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國科學院深海所)獲悉,由海洋哺乳動物與海洋生物聲學研究室組織的“第七次南海深潛/遠海鲸類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務,近日順利傳回三亞。本次科考活動收獲成果頗豐,科研人員通過調查進一步證明:南海部分海域擁有豐富的鲸類物種多樣性,有大量深潛和遠海型鲸豚動物栖息生存于南海的深遠海區。
該航次曆時18天,航程3300多公裡,考察區域主要集中在大陸南海北部海域的大陸坡、海山及海槽水域。航次采用目視考察和被動聲學監測相結合的方法,并輔以環境DNA收集等手段,在前六次科考航次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南海的鲸類物種多樣性、種群現狀和分布模式等進行了研究調查。考察期間,科研人員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鲸類動物37群次,其中深潛鲸類28群次,并通過影像拍攝和動物發聲記錄,擷取了大量鲸類圖檔、視訊及音頻資料。
科研人員經對考察結果進行初步分析發現,本航次目擊到的鲸類動物至少包含12個物種,其中深潛/遠海鲸類物種9種,包括抹香鲸、短肢領航鲸、瓜頭鲸、瑞氏海豚(花鲸)、弗氏海豚、熱帶斑海豚、長吻飛旋海豚、糙齒海豚和瓶鼻海豚;須鲸1種。
中國科學院深海所研究員李松海介紹,與前六航次相比,本航次不僅進一步積累了抹香鲸、弗氏海豚、短肢領航鲸等南海常見深潛鲸類物種的生态學、聲學和行為學資料,更擴大了瓶鼻海豚、瓜頭鲸和糙齒海豚等鲸類物種在南海的分布範圍。此外,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本航次新增了須鲸在南海的野外記錄,獲得确切的位置和栖息環境資訊。
相關資料記錄表明,在南海出沒過的鲸類動物多達30多種,該海域是大陸鲸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區。然而,除曆史上的捕鲸記錄、部分擱淺鲸類資訊以及少數近岸物種,比如中華白海豚的生态學調查外,針對南海尤其是西沙、中沙、東沙和南沙等深遠海區,鲸類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在2019年以前還是一片空白。迄今,中國科學院深海所已經組織了七次“南海深潛/遠海鲸類科考航次”,逐漸填補了國際上在南海鲸類認知方面的多項空白,并為大陸下一步保護該海域以鲸類為代表的海洋珍稀瀕危動物提供了科學依據。
李松海表示,通過在南海持續開展鲸類科考調查,科研人員已經逐漸掌握了南海鲸類物種的組成、多樣性和地理分布特征,繼而面向鲸類相關的世界科技前沿問題。未來,科研人員将深入探索南海鲸類的适應性演化、行為生态特征、生态功能、栖息地特征及潛在威脅因子等科學問題。
(受訪對象供圖)
來源丨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