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鎮痛藥使用常見誤區,您中了幾個?

鎮痛藥使用常見誤區,您中了幾個?

【特别策劃】

鎮痛藥使用常見誤區

策劃 心潔

撰文 王穩

編輯 保健君

疼痛既是一種症狀,也是一種體征,又是一種疾病。是以,針對“疼痛”的治療絕不僅僅是簡單地“對症”處理。疼痛形成機制是比較複雜的,目前疼痛科治療疼痛的方法有很多,而鎮痛藥物隻是其中的一種。

誤區一:出現疼痛,能忍就忍

釋疑:

相對來說,中老年朋友是比較耐痛的,好多患者隻有在疼痛嚴重到難以忍受時才尋求鎮痛藥治療,這顯然是錯誤的。

忍痛對于患者來說有害而無益,甚至會延誤病情。何時需要尋求鎮痛幫助呢?這主要取決于疼痛的程度以及對患者的影響情況。

NRS評分是一個量化疼痛程度的簡單方法,它将疼痛由輕到重分為0~10分。

●0分,代表無痛。

●1~3分,為輕度疼痛。

●4~7分,為中度疼痛。

●7~9分,為重度疼痛。

●10分是疼痛的極限。

通常輕度疼痛也就是1~3分的疼痛,一般不會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可以暫時不用處理;超過3分的中、重度疼痛是需要進行鎮痛幹預的。

此外,如果疼痛已經對患者造成了不良影響,如影響睡眠、日常活動,也說明需要進行鎮痛幹預了。

誤區二:一藥在手,百痛皆消

釋疑:

根據上文的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人體許多結構的損傷均可引發疼痛,這些疼痛有着特定的類型,當身體出現疼痛時,首先應該根據疼痛的類型,診斷引起疼痛的可能病因,之後再選擇和使用合适的鎮痛藥物。

目前,鎮痛藥的種類有很多,每一種都有不同的作用機理,市面上的鎮痛藥名更是五花八門,但沒有哪一個鎮痛藥物能安全有效地控制所有類型的疼痛,且有些鎮痛藥物需要在嚴格的監管下使用,并根據個體具體情況選擇合适的鎮痛藥物。

此外,使用鎮痛藥物也不是萬能的,對有明确病因的患者(如骨折痛、心髒痛),還需要積極處理引起疼痛的病因以免耽誤病情,或是聯合其他鎮痛手段進行治療,進而減少或消除對鎮痛藥的需求。在此也提示患者,沒有最好的鎮痛藥,隻有最适合的鎮痛藥。

誤區三:想吃就吃,想停就停

釋疑:

對于傷害感受性疼痛來說,非甾體類鎮痛藥和對乙酰氨基酚可以在疼痛超過一定程度(NRS>3分)的時候使用,當疼痛控制在能忍受的水準(NRS≤3分)就可以停藥,通常這類藥物連續使用的時間不建議超過2周。

對于其他類型的鎮痛藥物,如抗癫痫類藥物、抗抑郁藥、阿片類藥物等來說,由于作用機制、起效時間、藥物代謝、不良反應等特殊性,這些藥物在使用上也有其特殊性,不是“想吃就吃,想停就停”。

它們均是處方藥且用于特定的疼痛類型,使用時應采用小劑量開始,并根據患者的耐受性和療效逐漸加量的原則,直至疼痛緩解或出現難以耐受的不良反應。有些藥物治療周期較長,可能需要服藥數月才能産生鎮痛作用,并且停藥時也需要逐漸減量至停藥,以免出現不适症狀。

誤區四:疼痛治療期間,不必與醫護人員溝通

釋疑:

由于引起疼痛的原因不同,在疼痛治療期間,除了醫生要求的定期複診和随訪的時間節點外,如果出現以下情況,也需要患者或家屬及時聯系醫護人員。

第一,患者的疼痛出現變化,例如平時都是間斷性疼痛,近期變為持續性疼痛。

第二,疼痛部位發生改變,例如平時都是局限于右上腹痛,近期整個腹部出現疼痛,或是又新出現後背痛等。

第三,長時間的疼痛加重或治療後沒有好轉,也需要及時聯系醫護人員。

誤區五:癌痛治療是大夫的事,患者及家屬不必參與

釋疑:

治療癌痛不僅僅是醫生的工作,患者本人和家屬也需要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尤其是當癌痛患者居家管理的時候。

首先,患者應遵從醫囑,按要求規律服藥,即使疼痛緩解,也應按處方規律用藥。我們治療的目标是持續控制疼痛,而不僅僅是在疼痛發作時才進行治療,即便減藥或是停藥也要遵從醫生的建議。

第二,我們鼓勵患者或家屬記錄疼痛日記,記錄所使用藥物的名稱,服藥時間和劑量,服藥後疼痛緩解的程度及鎮痛維持的時間,服藥後出現的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便秘等情況,見下表。

鎮痛藥使用常見誤區,您中了幾個?

第三,患者要及時定期複診,每次複診時應向醫護人員如實反映這些情況,醫生可根據這些資訊及時調整治療方案,以便更好地治療疼痛。

第四,治療癌痛的藥物大機率是阿片類藥物,比如嗎啡、芬太尼等,這類藥物屬于毒麻類藥品,是國家管制藥物,是以,須将這類藥物儲存在家中比較安全的區域,比如上鎖的櫥櫃裡,以防兒童、青少年或其他人接觸。

誤區六:癌痛患者長期使用止痛藥會上瘾

釋疑:

目前,治療癌痛的藥物主要以阿片類藥物為主,比如嗎啡、芬太尼,這類藥物在遵循臨床指南規範化用藥的前提下,一般不會上瘾。用藥不當者,比如非醫療目的使用阿片類藥物屬于藥物濫用,存在上瘾問題,但癌痛患者隻要在正規醫院醫生指導下規範化用藥,基本不存在上瘾的問題。

在臨床上會有一種情況,就是癌痛患者在長期服藥一段時間後,會感覺使用原來劑量的藥物鎮痛效果沒有以前好或是鎮痛維持時間縮短了,必須增加藥物劑量才能獲得原來的治療效果。引起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惡性良性腫瘤進展病情加重,另一方面可能是癌痛患者對藥物有了更高的“耐受性”,稱為阿片耐受,這是接受阿片類藥物治療的患者可能出現的一個客觀現象,但是耐受并不等同于上瘾。

誤區七:癌症患者通過癌痛治療,疼痛一定能完全消除

釋疑:

在癌痛治療過程中,患者及家屬對疼痛的控制應有一個合理的期望值。癌痛其實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好控制,不是說吃上兩片藥疼痛就能完全消除,我們在工作中也遇到過使用了各種治療疼痛的方法,癌痛仍然無法緩解的情況,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了癌痛治療的複雜性和難治性。

完全消除疼痛是我們共同的理想目标,但現實中可能很難達到,醫生會盡最大的努力幫助患者緩解疼痛。緩解疼痛的過程類似于下台階,每一個台階都是我們的一個小目标。

對于癌痛患者,我們底線目标就是控制夜間疼痛,盡可能保證癌痛患者的休息和睡眠;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控制白天休息時的疼痛;進而,再緩解活動時的疼痛。

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治療方案的反複調整,每位患者對各種治療也存在個體差異,患者和家屬需要做的就是相信醫生、積極配合并如實回報。

臨床上目前應用的鎮痛藥物種類很多,具體到藥名更是五花八門,但目前不需要醫生處方就可以直接買到的藥物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對乙酰氨基酚,第二種是非甾體類抗炎藥。對多數較為健康的成人而言,若隻是偶爾使用,非處方藥仍是緩解疼痛優先考慮的選擇。

然而,當非處方藥不能緩解疼痛,或自身存在健康問題,或需要經常用藥,還是建議要及時就醫。

願每一位疼痛患者,在合理使用鎮痛藥的前提下,都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作者簡介

鎮痛藥使用常見誤區,您中了幾個?

王穩

醫學博士,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主治醫師。主要擅長脊柱骨關節退行性疾病(如頸肩痛、腰腿痛、膝骨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頸椎病、骨質疏松症相關疼痛等)的診斷和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如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糖尿病周圍神經痛、三叉神經痛等)的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癌性疼痛的藥物規範化治療和中樞靶控鎮痛手術。承擔并參與多項國家級、省部級和院級課題,以第一作者在國内外期刊共發表文章十餘篇。

本期特别策劃内容還包括《合理正确使用鎮痛藥物》,閱讀《中老年保健》雜志8月刊可了解更多詳細内容

以上為《中老年保健》雜志原創作品,如轉載須獲得本刊授權!

此内容為醫學科普,僅供參考不能作為診斷醫療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