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歐洲青銅時代手冊》(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European Bronze Age)于2013年由牛津出版社出版,由青銅時代考古學家哈利·福克森(Harry Fokkens)和安東尼·哈丁(Anthony Harding)主編,旨在全面介紹歐洲青銅時代的社會與文化。書中彙集了五十多位著名學者的研究成果,是了解歐洲青銅時代的權威著作。
由于地理環境、資源狀況以及文化傳統等因素的影響,歐洲各地進入青銅時代的時間有所不同,但多數地區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邁入了這一階段。青銅時代是技術創新和社會變革的一個重要時期,人們逐漸掌握了冶金技術,青銅器得以廣泛應用,社會生産力快速發展,并引發了一系列社會變革。《牛津歐洲青銅時代手冊》以其全面而深入的内容,為讀者提供了一個了解歐洲青銅時代社會和文化的視窗,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European Bronze Age》
編著: Anthony Harding,Harry Fokkens
出版社: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時間: 2013年8月
主要内容
《牛津歐洲青銅時代手冊》整合了衆多專家學者的學術見解,詳細介紹了歐洲青銅時代的社會及年代學研究成果。全書分為專題性研究和區域性研究兩大部分,共計四十八章,涵蓋二十八個考古學專題和十九個地區的研究,為讀者呈現了一個多元度、立體化的歐洲青銅時代畫卷。
第一章為緒論,主要介紹了該書相較于同類著作的創新性、資料來源以及未來的研究方向,并總結了青銅時代研究中的學術争論,包括年代學研究方法的差異和全球各地區間的文化聯系。傳統年代學研究主要依賴于陶器和青銅器的類型學研究,但由于各地區情況不一,加上陶器和青銅器的發展往往是平行的,遂導緻各地的年代序列缺乏明确的聯系。随着碳14測年和樹木年輪法等科學方法的廣泛應用,解決了部分年代學問題。Needham和他的同僚在1997年将C14測年技術引入不列颠地區,他們通過檢測豎銎斧為該地區青銅器建立起了年代序列。2006年,Randsborg和Christensen使用樹木年輪法對北歐的橡木棺材進行了研究,建立起多個國家的年代序列。但這些方法有其局限性,需要結合其他方法進一步分析各地區之間的年代關系。
此外,在世界體系研究中,關于青銅時代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一直備受關注。較早時期,一些學者提出了“中心—邊緣”的架構(Rowlands、Larsen、Kristiansen,1987),認為青銅時代的文化和技術傳播是以地中海為中心向周邊地區擴散的。然而,這一架構忽視了周邊地區文化的自主性和多樣性,于是之後又形成了一個關注各地區發展的新模型。這一模型關注各地區之間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互動,指出區域經濟系統對當地權利結構有重要影響。在這一模型之下,學者們承認歐洲青銅時代多地區存在大量長距離和短距離的物質和文化交流。這些交流促進了技術、文化、商品和資訊的傳播,加強了各地區之間的聯系和互動。
該書第二至二十九章是關于歐洲青銅時代年代學和考古專題研究。其中第二章為西歐地區的年代學研究,分為不列颠與愛爾蘭、荷蘭、法國與比利時、伊比利亞半島三個部分。第三、四章聚焦于公元前2500年至前2200年這一關鍵時期歐洲的意識形态、考古學文化及相關研究。第五至二十九章按照專題對歐洲青銅時代進行了綜合研究,涉及居址、墓葬、窖藏、紀念性遺址等考古遺迹的詳細分析,以及骨骼同位素分析、權利與社會階級、戰争、動物、青銅制品等專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面而深入的視角來審視歐洲青銅時代文化面貌的複雜性、多樣性和變革性。
第三十至四十八章為歐洲青銅時代的區域性研究。結合考古發現,這些章節将歐洲細分為不列颠與愛爾蘭、低地國家、伊比利亞半島、法國、巴利阿裡群島、意大利半島、西西裡、撒丁島、北意大利、波蘭、捷克和奧地利、斯洛伐克和匈牙利、西巴爾幹等多個地區,并對這些地區的年代序列和物質文化進行了詳細的探讨。每個地域的研究各有側重,比如在不列颠與愛爾蘭地區,探讨了青銅時代早期的定居模式、社會結構和文化特色;在低地國家,研究則聚焦于該地區獨特的青銅制品、墓葬和居址。區域研究使我們不僅能夠深入了解歐洲青銅時代不同地區的社會文化面貌,還能夠看到這些地區之間的互相聯系和影響,進而更全面地認識歐洲青銅時代的整體面貌。
上述研究均由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撰寫,確定了研究的專業性和内容的豐富性。同時,由于每位學者研究的側重點和編寫的風格不同,導緻整體閱讀體驗受到一定影響。此外,由于學術研究的複雜性和主觀性,書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學者自身的學術偏見。
與《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及兩周卷的比較
2003、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的《中國考古學》夏商卷和兩周卷相繼出版,介紹了中國考古工作者關于青銅時代的考古發掘與研究成果。《中國考古學》兩卷與《牛津歐洲青銅時代手冊》都以各自地域的青銅時代為研究對象,為讀者提供了關于兩地物質文化、社會結構和技術演進的深刻見解。這兩部著作皆有體系完善、資料豐富的特點,為學界的進一步研究創造了條件。但二者在内容設計和研究方法上仍存在一些差異。
首先,内容設計上,《中國考古學》兩卷從王朝的角度,詳細介紹了中國青銅時代的墓葬、農業、手工業遺存、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囊括了三代考古學中原與周邊地區最新的考古學材料,其研究的整體性更強,編寫體例一緻,且關注到各時期各地區考古學文化之間的異同與關聯。相較之下,《牛津歐洲青銅時代手冊》更加側重專題和區域研究,比如依次考察了歐洲青銅時代的海陸交通、貿易、動植物、鹽業、貨币、岩畫等多個專題,還對各地區的物質與文化進行了探讨。雖然《牛津歐洲青銅時代手冊》研究的整體性較弱,但也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多元的青銅時代的歐洲。
其次,研究方法上,《中國考古學》兩卷注重對考古材料的梳理,通過對遺址和遺物建立時間架構,揭示中國青銅時代的社會發展和文化變遷。同時,該書也結合曆史文獻與考古資料,對重要遺址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而《牛津歐洲青銅時代手冊》更強調多學科交叉方法的應用,包括人類學、地理學、生物學、化學等學科的融入,角度比較多元。此外,該書還大量回顧了學術研究的曆程,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背景和理論解釋。
總的來看,《牛津歐洲青銅時代手冊》是一部系統梳理和深入研究歐洲青銅時代的權威著作,有助于學者深入了解歐洲青銅時代的物質文化、社會結構、精神信仰和技術狀況,在内容設計與研究方法上也有很多可資借鑒之處。雖然存在整體風格不一以及個别學術偏見等問題,但瑕不掩瑜,值得細細品讀。
作者:周洵 畢經緯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古代青銅器發生學研究”(19XKG00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機關:陝西師範大學
編輯 | 張小築 實習編輯 | 孟慶齡
複審 | 馮朝晖
本号刊載的作品(含标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注明來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