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詩人中的詩人”,韓東:讓詩歌回到了生活

"作為詩人和小說家,韓東永遠不會退休。10月21日,由江蘇省作家協會主辦的"漢東詩歌創作研讨會"在南京舉行,詩人作家韓東60歲,這是他40年寫作生涯中的第一次個人寫作研讨會。會上,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副書記李景澤說:"随着年齡的增長,韓東有力地證明,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強大的創造力是可以保持的。我們的詩歌和小說需要像韓東這樣的藝術家,像韓東這樣的人需要走在狹小而偏遠的地方,他的眼睛總能有力地激勵我們。"

他是“詩人中的詩人”,韓東:讓詩歌回到了生活

學者說

他将詩歌帶回了生活,成為"詩人中的詩人"。

在研讨會上,專家們手頭有一本韓東最新的詩集《奇迹》,其中包含了韓東在過去一兩年中寫的125首新詩。在詩人、中國共創研究部主任何向陽眼中,詩集《奇迹》中有一個關鍵詞——"看"。"'看'那麼多畫面,那麼動人,是一種強調,就是對真理的追求和肯定。在他的情況下,詩歌藝術變成了一種"觀點"藝術。他的詩歌具有罕見的繪畫感和叙事感,他的詩歌是反抒情的,很多詩你看起來很冷淡,他試圖解釋得很抽象,但他用"看"來喜歡。何向陽道:"衆生都在'看'中複活了。當你集中注意力時,當你"看到"時,它是一種愛的行為,詩歌成為愛的産物。而且,韓東的"樣子"也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鴻溝,這在詩歌中是非常珍貴的。"

詩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張清華認為,作為1980年代中期長大的重要詩人,韓東可以擔負起"詩人中的詩人":"他是一位具有方法論意義的詩人"。當我們閱讀韓東的詩歌時,我們不僅接受了文本意義上的詩歌,而且深受他的人生觀和認知方法的影響。中國當代詩歌解構主義的實踐,真正從漢東開始,從民粹主義的價值觀和口頭寫作的倡導開始。"

他是“詩人中的詩人”,韓東:讓詩歌回到了生活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何萍認為,談韓東的詩歌,無論如何都離不開談韓東及其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文學活動。韓東是"第三代詩人"的代表,具有審美"挑釁性"PASS朦胧詩人的外表。但新世紀以來,特别是近幾年,他生活簡單,遠離文學活動,在各地經常光顧的詩歌節上,我們很少看到他。他的日常工作就是把飯盒帶到工作室開始一天的寫作,他是嘈雜而火熱的文學生活的邊緣人。我想說的是,我們讀的漢東不可能是抽象的"詩人對漢東的感覺",而是一個真實活生生的漢東。"

詩人、蘇州市文化聯盟副主席肖海認為,韓東的重要一點是,他把詩歌帶回了生活。"在20世紀80年代,當我們在大學中文系時,我們接受了'文學在典型環境中提煉典型人物'的概念。但韓東不是,他把詩歌拉回了生活,不再看不起生活,不再宏大叙事,他覺得詩人是人群中的一員,他回歸了基本的人性和基本的七種激情。這是一個巨大的轉折。由此我們可以說,一個好的詩人是一個有世界觀的詩人。"

在《花城》客座主編朱豔玲中,韓東寫詩,不是表演,不是唱歌。他的個性化不是一種宣洩,而是他喜歡的小切口,注重個人經驗。"沒有浮華的言辭,沒有強烈的情感,表面冷漠,深沉的是對一切生命的尊重,也是溫暖的,也是沉重的。生活中的這種痛苦遠非浪漫主義,形而上學和哲學。"

朋友說

"韓東總是寫好詩,寫得很幹淨"

同一天,研讨會還邀請了幾位具有特殊地位的專家,他們既是學者、作家,也是韓東的親朋好友,這個"親朋好友團"陣容相當強大,包括北京師範大學蘇彤教授、江蘇省副校長葉兆燕、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李曉山教授、南京藝術學院教授毛燕和江蘇鳳凰藝術安迪出版社, 黃小初,他們都和韓東的熟人一起回憶起來。

他是“詩人中的詩人”,韓東:讓詩歌回到了生活

黃小初說,自己在大學讀書的時候就知道了韓東的名字,然後到了南京,第一次見到韓東是1986年的春天,"我第一次見到小海是在漢東家,當時韓東家已經滿是高漲,我和蘇彤在韓東非常熱情的款待之後,才來到這裡, 我這輩子吃過的最好的鴨子就是韓東的月桂鴨,是月桂季的鴨子。黃小初說,他是一個對詩歌的門外漢,往往不知道詩歌哪裡好,但能看出什麼是壞詩,而韓東總是寫一首好詩,"因為這樣的詩我永遠寫不出來。

蘇彤和韓東相識于1984年,"有一天我騎着自行車穿過南京市,來到瑞金路的漢東家,認識韓東的時候,他已經在醞釀一部小說了,對于韓東的詩歌,我就像個大學生。比如《關于塔》《你見過大海》這樣的詩,我們都可以退後",關于韓東寫小說,蘇彤告訴大家韓東喜歡在幹淨的田野裡寫,"哪怕是一張桌子,他也要幹淨,是以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種象征,有像韓東一樣, 有不喜歡韓東的,但我們都認為韓東的文字很幹淨。

關于"親友團",葉兆燕自白和韓東的關系比較親和,因為他生來就認識他,"我們可以回憶起我們是什麼時候開始認識他的,但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小時候懂得認識這個人。在葉兆彥的記憶中,他和韓東的哥哥從記憶中一起玩耍時說:"我和他哥哥做了一件荒謬的事情,南京很多地方都是書攤,我們經常去看書,韓東跟着我們,我是一個更善良的人,哥哥經常拉着我跑,我們倆都出去了, 我童年的記憶有這樣的印象,萬一這個孩子沒有怎麼做,我對漢東最早的記憶就是這樣。葉兆言認為,漢東最大的優勢就是做一個好人,他希望如果年輕人向漢東學習,或者多了解那種人,"有詩人的氣質比詩歌更重要"。

與韓東共事兩年的毛澤東回憶說,他們倆幾乎每天都在談論文學和詩歌,尤其是詩歌,"韓東可能随口說着,但這對我來說非常上瘾,而且變得非常有趣。

李小山親切地稱韓東為"韓二世","是以更親切,我們的家人和朋友都是韓二世母親的家人,母親的家人聽到很多客人對韓二世如此贊不絕口,我特别高興,這樣的贊美希望再來一點,因為韓二世配得上。

韓東 說

"不習慣,不懂規則,但第一次對我來說。

"我不習慣,我不知道規則,但它給了我一個感謝的機會。至于我人生中第一次個人研讨會,韓東說:"這些年來,寫這件事一直得到朋友的幫助,我記得很清楚,有太多人要感謝,謝謝。"

他是“詩人中的詩人”,韓東:讓詩歌回到了生活

談到詩歌,韓東分享了他的觀點:"我們這一代用現代漢語寫作的詩人,在中國創作現代漢語詩歌的高峰期,确實達到了頂峰。這裡的主題不是我,而是我們這一代人。有兩個因素,一個是現代中國人的成熟,另一個是世界意識。什麼是世界意識?世界意識不是局部意識,不是中心意識,也不是西方意識,而是自然的"在世界上"。你是整體的一部分,不與整體發生沖突。它不是那種可以在對抗、對比和競争的意義上建立的存在。就詩歌而言,這兩點是一代人能夠取得長足進步的原因。"

研讨會由江蘇省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丁傑主持。江蘇省作家協會黨委書記、副主席王興國說,20世紀80年代,"第三代詩人"為"新時代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個過程中,韓東作為這一體裁的主要代表詩人之一,走在了同僚們的前面。他引用《大塔》、《你看見大海》和《詩語》也以"文學史"的名義進入了"經典通道",标志着他自1985年以來創作的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新詩,成為中國新詩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舉辦了一次成功而愉快的研讨會,"作家、江蘇省作家協會會長畢飛宇在總結發言中說。江蘇是文學的沃土,自然也是詩歌的沃土。韓東這個人,韓東的文字,韓東的詩意精神,韓東的詩美學,包括他作為詩人的個性,都非常有價值。對于江蘇文學特别是詩歌的未來,我們必須做好韓東的研究,深入其中。揚子晚報/紫牛記者 黃豔文

校對 徐偉

來源:紫牛新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