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由中建八局承建的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總院二期項目
正式通過竣工驗收
将進一步完善地區醫療資源配置
為常熟、昆山、太倉等周邊縣市及
長三角區域的居民百姓提供
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醫療服務
項目總建築面積約33萬平方米
涵蓋了門診醫技樓、住院樓
急診樓、科研樓等10個建築單體
既是蘇州市最高規格的
大型公立三甲醫院
也是完善蘇南及長三角地區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點民生工程
旨在打造國内一流、國際知名
高水準有特色的研究型醫院
将成為蘇州醫療健康服務“新高地”
項目圍繞公立醫院改革重點任務
将提供1800張開放床位
日急診收治能力超1000人次
日門診接待能力達12000人次
在滿足居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的同時
大幅提升了區域醫療服務水準和
突發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
有效緩解了群眾就醫方面的
“急難愁盼”問題
為加快建構長三角“健康圈”
不斷注入新的活力
高效集約“強”設計 賦能項目專業規劃
項目設計采用
“一軸兩區多庭院”的總體規劃及
高效集約的功能醫療布局
醫療街通過集中式的十字交通核布局
串聯所有診療功能子產品
友善患者快速到達所有功能區
考慮到就醫識别性
在醫療街處設定了自動扶梯
進入大廳就可快速識别
醫療區的布局以醫技為中心
分區明确、互不交叉
住院、門診患者均能便捷到達醫技區域
有效縮短就診流線、提高了醫院效率
敞開式的候診區設計
采用二次候診模式友善病人就診
候診區開敞明亮、易于識别
患者在候診同時能欣賞到優美景色
在首層門診入口設定
導醫咨詢大廳、挂号收費大廳、取藥大廳
并分層設定挂号收費
減少患者折返路線
確定了從挂号、收費到取藥
整個流程的快捷高效
醫療配套連接配接地鐵商業
患者可通過地鐵通道直達地下一層
向上到達院區下沉庭院
也可通過室内自動扶梯直達醫療街
多措并舉“強”履約 助力項目高效建造
由于項目10棟建築單體
分布在總院一期兩側
且項目面積大、平面管理複雜
各類施工工序交叉頻繁
團隊采用“大工地、小片區”的
高效片區化管理模式
将整個“大工地”劃分為
東、西兩個“小片區”
并在此基礎上再劃分成6個施工區段
每個區段都設定一個
專業化的“小型管理團隊”
通過各團隊密切關聯、快速響應
確定了各施工平面的高效有序管理
項目東區基坑開挖深度達11.30米
占地面積約4.68萬平方米
由于基坑南北兩側為主幹道和河流
基坑挖土及施工場地狹小
人員、裝置材料運輸組織較困難
項目應用中心島順作法深基坑施工技術
巧妙利用基坑内部空間
合理規劃施工順序和作業面
并嚴格遵循
“分塊規劃、隔塊施工、分層澆築、整體成型”
的“跳倉法”施工原則
顯著提高了施工效率、縮短了工期
産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項目充分發揮總承包管理優勢
将精裝修、安裝及10餘項醫療專項
全部納入總包管理
通過資源聚合、統籌規劃
聚焦進度、生産、品質等關鍵環節
建立三級節點管控體系
嚴格落實獎懲制度、強化過程考核
確定了各節點高效穩步推進
技術創新“強”引領 助推項目一次成優
醫院設有直線加速器機房
為屏蔽直線加速器産生的輻射
機房需采用高容重混凝土
進行一次性澆築
且對混凝土抗裂性要求極高
團隊基于BIM模型技術
深入分析機房易開裂位置
及時制定并實施針對性的加強措施
通過BIM仿真施工模拟
不斷評估其開裂風險
确定了最優的施工方案
團隊在模架體系中
內建了先進的傳感器技術
對混凝土澆築、凝結過程實時監測
通過智慧管理平台上的
多管道預警回報機制
極大地縮短了響應時間
有效預防或減輕了潛在的開裂風險
確定了機房建設一次成優
由于醫療專業區域深化難度大
團隊通過BIM軟體二次開發
與醫療專業族庫搭建
大幅提高了深化設計效率
通過BIM模拟、CFD氣流模拟
及三維漫遊動畫等方式
确定了各醫療專項布置的合理性
并依據專業規範及淨高要求
開展各專項間的碰撞檢測
根據結果及時進行設計調整
保證了内部的美觀和易維修性
實作了設計與經濟的雙重優化
項目聚焦資訊化技術更新
開發了一套基于BIM的品質驗收系統
通過智能随機抽樣、三維模型顯示
及資訊自動處理等方法
實作了品質驗收過程的
可視化、智能化、資訊化、标準化
大大節省了大量人力成本
實作了品質驗收流程規範化
為綠色施工無紙化辦公提供了堅實保障
▲左滑檢視各類榮譽、獎項
項目積極開展QC活動
取得國家級、省市級成果11項
堅持科技創新
取得國家專利16項、省級工法3項
釋出工程技術論文9篇
夯基提質、開拓奮進
榮獲中施協工程建設品質信得過班組
全國建設工程項目施工安全标準化項目
中信協、龍圖杯BIM大賽一等獎
全國建築工程項目品質管理标準化競賽一等成果
等國家級、省市級榮譽15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