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中生物】曆年常考易錯隐藏陷阱全梳理,準中考生提前掌握!

更多國中、高中資料,可以在實體大師app,大師一百公衆号擷取檢視!

一、對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認識不明确

1.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元素是C,主要元素是C、H、O、N、S、P,含量較多的元素主要是C、H、O、N。

細胞鮮重最多的元素是O,其次是C、H、N,而在幹重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C,其次是O、N、H。

2.元素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組成多種多樣的化合物:

S是蛋白質的組成元素之一,Mg是葉綠素的組成元素之一,Fe是血紅蛋白的組成元素之一,N、P是構成DNA、RNA、ATP、[H](NADPH)等物質的重要元素等。

3.許多元素能夠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

如果植物缺少B元素,植物的花粉的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就不能正常進行,植物就會“華而不實”;

人體缺I元素,不能正常合成甲狀腺激素,易患“大脖子病”;哺乳動物血鈣過低或過高,或機體出現抽搐或肌無力等現象。

二、對蛋白質的結構、功能的掌握不充分

有關蛋白質或氨基酸方面的計算類型比較多,掌握蛋白質分子結構和一些規律性東西是快速準确計算的關鍵

具體歸納如下:

①肽鍵數=失去的水分子數

②若蛋白質是一條鍊,則有:肽鍵數(失水數)=氨基酸數-1

③若蛋白質是由多條鍊組成則有:肽鍵數(失水數)=氨基酸數-肽鍊數

④若蛋白質是一個環狀結構,則有:肽鍵數=失水數=氨基酸數

⑤蛋白質相對分子品質=氨基酸相對分子品質總和-失去水的相對分子品質總和

(有時也要考慮因其他化學鍵的形成而導緻相對分子品質的減少,如形成二硫鍵時)。

⑥蛋白質至少含有的氨基和羧基數=肽鍊數

⑦基因的表達過程中,DNA中的堿基數:RNA中的堿基數:蛋白質中的氨基酸數=6:3:1。

三、對細胞周期概念的實質了解不清楚

一個細胞周期包括間期和分裂期,間期在前,分裂期在後;二是不了解圖中不同線段長短或扇形圖面積大小所隐含的生物學含義。

線段長與短、扇形圖面積大小分别表示細胞分裂周期中的間期和分裂期,間期主要完成DNA複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該時期沒有染色體出現,分裂期主要完成遺傳物質的均分。

了解細胞周期概念時應明确三點:

①隻有連續分裂的細胞才具有周期性;

②厘清細胞周期的起點和終點;

③了解細胞周期中的分裂間期與分裂期之間的關系,特别是各期在時間、數量等方面的關聯性。

其生物學模型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線段描述、表格資料描述、坐标圖描述、圓形圖描述等。

說明:選擇觀察細胞周期的材料時最好分裂期較長且整個細胞周期較短的物種。

因為各時期的持續時間長短與顯微鏡視野中相應時期的細胞數目成正相關,是以是分裂期相對越長的細胞,越容易觀察各期的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

四、計算DNA結構中的堿基問題時易出錯點

堿基互補配對原則是核酸中堿基數量計算的基礎。根據該原則,可推知以下多條用于堿基計算的規律。

1.在雙鍊DNA分子中,互補堿基兩兩相等,即A=T,C=G;且A+G=C+T,即嘌呤堿基總數等于嘧啶堿基總數。

2.在雙鍊DNA分子中,互補的兩堿基之和(如A+T或C+G)占全部堿基的比等于其任何一條單鍊中該種堿基比例的比值,且等于其轉錄形成的mRNA中該種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條鍊中(A+G)/(C+T)的比值的倒數等于其互補鍊中該種堿基的比值。

4.DNA分子一條鍊中(A+T)/(C+G)的比值等于其互補鍊和整個DNA分子中該種比例的比值。

5.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其互補配對的堿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C+G)的值不同。

五、對性别決定的認識不清楚

性别是由遺傳物質的載體——染色體和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必須考慮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以性染色體決定性别為主要方式。

雄性體細胞中有異型的性染色體XY,雌性體細胞中有同型的性染色體XX。

對大多數生物來說,性别是由一對性染色體所決定的,性染色體主要有兩種類型,即XY型和ZW型。

由X、Y兩類性染色體不同的組合形式來決定性别的生物,稱XY型性别決定的生物,XY型的生物雌性個體的性染色體用XX表示,雄性個體的性染色體則用XY表示。

由Z、W兩類性染色體不同的組合形式來決定性别的生物,稱ZW型性别決定的生物,ZW型的生物雌性個體的性染色體組成為ZW,而雄性個體的性染色體則用ZZ表示。

六、對基因突變與性狀的關系模糊不清

親代DNA上某堿基對發生改變,則其子代的性狀不一定發生改變。

原因是:

①體細胞中某基因發生改變,生殖細胞中不一定出現該基因;

②若該親代DNA上某個堿基對發生改變産生的是一個隐性基因,并将該隐性基因傳給子代,而子代為雜合子,則隐性性狀不會表現出來;

③根據密碼子的簡并性,有可能翻譯出相同的氨基酸;

④性狀表現是遺傳基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某些環境條件下,改變了的基因可能并不會在性狀上表現出來等。

七、不能準确判斷生物的顯性和隐性性狀

1.據子代性狀判斷:

①不同性狀親代雜交→後代隻出現一種性狀→該性狀為顯性性狀→具有這一性狀的親本為顯性純合子;

②相同性狀親本雜交→後代出現不同于的親本性狀→該性狀為隐性性狀→親本都為雜合子。

2.據子代性狀分離比判斷:

①具一對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子代性狀分離比為3:1→分離比為3的性狀為顯性性狀;

②具兩對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子代性狀分離比為9:3:3:1→分離比為9的兩性狀都為顯性。

3.遺傳系譜圖中顯、隐性判斷:

①雙親正常→子代患病→隐性遺傳病;

②雙親患病→子代正常→顯性遺傳病。

4.若用以上方法無法判斷時,可用假設法。

在運用假設法判斷顯隐性性狀時,若出現假設與事實相符的情況時,要注意兩種性狀同時做假設或對同一性狀做兩種假設,切不可隻根據一種假設得出片面的結論。

但若假設與事實不相符時,則不必再做另一假設,可予以直接判斷。

八、将生長素分布多少與濃度高低混為一談

易錯分析:一是不能正确分析水準放置的生長幼苗在植株不同部位生長素分布情況,由于重力作用,生長素在下部(近地側)比上部(遠地側)的分布多。

對于植株的莖來說,這個生長素濃度屬于低濃度,能促進生長,因而下面的生長較快,植株的莖就向上彎曲生長。

同樣的生長素濃度,對于植株的根來說,屬于高濃度,會抑制生長,因而,根部下面的生長比上面的慢,根就向下彎曲生長。

二是将生長素濃度高低與多少混為一談,認為多就是濃度高。

要注意不同部位生長素分布多少與生長素濃度高低具有不同的含義,前者通常用于說明生長素的分布情況,後者通常用于說明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情況。

1.①單側光:單側光照射影響生長素的運輸,産生植物向光性。向光性産生的内部因素是生長素分布不均,外部因素是單側光的照射。

②地心引力(重力)→莖的背重力性,根的向重力性。

生長素在植物體内的運輸,主要從植物體形态學上端向下端運輸。

把植物體橫放時受到地心引力作用,引起生長素分布不均勻,由于根、莖對生長素敏感程度不同,而産生根的向重力性、莖的背重力性。

2.運用生長素的兩重性來解釋植物的生長現象時,應首先注意相同濃度的生長素處理的是植物的哪個部位(根、莖、葉、果實等),進而判斷對其生長是促進還是抑制。

3.生長素作用兩重性的展現——頂端優勢。

①原因:頂芽合成的生長素向下運輸,使頂芽處生長素濃度低,促進生長;側芽處生長素濃度高,抑制生長。

②應用:果樹的剪枝、茶樹摘心、棉花打頂等都能增加分枝,提高産量。

4.除頂端優勢外的生長素兩重性的執行個體:

a.根的向重力生長,其中根的近地側生長素濃度過高抑制根生長,而遠地側生長素濃度低,促進根的生長,表現出向重力性。

b.除草劑,其中2,4-D就是利用雙子葉植物适應濃度較低,而單子葉植物适應濃度較高而制成的,故可在單子葉作物中除去雙子葉雜草。

九、對人體内環境的概念與組成成分了解不深入

易錯分析:不知道内環境的組成成分是導緻錯誤的根本原因。

辨識某種物質是否屬于内環境的組成成分時,首先厘清它是否為液體環境中的物質。

其次要看這種物質是否存在于細胞外液,如血紅蛋白、呼吸氧化酶所處的液體環境,不屬于細胞外液,而是細胞内液,因而血紅蛋白、呼吸氧化酶不屬于内環境的成分。

要清楚内環境中各種不同的成分。

①血漿的成分:水,約90%;蛋白質,約7%~9%;無機鹽,約1%;血液運送的各種營養物質,如脂質、氨基酸、維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血液運送的各種代謝廢物,如尿素、尿酸、氨等;血液運送的氣體、激素等,如O2、CO2、胰島素等。

②組織液、淋巴的成分與血漿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很少。

十、對染色體、DNA、基因、脫氧核苷酸、mRNA之間的關系模糊

  1. 因是染色體上具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功能和結構機關。
  2. 每條染色體通常隻有一個DNA分子,染色體是DNA的主要載體;每個DNA分子上有許多個基因,每個基因中可以含有成百上千個脫氧核苷酸;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遺傳資訊存在于基因中,是指基因中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遺傳密碼位于mRNA上,是指mRNA上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相鄰的堿基。

遺傳資訊間接決定氨基酸的排列順序,密碼子直接控制蛋白質中氨基酸的排列順序。

等一個一鍵三連

您的支援是小編持續更新的動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