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導報 東瀛歲月
作者:龍冬/張晨
曉春花道草月流國際教室于9月4日至7日在草月會館的石庭上,首次以一己教室之力舉辦了日本和國内教室的聯合花道展,開創了旅日華人首次在草月流的聖地舉辦花展的先例。
步入大廳,草月流獨特的大氣和震撼撲面而來,34個作品的布局與建築史上享有盛名的草月會“石庭”珠聯璧合,充滿了秩序和嚴謹的計算與規劃,美不僅是恣意大氣,也是内斂矜持,理性和感性、甯靜與奔放,在這些作品裡洋洋灑灑,在一個充滿天地人的美好空間,感受色彩、圖案、形狀、芬芳靈氣。
花展獲得了超凡想象的成功,首日一早便收到了草月流現任第四代家元勅使河原茜的賀電,日後茜家元還撥冗臨場挨個觀摩,仔細傾聽作品解說,不住地給予贊歎和鼓勵,草月流的前輩們也紛紛前往現場支援吳曉春這位與時俱進的後起之秀,其中不乏8、90歲拄杖專程前來助威的追随第2代家元的大師們,大家一緻為她将建築力學等理性的新興科技原理絕妙地融入感性的花道作品并不斷更新的創新能力贊不絕口。
草月流花道的特色是以“線”、“色”、“團塊”為基調,繁衍出千變萬化引領時尚的創意和情懷。
作品1由雲泥美學的張宇和龍冬出品,題目是《山異風同》,展示“線”的主題。
作品由兩個山型主線條構成,“高山”取形于北派山水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橫山”取形于浮世繪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中的《富士山》,将柏枝通過古技法塑造筆觸成山,交疊眺望,一步一景,變化中感受兩座山峰異域的跨空間結構。作者複興古技法,一根枝條使用了多達十餘個楔子,在适度破壞纖維并不完全折斷的結構下,既呈現出設計中的彎曲弧度又維持了枝條生命力的供水連接配接,制作出足夠的韌性和理想的山型。
作品選用了鮮花向日葵,緻敬勅使河原蒼風的“擁抱”造型,起伏綿延結構形成花叢的浪漫味道,橫向拉長鮮花做為花器之間的連結,達到整體造型即開闊又凝聚的意境,而鮮花向日葵則呼應暖氣片供暖的屬性,力求使花器結構與山相應,在意義上也達到統一。
為了營造這一特殊效果,作者專門用暖氣片設計了原創花器,暖氣片在1845年誕生之初就是實用和設計結合的典範,經過近200年的不斷疊代完善,更具備懷舊的時代印記,經過重新切割焊接,并設計了超級重量用以加強底座的穩固,形成老物件再設計的創新花器。
作品2是展示“團塊”的主題,作者黃雲,顧問片山健。作品呈現了草月流一貫的态度,像草一樣親切,像月一樣明亮。
靈感觸發于這一組白瓷手繪蜜蜂暢遊春天花海圖的荷蘭花器,由于展場呈長方形,和這組花器正好可做一個“連花”的作品,即:用一組花器呈現的造型,花器上的色彩和龍柳枝條橫向連貫,利用枝條的韌性連接配接每個花器,挑選與花器色彩比對的雞冠花組成一個大型的團塊,用白色滿天星呈上啟下,虛實過度。
作品若隐若現地展示出花材與器皿、造型與空間、張馳有度的自由、和諧内斂的色塊。
作品3是通透球體曲面設計,是集體作品。曉春教室獨創的直線曲面設計已成為曉春花道的代名詞,以草月流藝術審美為基礎,以強大的建築力學學術為背景和視角,以草木及異質素材為載體,傳遞和探讨草月流大型裝置的無限可能性,并進行可持續可變化可商業的探讨。
曉春花道建築化裝置,從2023年參加東京草月流秋季展的第一座單體直線曲面造型,到2024年在中國阿那亞金山嶺山谷音樂廳廣場制作的大型圍合式落地直線曲面裝置,東北雲琅藝術中心空中式直線曲面,再到本次草月會館石庭展出的“通透曲面”作品,曉春花道一直在延伸和探究直線曲面,并把曲面更新成通透球面,以三個硬直線加上軟連接配接形成穩固的三角,重複組合成球體,硬線軟連接配接的長短組合,形成拉力壓力和軸力共同作用的力學結構,在確定穩定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各種美學創作,組合出幻化多端的造型,形成單一進制素多種組合的再創造,統一而豐盛,協調中富于變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