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觀新聞
由一門冷門運動發展為大衆話題,關于騎行的各種聲音随之而來。
一輛自行車,若是各類材料用得好,價格要10萬元。這樣的自行車一般要準備兩輛,在城市平地上騎破風車,到山裡騎爬坡車。騎行裝備還需要鞋子、頭盔、碼表、騎行服等,林林總總加起來,還需要再花費幾千元,甚至上萬元。
今年,騎行成為新興熱門的運動方式。在杭州,西湖邊、龍井山頭,都長滿了騎行的人。尤其是在西湖邊的楊公堤騎行,對于追求打卡的本地青年和外地遊客來說,已成為今年最具儀式感的活動之一。
由一門冷門運動發展為大衆話題,關于騎行的各種聲音随之而來。這是場生意?是流量的“昙花一現”?還是單純的個人愛好?不同的人已經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
流量争議
騎行活動是怎麼火起來的?大家都說不清。有人說因為疫情,影響外出旅遊,滋生很多城市内活動。有人認為,這是社交平台的“鬼把戲”,制造新的話題,操縱流量傳播,吸引更多關注者。
無論如何,騎行者數量猛增是事實。據上海一家騎行社團主理人李邁觀察,上海遍地騎行社,每天都會有新的出來。2022年,他成立騎行社時,“能報出名字的不超過5個”。去年開始,不斷有新社團出現,不過存續時間大多隻有幾個月,還有一些騎行社團,規模大了開始“分裂”,分出兩三個。
不可忽視的是,随着騎行愛好者越來越多,“圈子”裡出現了一些問題。
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甚至诟病的是,騎行過程中産生的追逐競速、随意變道、侵占機動車道,甚至闖紅燈等情況。還有的騎行者将道路當成“競技場”,時速超過40公裡,這給城市管理帶來困擾,也會影響交通安全。
同時,攀附流量者也出現了。追逐速度的騎行者穿鎖鞋,把腳完全固定在踏闆上,隻要穩住核心,人不會在車上晃,發力更友善。而外行人不明就裡,身旁的自行車價值10萬元,全套裝置很專業,不過腳上穿的卻是一般運動鞋。李邁常能在社交平台上看到這類“擺拍”照片。
有的“騎行”随之變味。絕大多數社團都會組織晨騎,早上天未亮出門騎車,不耽誤7點上班。李邁卻是個例外,“太陽升起的時候到達打卡點拍照,騎一趟就為了這張照片,感覺是去參與一個社交聚會,為了維持人設。”
相較于馬拉松等戶外運動,騎行比賽普遍較少。發展騎行運動,城市的确有苦衷。大多數城市道路不适合騎行,紅綠燈多,非機動車道上電動車多,當競速車時速到達40公裡甚至更高,危險系數也随之上升。
舉辦一場騎行比賽,還要考慮封路的問題。馬拉松全程40多公裡,而騎行速度就在每小時40公裡以上,這就意味着比賽中的封路區域要大幾倍。不少城市認為,辦比賽得不償失。
在長三角示範區,滬蘇浙三省交界處,曾舉辦過“環意長三角自行車公開賽”,這是長三角地區近年來舉辦的規模最大的自行車賽事之一,比賽全程88公裡,“這個體量跟我們平時訓練差不多,能辦這樣一場比賽很難得”,一位騎行愛好者說。
另外,杭州可以騎“龍井線”,上山下山,直上直下特别好,杭州淳安的千島湖也非常适合騎行競速,繞湖一圈138公裡,騎起來感受很舒服。
如果不追求專業和速度,長三角到處都是風景。李邁喜歡到長三角的小島上騎行。崇明島不錯,長興島不錯,舟山嵊泗列島也不錯,在海濱騎車,欣賞風景很好。“如果是休閑騎,那上海太好了。我們幾個朋友一人帶一台攝影機,晚上吹個風去胡同區打卡,可以掃街,拍到很多平時看不到的煙火氣。”
生财之道
騎行仍是一項小衆運動。一次商業活動中,李邁需要邀請明星站台,他找到一位騎行項目的奧運會冠軍,報價隻要15萬元。而阿迪達斯、耐克等國際知名運動品牌,尚未做與騎行相關的産品。“閱聽人面小,市場小。”李邁說。
騎行社組織活動等大多是公益性質。加入社團沒什麼要求,“進群、有車、來騎就可以,騎行本來是個很自由的事情,用收費去框住這份自由,就沒意思了”。
不過,大家也都明白,無論是社團還是活動,僅僅“為愛發電”都很難維系。
陳翔是上海一家咖啡店主理人,也是騎行愛好者。今年夏天,他組織過幾次“發現老上海的靈魂”城市騎行活動,每人收費20元。“中華路為什麼是圓的?為什麼路名中很多帶‘浜’?很多人不知道。”騎行過程大概3小時,路途中,陳翔會對這些問題一一講解,讓大家通過建築本身了解上海。
6個人參加活動,有的本身便是騎行團的,有些人愛好健身,也有純粹的遊客。陳翔遇到過一個福建人,正考慮要不要來上海生活。大家有的騎專業競速車,有的在路邊掃碼解鎖“小黃車”,陳翔沒要求。
為了組織活動,陳翔在不同時間點兩次提前探路,再規劃路線、查資料、寫東西、做海報、發文對接,為了把路線上的老房子講清楚,陳翔做了18頁PPT,活動頭天晚上背稿到淩晨2點。“很費時間和精力。”陳翔說,“20元報名費隻是一杯咖啡錢,象征性收一下。”
對于更多騎行社團來說,當團員數量積累到一定水準,便有了更多變現可能。比如,李邁為社團承接過不少品牌活動,服裝品牌推廣騎行類的服裝,功能性飲料需要拍攝運動畫面,耳機等電子産品也想拓寬使用場景,護膚品中的防曬霜也是戶外運動中的必備單品,這些商家都曾來找合作。
辦一場騎行活動,一般要求20多人參與,品牌方贈送産品物料,支付活動經費,每場大概上萬元。活動結束後,活動照片發社交平台,“把一個人的廣告費花在了一個團體上,我們号召力沒那麼強,但可以一傳二、二傳四。”李邁說。
利用騎行活動進行品牌推廣,這種形式越來越受到青睐。杭州騎行俱樂部RSCC便是自行車品牌洛克兄弟旗下俱樂部,社團主理人主業是公司品牌推廣。俱樂部就是按照公司要求成立的,目前剛誕生2個月,通過社交平台和朋友介紹招新,社團成員已将近1000人。
咖啡店也能成為騎行“副産品”。和李邁見面的咖啡店,老闆是他的社團成員,咖啡店内部的配置、主題,都是垂直于騎行領域、服務于騎行需求的。比如,咖啡店内地闆更軟,适合穿着鎖鞋走路;店内有個水池,接出一條水管,可以連出去洗車;店裡牆面上挂的地圖,則是上海熱門的騎行路線和點位。
“把騎行當成生意做,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愛好本身。”李邁感慨,畢竟,有話題度才有關注,有愛好者才有市場。
騎行主題咖啡店中懸挂的上海騎行熱門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