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半梳 笃悠悠
幾度請辭的傳聞過後,56歲的平安人壽總經理餘宏再度傳出已向公司董事會遞交辭呈。
2024年9月18日,平安人壽官網在董事一欄悄然撤下執行董事餘宏的履歷。
餘宏自2017年出任平安人壽總經理,2019年升任CEO兼總經理,2021年轉任總經理兼聯席CEO,同年又回歸總經理職務直至此番請辭,迄今7年有餘。
這是繼太保壽險董事長潘豔紅之後,又一位年滿55歲即請辭的人身險行業的女性進階管理者。
在整個壽險行業改革如火如荼又無比坎坷的當下,對兩家改革烈度最強的頭部險企而言,位居如此高位者到點即退,顯得極為耐人尋味。從另一個側面,可管窺壽險改革之艱辛,遠超行業想象。
尤其是對平安人壽而言,過去的7年恰是改革動作最大的階段,甚至靈魂人物親自掌舵指揮,連去李源祥、丁新民、陸敏等本土派與海外派平安壽險名宿,并大幅調整高管班子和省級班子。
面對大環境看得見的灰犀牛與看不見的黑天鵝,整個行業性步入震蕩盤整期,各家公司各色核心名額大幅下滑,強如平安也不得不以極大魄力、掃平一切山頭的大一統硬手腕推進以個險改革為核心的壽險改革。不過,這依舊難以阻止資本市場上的尴尬,令有着險茅之稱的平安市值難振。
最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資本市場對以個險改革為核心的壽險改革的認可程度,尚未到位,尚需較長時間。
尤其是對國内多數大型保險集團公司而言,固然都有着綜合金融的架構,但無論是規模貢獻、利潤貢獻還是銷售貢獻,核心資産依舊是人壽保險。
對于平安更是如此,如何形容壽險對其的重要性都不為過,正是4萬億的壽險闆塊撐起了500強之名,以年度千億的利潤成為平安利潤的根基。
可以說,平安這家綜合金融集團,壽險才是底色,而不是其他。這也解釋了行業為何如此關注這家公司,及相關的人事變動。
再看看業務出身的核心管理層,64年的董事長、兩名65年、一名63年、一名66年的副總經理,以及70後的精算、财務、投資、審計負責人,正處改革關鍵階段的平安人壽無疑也在進行着新老梯隊的交替……
不過,市場更為關心的是,誰将與那位靈魂人物配合,掌舵改革中的平安人壽?會是那個快速晉升的年輕人嗎?為什麼會是他?
1 餘宏的27年11個崗位 7年總經理曆經四個時代 遇上改革最烈階段
女将餘宏1997年12月加入平安,2017年3月出任平安人壽總經理,後又短暫出任CEO和聯席CEO。
這位出身壽險總部,并經省份公司曆練後重返高層的幹将,在27年的平安生涯中,曆經11個崗位,貫穿業務、行政、支援線條,擁有完整的頭部壽險公司從業經曆,曾自稱是“平安人壽最忠實的粉絲”。
不僅分管過一進制事業群、電銷業務、綜合金融部門等業務部門,還上司過科技支援中心、網際網路中心、産品中心等中背景部門。梁家駒、李源祥掌舵平安人壽時期,更曾擔任平安人壽董事長辦公室主任助理、副總經理,并在2017年後與平安人壽董事長兼CEO丁新民短暫搭過班子。
平安曾如此評價她:“上司經驗豐富,處事沉穩,駕馭能力強,極具組織管理和業務開拓能力”,并“為平安人壽的整體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不過,2017也是平安人壽這一輪猛烈改革的起點,兩年後平安靈魂人物親任壽險改革上司小組組長,亦是人事調整的第一階段:
先是2017年餘宏從常務副總經理的任上與時任平安人壽總經理趙福俊職務對調,随後又在出任總經理一年之後的2018年11月,升任平安人壽CEO,全稱為“CEO兼總經理”,時任平安人壽董事長兼CEO丁新民僅保留董事長,不再負責具體保險經營業務,分管黨建、品牌文化建設等。
縱覽平安人壽的發展可知,董事長兼CEO方才是真正的一把手,或者說唯有CEO才是一把手。平安系的其他子公司也如此,總經理為二把手,董事長多兼CEO。或者說董事長兼CEO,和總經理是為唯二的執行董事長,乃公司真正的核心管理層。
這也意味着,平安人壽繼梁家駒、李源祥、丁新民時代,進入短暫的餘宏時代。
期間,餘宏先後與兩位平安壽險改革的真正執行者搭班子,第一位是2019年底上任的平安集團首席保險業務執行官兼平安人壽黨委書記的陸敏。陸敏時代,平安無論總部還是省級公司均迎來大幅度的人事調整,甚至不乏将班子成員原地降職的激烈舉措,加之也是疫情時代,這一階段猛烈的改革并未持久便又遇換帥。
一年後的2020年底,平安人壽改革再換人,董事長兼CEO楊铮上任,此時餘宏職務變更為“總經理兼聯席CEO”。半年後,2021年上半年餘宏便不再兼聯席CEO,職務僅保留總經理。
如此劇烈的高層調整,自是吸引無數關注,實質也應是無奈之舉,唯猛藥祛疴。背後的原因,簡單也直白:往昔模式慣性減弱,各色名額越發難堪。換言之,發展受阻。
表面看,保費收入一如往日般保持向上擴大,但核心名額如人力、新單、新業務價值、繼續率等大幅下滑。這也意味着保費的邊際,在2017年後掉頭向下。34.07%、21.13%、10.52%,像是自由落體。甚至邊際的邊際,在轉負之時,也沒有好轉。
尤其是疫情的三年,更是嗆水:
連續三年的負增長。直到2023年才浮起,喘口氣,直至2024年上半年方才止住下跌的趨勢,取得5個點正增長,領跑五大上市公司。
從業務資料來看,似乎平安人壽已經緩過來了。但如今的新業務價值率等名額還在修複中,早已和昔日不可同日而語。新單一度退回七八年前的水準,最能代表未來盈利能力的剩餘邊際也已經從2020年的逼近萬億級約9600億,滑落至上半年的7744億元。
事實上,這也是整個行業的苦楚。出于壽險行業的特殊性,當年利潤并不能反映現階段壽險企業之經營情況。當年利潤之高低反映的是前五年、十年、甚至更久之前的保單品質。而最能代表當下經營境況的是内含價值、新業務價值率、新單保費、剩餘邊際價值等關鍵名額,這代表着未來。
新單保費的下滑代表着未來增長的堪憂,内含價值和剩餘邊際的下降則是未來盈利能力的下降。觀往昔,平安這兩項名額一直領跑巨頭險企;但過去的幾年成為其奮力改革追逐的點,資料一度不樂觀。
這一定程度上也解釋了其A股市場的表現。過去的7年,無疑是備受煎熬的7年,是國内壽險行業從未經曆過的階段。
2 餘宏的七年,做了什麼?從科技+到産品+下的“三經四緯”康養體系
餘宏的七年,恰是國内保險行業在各色科技沖擊和内外部環境劇烈變化之時,不斷探索自身商業模式的七年。
其上任之初,“颠覆一切”的網際網路玩家們,正在擾動着整個保險市場。
在六七年前那個網際網路思潮引領的創新風口下,最為顯眼的,便是層出不窮的産品創新,和銷售的線上化。頭部公司們,也早于行業開始摸索那些個“花裡胡哨”的賦能。
坐在平安人壽總經理這個“承上啟下”的位置上的餘宏緊跟集團的科技金融戰略,對平安的“金融+科技”戰略,給出了擁有濃郁色彩的“科技+”戰略。
彼時的科技+極為應景,想法也簡單直接:将140萬代理人全部用AI用科技武裝起來,變成保險007。
不過,這些看起來很好的想法,卻被逃走的行業貝塔,一并“盜走”了。面對行業性的人力滑坡,這隻個險軍團在短暫的輝煌後,迅速崩盤。那140萬的代理人,迄今也隻剩30餘萬。
其實,餘宏上任的第二年,平安人壽的邊際已走過高點。
保費邊際從2017年的34.07%跌至2018年的21.13%,内含價值增速也從2017年的37.76%跌至2018年的23.54%。
和那時的行業一樣,似乎這隻是前兩年高基數下的正常回調。畢竟,平安的股價,彼時也仍在上升通道。
而2019年保費增速的再度下降,以及2020年僅有8個點的内含價值增速,似乎已在提醒着什麼。
再加之2019年平安集團李源祥的出走,以及任彙川等人的變動,讓彼時的人覺得,平安是不是有點問題。
不過,屢創新高的保費平台和股價,以及近千億的淨利潤,似乎是對平安最大的背書,讓一切擔憂都顯得杞人憂天。很快便讓人打消了疑慮。
勝利可以掩蓋沖突,卻不能解決沖突。轉折,總是不期而遇。2020年後,一切都被打亂、加速了。
個險人力的見頂并迅速下落,是行業從成長期轉向成熟期的最佳寫照,也是平安新一波改革的開始。
2020年,平安代理人數量從2019年的120萬下降至105萬,代理人活動率也從2019年的60.9%跌落至2020年的49.3%。至于營銷員的月均收入,更是下滑近千元,僅有4629元。
這一時期,行業最熱的當屬由泰康帶起節奏的保險+康養服務戰略,更直接一些就是保險産品+養老社群+精英化代理人的模式,成為巨頭的競逐之地。
是故,2020年,服務這個要素,開始進入平安的核心戰略。用平安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深化‘産品+’政策轉型推動,突出産品的‘壽險服務+’特色”,“三經四緯”的康養體系開始成形,在高端養老社群之外,打響居家養老的牌子,推出“四個聯體”模式。
同期,平安的個險隊伍也啟幕一輪輪的調整:
從高素質、高績效、高品質“三高隊伍”,到提出“增量做精、存量做強、團隊做優”,并打造“三好五星”營業部,推出“平安MVP”“财富康養保險規劃師”認證評價體系,以此形成上述康養模式和精英代理人的模式。
但和整個行業類似,疫情下的業績依舊不理想。
2021年平安壽險及健康險闆塊新業務價值-23.6%,新業務價值率跌破30%;2022年,各項經營名額更是在2021年的基礎上再度下探,壽險及健康險闆塊内含價值開始出現負增長。
直至2024年方才止跌,令保費增幅領跑頭部公司。但這一年,平安人壽的第八任總經理,也到了離開的時候。
而誰,将在靈魂人物的指引下,繼續帶着平安人壽破風前行?
3 繼任者是誰?85後的年輕人脫穎而出,為何青睐他?
誰是平安人壽的繼任者?這自然成為目前市場極為關注的熱點話題,衆說紛纭中其實早有痕迹流出。
即今天新聞的由頭之一,餘宏已經從平安人壽執行董事名單中悄然撤下,目前平安人壽執行董事僅有兩人:
其一為平安人壽改革推進的執行者,即平安人壽董事長楊铮;另一位則是平安人壽副總經理蔡霆。
按照昔日慣例,董事長兼CEO,和總經理構成唯二的核心管理層。蔡霆,作為一名85後,當是國内巨頭險企中最年輕的高管,沒有之一。
作為平安集團着力培養的年輕一代,1985年出生的蔡霆大學畢業自上海交大安泰經管學院,學的是人力資源,2014年11月加入平安,曆任平安集團首席創新執行官辦公室項目經理、平安集團戰略發展中心研究助理/進階項目經理、平安集團人力資源中心員工服務部副總經理(主持工作)、平安銀行人力資源部總經理、平安集團副首席财務執行官、平安人壽董事長特别助理、平安人壽總經理助理等職務。
僅十年時間,即在曆經多個涉及平安這一輪改革的核心部門後,進入快速升遷通道。
暨去年10月獲批平安人壽總經理助理不到一年後,蔡霆近日又晉升為平安人壽副總經理,從排名第七的班子成員擢升為排名第二的班子成員,并分管平安最核心的也最重要的,本次改革的重點:管道中心、産品中心。而此前分管管道者,正是平安人壽總經理餘宏。
再看看蔡霆埃森哲的出身、平安集團戰略發展中心的經曆,如此快速的升遷,顯然頗有意味。進入平安人壽後分管企劃部、個險事業部銷售支援部,分管行政品牌相關工作,協助分管總統籌财務部、一周一表一會、數字化改革項目,皆為涉及這一輪平安人壽改革的核心工作。
可以看出蔡霆也和目前多位平安少壯派高管一樣,出身全球知名咨詢管理公司,有着名校背景,曾近距離跟随服務平安集團靈魂人物。
聯想目前位居平安高位的郭曉濤、如聯席首席執行官、副總經理郭曉濤,執行董事、副總經理蔡方方,副總經理付欣、合規負責人張小璐均為咨詢背景出身,除負責人力資源的蔡方方外,其餘諸位均在平安時間并不長。
事實上平安上述背景的高管不在少數,如曾經的張子欣、顧敏,今年離開的陳心穎都曾位居集團總經理、常務副總經理、聯席CEO等高位,也都是咨詢背景出身。
這一方面有着平安掌舵人青睐咨詢背景出身的高管的原因,各路咨詢er也确實幫助平安走過了三十年前的迷茫與困境,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最為知名的就是麥肯錫改革,并是以留下了幫助平安做大的小麥們。
另一方面,則是咨詢er的名校背景、國際化視野。對于當下平安傳統保險業務而言,尤其針對壽險管理隊伍年齡和能力偏傳統甚至老化的現實,啟用年輕人,尤其是沒有傳統經驗,不會涉及傳統利益格局下的年輕人也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作為一個純粹的執行者,沒有山頭與根基就意味着可以立場客觀的徹底的執行、放手去做。
觀蔡霆平安路徑,也确實如此。其一直距離核心權力部門很近,還有什麼部門比在管人的HR和管錢的财務能更好的了解一家公司,尤其是對重點培養的幹部而言,集團銀行HR和财務部門生涯是其絕佳的學習視窗期。進入壽險後,肩負最重要的大個險闆塊的改革,邏輯天成。
事實上,自2019年李源祥離開、丁新民不再擔任CEO後,近幾年平安人壽最猛烈的改革中,主要執行者無論是陸敏還是楊铮,都不是壽險出身,都有着豐富的平安金融闆塊經驗,對“網際網路+”科技有着深度了解,且頗有業績。
這或許也代表着平安最高層對壽險改革的思路:堡壘要從外部突破,要打破内部利益格局,掃平一切阻礙,跳出原有模式,重塑第一子公司。
可能,這就是平安換将的思路。
後記
正所謂,變革的背後,是人的變動。而人的變動,又是變革的影子。
平安的一系列人事變動,可能要追溯到5年前李源祥出走友邦,以及少帥”任彙川的辭任。
這使得董事長馬明哲+總經理任彙川+李源祥、陳新穎、謝永林聯席CEO的範式出現了兩個空位。随後,姚波補上了李源祥的聯席CEO位置,同陳新穎、謝永林組成了新的“三駕馬車”,馬明哲則在2020年7月辭任CEO。
而新三駕馬車在跌宕起伏的轉折時代跑了三年後,又到了疊代的時候。
2023年4月26日,姚波辭任中國平安聯席首席執行官、常務副總經理等相關行政職務,轉任非執行董事。同年9月27日,陳新穎宣布将于2024年1月1日辭任公司聯席首席執行官兼常務副總經理職務,轉為非執行董事。
一頓操作,上駕馬車中留下的,隻剩謝永林。而現在的聯席CEO職位,也縮減為兩位:謝永林和新晉者郭曉濤。
而最大的變動,則是董事長馬明哲回歸集團戰略發展中心主任。
顯然,集團層面“三駕馬車”的權力重構,也必将影響各家子公司的班子格局,繼而在更微觀的層面掀起漣漪。
由此而來的資源重配,又将為成形的改革架構,不斷注入燃料,形成新的發展動力。
這,當是大的系列變革底層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