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反思計劃生育三十年,獨生子女給社會帶來了哪些難題?

反思計劃生育三十年,獨生子女給社會帶來了哪些難題?

文章來源/兵團戰友

反思計劃生育三十年,獨生子女給社會帶來了哪些難題?

反思計劃生育三十年,獨生子女給社會帶來了哪些難題?

你知道嗎?從1981年開始,中國就進入了一個“獨生子女時代”。這個時代的标志,就是一對夫妻隻能生一個孩子,否則就要被罰款、扣工資、甚至被開除。這個時代的目的,就是為了控制人口增長,讓國家有更多的資源和财富。這個時代的結果,就是我們少生了4億多人,但也給社會留下了一堆難題。

這些難題有哪些呢?你可能已經猜到了一些,比如老齡化、養老、醫療等等。但你可能還沒想到,這些難題其實都是一個大問題的不同表現。這個大問題,就是人口結構失衡。

什麼叫人口結構失衡?簡單來說,就是老人太多,年輕人太少。這樣的情況,在曆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你想想看,如果一個國家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那麼剩下的三分之二的人裡面,還要分出一部分是小孩子和學生,那麼真正能夠工作和創造财富的人就更少了。這樣一來,誰來養活這麼多老人呢?誰來繳納社保和稅收呢?誰來支撐經濟和社會發展呢?

你可能會說,我們有社保體系啊,我們有養老金啊。但是你知道嗎?社保體系和養老金都是靠年輕人來維持的。每個月,每個工作的人都要從自己的工資裡扣除一部分錢,交給社保基金池。然後每個月,每個退休的人都要從社保基金池裡領取一部分錢,作為養老金。這樣看起來很美好,但是問題在于,如果退休的人越來越多,而工作的人越來越少,那麼社保基金池裡的錢就會越來越少。到最後,可能連養老金都發不出去了。

是以說,延遲退休其實是一個無奈之舉。雖然讓每個人多工作幾年很辛苦,但是如果不這樣做的話,可能會導緻所有人都拿不到養老金。這可不是小事情,這關系到每個人未來的幸福和尊嚴。

除了老齡化問題之外,獨生子女還會面臨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家庭問題。在過去,“四二一”結構很常見,就是四個祖父母、兩個父母和一個孩子組成一個家庭。這樣的家庭結構看起來很溫馨,但是,這樣的家庭結構也有很大的隐患。想想看,如果一個孩子要照顧六個老人,那麼他的壓力會有多大?如果其中一個老人生病住院,那麼他要怎麼分身去看護、陪伴、付費、送飯等等?如果他自己也有了孩子,那麼他要怎麼平衡工作、家庭和老人之間的關系?如果他的配偶也是獨生子女,那麼他們要怎麼協調雙方的家庭問題?

這些問題聽起來很頭疼,但是對于獨生子女來說,卻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他們不僅要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還要承擔父母和祖父母的期望和希望。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的未來打拼,還要為父母和祖父母的晚年保駕護航。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的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和環境,還要為父母和祖父母提供最好的醫療和照顧。

反思計劃生育三十年,獨生子女給社會帶來了哪些難題?

這樣一來,獨生子女就成了一個“夾心餅幹”,被各方面的壓力擠壓着。他們沒有兄弟姐妹可以分擔,也沒有親戚朋友可以借助。他們隻能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

這就是計劃生育三十年給我們留下的遺産。一個獨生子女時代,一個人口結構失衡時代,一個老齡化嚴重時代。

我們準備好了嗎?

其實,我們并沒有準備好。我們還在摸索着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如何适應這些變化,如何改善這些狀況。我們還在嘗試着放開二胎、鼓勵三胎,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我們還在嘗試着延遲退休、提高社保、增加醫療資源,但是壓力依然很大。我們還在嘗試着給予獨生子女更多的支援、關懷、了解,但是困難依然很多。

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我們需要改變的地方很多,我們需要付出的代價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