一個錢莊組織,以18位較為富有之人開設錢莊,各錢莊開具票據互通為基本準則,使其具備流通性,進而友善市場交易使用,這個票據名為“交子”。這樣一下子就解決了,交易時貨币攜帶困難的問題。久而久之,不但大宗交易使用交子,民間一般交易亦是如此,原因就是友善。
這種民間的自發商業行為,有利于促進民間資本的發展壯大,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必然會出現問題與危機,交子也不可能例外。
上圖_ 北宋交子銅印版
由于個别錢莊實力不濟或經營不當,導緻資金短缺,出現了交子無法兌現的問題。這讓交子出現了一定的危機,百姓也将錢莊告上公堂。按理說,此時北宋朝廷隻需從中調節,由四川民間資本自主完成調節,尊重優勝劣汰一般的發展規律。然而,北宋朝廷的做法是将交子國有化,以國家财政為基礎,統一對四川發行交子。
表面上看,朝廷财大氣粗,統一發行的交子,似乎可以避免無法兌現的問題,但實際上交子隻是貨币符号,這個東西本身是沒有價值的。至于這其中的各類暗箱操作,懂金融的朋友會比我更加明了,在此我就不班門弄斧。但是曆史告訴我們,北宋朝廷逐漸将交子多樣化(比如鹽票),流通的範圍擴大化(秦晉等地)。進而,從民間攫取了大量财富。南宋時期亦是如此。
上圖_ 蒙古、金、西夏、南宋
- 金、元效仿北宋,紙币流行
北宋覆滅之後,宋高宗在南方建立南宋政權,而北方被女真人以及其傀儡政權占領,這個時候金朝或者說是北方還主要使用宋币。随着女真人統治基礎的逐漸夯實而摒棄傀儡之同時,金朝也開發出自己的紙币——交鈔,其制度基本上是照抄北宋交子。但是,北方地區普遍缺少銅礦資源,如此交鈔隻能基于從北宋掠奪的财富之上,根基十分脆弱。
海陵王完顔亮執政時期,發動大規模對宋戰争。這場戰争過程之艱難,消耗之大,顯然超出了完顔亮的預期。為了解決财政困難,金朝朝廷利用交鈔開始從民間斂财。再加之,後續無法及時增加真貨币的儲備,導緻交鈔迅速膨脹,金朝的金融體系瀕臨崩潰。
上圖_ 完顔亮(1122年-1161年),字元功,本名完顔迪古乃
盡管金朝後續的繼任者們,也努力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但由于北方資源相對緊缺,金宋戰争留下的财政“大坑”,怎麼填也填不滿。等到蒙古人揮師南下,并沒有完全恢複實力的金朝,抵禦蒙古人侵略的能力大幅下滑。不久,金朝就被蒙古滅了。
蒙元王朝至始至終都沒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且可持續的稅收體系,導緻這個王朝的财政系統很不健康。這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蒙元王朝的統治者們,在接受與摒棄漢化問題上搖擺不定,政策的改變基本上是非此即彼,“漂移式”的大轉彎,根本沒有緩沖。
上圖_ 大朝通寶,建元以前,大朝是蒙古帝國的漢文稱号
盡管蒙元王朝政策制度上一團糟,但這個王朝對外開放程度相對較高,這也促進了元朝的商貿經濟,這奠定了蒙元王朝發行紙币的基礎。蒙元朝廷利用從宋、金借鑒紙币發行的理論基礎,尤其是儲備金機制制定與執行得還算不錯,加之強力有效的行政指令,在大一統之初,蒙元紙币就被人民接受并流行開來。
前文提及,蒙元糟糕的稅收體系,再加之各種對外戰争和内鬥的消耗,蒙元朝廷始終處于國庫空虛的尴尬境地。為了解決财政危機,蒙元朝廷繼續走了前朝的老路——通貨膨脹,殺雞取卵。當對民間掘地三尺之後,蒙元王朝的經濟終于崩潰,這個王朝的統治者也在人民的反抗浪潮中,被趕回了蒙古老家。
上圖_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 保守的明王朝,紙币時代的終結
反元各路豪傑,笑到最後的是精通軍事,更精于權謀的朱元璋。這位大陸曆史上,出身最卑微的開國之君,一上台就對國家經濟發展定了調子——重農抑商。舉國上下必須服從于自給自足的“大農村式”的經濟模式,顯然這不利于資本的流通。資本流通放緩,意味着對貨币需求的減少,這也是明朝貨币能以銀本位取代銅币的原因之一,至于貨币符号,那就更沒什麼迫切需求了。
然則,老朱皇帝還是為明王朝的紙币制度做了一次掙紮。在明朝統一全國之後,太祖朱元璋妄圖利用皇帝權力,強行在全國推行紙币。之是以說他是“強行”推行,因為明朝壓根就沒為紙币發行準備儲備金。朱元璋的方法或者說指令是,金銀也就是貨币可以兌換紙币,但紙币不能兌換金銀,紙币與金銀之間為單向流通。這樣的紙币,就算是再沒有常識的人也知道,那就是一張廢紙。就這樣的紙币,竟然也在存在到王朝滅亡,但是它存在的直接作用是給官員開工資。然而,朝廷對官員的坑騙,變成了官員對普通百姓的巧取豪奪,用群眾的血汗來填自己的大坑。
上圖_ 明朝的銀錠
既然明王朝紙币發行制度如此低能,而且經濟模式更是相對靜止與低效,的确讓紙币沒有存在的空間。也恰恰是因為沒有紙币這個東西,使得整個明朝沒出現過通貨膨脹,明朝朝廷失去了利用紙币快速從民間“抽血”的斂财手段。
但是,由于明朝的經濟模式過于單一,導緻在财政出現危機的時候,能做的隻是不斷地加稅,将王朝推向萬劫不複的惡性循環之中。之是以如此,是因為明朝統治者們普遍缺乏制度改革的勇氣,更沒有開源節流的能力,是以隻能飲鸩止渴,自掘墳墓。
參考資料:
《中央帝國的财政密碼》 郭建龍/著 海峽出版發行集團
來源:“人民東方曆史”
作者:王金百
編輯:伍希城
【聲明:本号為“全民閱讀推廣”官方公益賬号,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其它不妥之處,請聯系我們。我們将及時更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