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各美其美的文化特色 美美與共的理想追求——觀“彼美人兮——兩漢羅馬時期女性文物展”
“彼美人兮”展海報。中央為曲裾式素紗單衣。
公元1世紀的莉薇娅大理石雕像。
西漢晚期的玉舞人。
馬王堆辛追墓出土的雙層九子漆奁。
以上圖檔均為湖南博物院提供
中國和意大利兩個偉大文明的友好交往源遠流長。早在2000多年前,古老的絲綢之路就将遠隔萬裡的中國和古羅馬聯系在一起。漢朝曾派使者甘英尋找“大秦”,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和地理學家龐波尼烏斯多次提到“絲綢之國”,古羅馬作家老普林尼更是在《博物志》中對萬裡之外的“絲國”産生聯想。雖然彼時的東方與羅馬尚未直接接觸,文化上的交流往來卻從未斷絕。
今年6月15日至10月7日,湖南博物院與羅馬文化遺産監督管理局聯合舉辦“彼美人兮——兩漢羅馬時期女性文物展”。本次特展分“怡然燕居”“巾帼風韻”“花好人團圓”三個單元,以女性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及情感生活三個場景為脈絡,通過東西方文物對話的方式,再現2000年前東西方文化中絢麗多彩的女性叙事,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各美其美的文化特色、美美與共的理想追求。
溫婉與奔放:美麗的多元綻放
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繁盛之時,女性生命圖景呈現出獨特的風貌。本次展覽以多種方式展現曆史上的女性聲音和女性身影,述說“她”故事的精彩與多元,展示曆史長河中的女性之美。
展覽第一單元“怡然燕居”圍繞兩漢羅馬時期女性的家庭生活,選取“梳妝”“妝飾”“服飾”“住宅”“飲食”“樂舞”6個生活場景,描繪東西方女性的居家情境,引導觀衆深入洞察彼時女性對美好生活的獨特了解和匠心創造。
在國家強盛、經濟繁榮的時代背景下,女性服裝更多地展現出審美性、表現性、象征性以及增強個性的需求。在漢代,女性以深衣為盛裝,上衣與下裳相連,穿着時,前襟輕輕繞至背後,不僅凸顯女性的曼妙身姿,更增添幾分神秘與優雅。深衣之外便是襦裙,穿搭比較随意,短上衣“襦”僅至腰間,搭配下身裙裝,可以襯穿在深衣之下作為内搭,也可以作為日常衣裝。本次展覽的重磅展品曲裾式素紗單衣出土于馬王堆漢墓,它薄如蟬翼、輕若鴻毛,視覺效果飄逸、灑脫,彰顯了漢代貴族女性對進階面料和精緻工藝的追求與獨特的審美意趣。
同一時期,羅馬女性的着裝風格深受希臘主義風潮的影響。比如懸挂于展廳中的水彩畫《龐貝人物》中的女性穿着獨具希臘風情的長袍“丘尼卡”,享受着悠閑的假日時光,恬靜安然;一尊公元2世紀中期的羅馬女性半身肖像有着明顯的拼接痕迹,頭部使用白色大理石雕刻,衣服則使用雪花石雕刻,在外套“斯托拉”之外,又外搭了一件帕拉披肩,胸前系有一個大結,點綴着靈動的流蘇,凸顯衣服的紋理與華麗質感。
在梳妝方面,東西方女性間的愛美之心彼此相通。比如,第一展櫃中的器物都是羅馬帝國時期的女性梳妝用具,有香膏瓶、梳子、刮刀、鑷子、量杯、壺、碗等多種品類,還有一件雕有神話和盥洗場景的化妝盒,可謂“百寶箱”。在漢代,女性也擁有同款打扮裝飾的小家什。馬王堆辛追墓出土的雙層九子漆奁中有梳子、夾套、刷子、粉撲、香粉、胭脂等梳妝器物,它們材料考究、做工精緻。通過這些精巧的梳妝用具,可以遙想上千年前的東西方女性對鏡化美妝、理雲鬓的生活場景。
茶餘飯後,女性歡聚一堂,遊樂嬉戲,歌舞娛情,言笑晏晏。古羅馬女性身着華服,在宴會上欣賞舞者翩然起舞。漢代女性在宴飲之餘,同樣會欣賞俳優獻藝、樂舞翩跹。展品中有一件西漢晚期的玉舞人,它出土于北京大葆台二号墓,靈動飄逸、栩栩如生,是漢代“翹袖折腰”之舞的生動寫照。在歡樂的氣氛中,女性卸下生活的疲憊,回歸輕松與快樂。
勇氣與智慧:力量的輝煌篇章
展覽第二單元“巾帼風韻”聚焦東西方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多元角色與貢獻。這一單元依據女性不同的社會角色,分為漢代貴族女性、羅馬貴族女性與普通女性三組,幫助觀衆厘清東西方貴族女性不同的社會屬性、發現東西方普通女性之間社會活動的共性。
羅馬帝國時期,貴族女性活躍于家庭與社會的雙重舞台。展廳中的莉薇娅大理石雕像制作于公元1世紀,身姿優雅、神情莊重。莉薇娅是羅馬第一位皇帝奧古斯都的妻子、羅馬帝國的首位皇後,自她之後,女性在羅馬政壇嶄露頭角;右手中的紡梭展現了她作為普通女性從事日常勞作的一面。
無論中外,普通女性都以各自的方式,為社會的繁榮與進步貢獻着力量。在醫學、手工業、商業等多個社會經濟領域,都留下永恒的女性背影。曆史上的醫生大多由男性擔任,而女性作為治療者同樣活躍在醫學領域。展覽中名為阿西利亞·波利亞的女醫生墓碑證明了即使面對種種社會限制,仍有一部分羅馬女性在進行醫療活動。在漢代,平民女性為醫者不在少數,如《史記》《漢書》中提及的漢代婦産科女醫生淳于衍和雜科女醫生義姁,均為漢代女性載于史冊的光輝典範。
展覽第三單元“花好人團圓”主要圍繞“情思”和“祈願”兩個關鍵詞展開。在這裡,記錄着中外女性纏綿悱恻的婚姻與愛情,也記錄着她們對現世和永生的祈願。這一單元中,描繪亞馬遜女戰士的石棺是意大利卡比托利歐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也是該文物百年來首次出館。石棺上的雕刻栩栩如生,女戰士們或持斧或騎射,身姿矯健,神情堅毅,激蕩起觀衆對女性力量的想象與表達。
這樣的場面令人聯想到“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的花木蘭。在中國曆史文獻中,女性參軍的身影屢見不鮮。漢代西北邊郡女性頗習兵事,《後漢書》中有“婦女猶戴戟操矛,挾弓負矢”的記載。在第二單元展出的騎馬女陶俑出土于陝西漢景帝陽陵,考古迹象表明,陶俑原本安裝有可以活動的木質手臂,身着戰袍铠甲,由于深埋地下緻使衣物腐朽、木臂成灰,出土時出現殘缺。女騎兵俑眉脊如山,顴骨突出,神情冷峻,目光果敢,彰顯出英姿飒爽的氣概。
行走在展廳中,兩漢羅馬時期女性的生活印記清晰可見。她們多彩多姿,對生活充滿無限熱愛;她們勤勞質樸,對社會傾情奉獻;她們天真爛漫,對愛情滿懷憧憬;她們心懷敬畏,為家人祈福祝願。站在一組組彰顯東西方女性共性的文物面前,傾聽她們的歲月往昔,能夠感受到相隔萬裡卻難得相似的審美意趣與價值追求。
美美與共:交流中的文明互鑒
湖南博物院與意大利文博界一直保持着友好交流與合作。2018年,湖南博物院攜手意大利、法國等國内外數十家博物館,聯合舉辦了“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13—16世紀中國與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本次“彼美人兮”展是湖南博物院與意大利文博界的第二次合作,意方展品主要來自卡比托利歐博物館,該館是世界上第一座公共博物館,藏品豐富,尤以衆多古羅馬雕像聞名。
“彼美人兮”展策劃周期較長。2023年9月,中意雙方共同組建策展小組,開始着手搜集藏品、籌備展覽。在展品標明過程中,先後更換的展品數量多達400餘件(組)。最終,意方在文物星輝璀璨的羅馬城中,撷取10家博物館和美術館的138件(組)珍品,所有展品均為首次來華。湖南博物院與國内8家文博機關合作,彙集了來自滿城漢墓、漁陽王後墓、南越王墓、大葆台漢墓、漢景帝陽陵、徒壁山1号長沙王後墓以及馬王堆漢墓等漢代貴族墓葬的81件(組)文物珍品,再現兩漢羅馬時期的女性生活圖景,展開一場别開生面的東西方文化對話與交流。
兩漢羅馬時期的東西方女性雖身處曆史長河的不同流域,卻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在曆史的織錦上繡出獨特的文明圖騰。期待大家以本次展覽為契機,欣賞東西方女性不同的魅力與共同的追求,并以文物蘊含的豐富文化内涵搭建起新時代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
(作者為“彼美人兮——兩漢羅馬時期女性文物展”中方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