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慶-重慶日報 葉潤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華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産,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内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構長江文明辨別體系,推動長江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是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傳承弘揚長江文化的重要論述的必然要求和根本舉措。
長江文化的重要地位
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幹流流經11個省級行政區,流過青藏高原、江漢平原和江南水鄉,除幹流外,數百條支流輻辏南北,延伸至8個省級行政區,流域面積180萬平方千米,約占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5。長江流域自然資源條件優越,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繁衍生息的沃土,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大陸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發展程序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重慶巫山龍骨坡、豐都煙墩堡,四川稻城皮洛,雲南元謀人遺址、江川甘棠箐、富源大河,貴州盤縣大洞、貴安招果洞與牛坡洞,湖北十堰學堂梁子、恩施建始人遺址、荊州雞公山,湖南道縣福岩洞,安徽繁昌人字洞、和縣龍潭洞、東至華龍洞、巢縣銀山,江蘇南京湯山,福建三明萬壽岩……從亞歐大陸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到基本呈現連續演化的直立人和現代人化石地點,一系列古人類化石和舊石器時代遺存的發現,使長江流域成為研究世界人類起源與演化最重要的地區之一,也為“現代人起源多地區進化說”和“東亞直立人到現代人連續進化說”提供了科學實證。
重慶巫山大溪、忠縣中壩,四川宜賓石柱地、金川劉家寨、成都寶墩,貴州威甯中水,湖北宜都城背溪、鄖縣遼瓦店子、京山屈家嶺、天門石家河,湖南道縣玉蟾岩、澧縣彭頭山、城頭山、洪江高廟,河南南陽黃山,江西萬年仙人洞與吊桶環,安徽郎溪磨盤山、含山淩家灘、懷甯孫家城、潛山薛家崗等一系列新石器時代的中心聚落遺址和城址的發現,基本連續完整的考古學文化譜系的建構,展現了長江流域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古國時代的生動圖景,實證了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四川廣漢三星堆、成都金沙,重慶雲陽李家壩,雲南昆明羊甫頭、大理祥雲大波那,湖北随州葉家山、雲夢鄭家湖,江蘇無錫鴻山、阖闾城、句容與金壇土墩墓、蘇州木渎,浙江紹興印山越國王陵等夏商周時期豐富厚重的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彰顯了長江流域悠久燦爛的古代青銅文明成就。
四川石渠石刻、成都都江堰、老官山、江南館街唐宋街坊、安丙家族墓,重慶合川釣魚城範家堰、渝中老鼓樓衙署,上海青浦青龍鎮、志丹苑水閘,浙江上虞禁山越窯、慈溪上林湖後司岙秘色瓷窯與寺龍口越窯等秦漢至明清時期大量曆史文化遺存的發現,凸顯了長江流域的重要政治、經濟地位以及長江流域古代先民在科學、藝術、文化、社會、思想等多方面的重要成就和貢獻。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長江流域留下了不可勝數的革命文物遺存和重要精神辨別;新中國成立後特别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江沿線人民更是用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創造了無數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和大量工農業遺産。
建構長江文明辨別體系
舊石器時代最初的人類技術創造,新石器時代稻作農業生産、精美玉石器陶器制作及其所展現的數學幾何知識與天文曆法思想,史前長江流域先民的築城技術與城市規劃理念,夏商周時期精湛的青銅采冶與鑄造工藝,巴蜀、楚曾、吳越等南方古國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創造,屈原、李白、杜甫、韓愈、張載、朱熹、王陽明等先賢名哲及其所闡發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重要思想,巴文化、楚文化、徽文化、桐城派文化等地域文化……長江流域古代先民不僅創造了燦爛厚重的物質文化,而且在法治、哲學、教育、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創造了極具源頭性和集大成性的思想文化。
深入挖掘古代長江流域在科學、藝術、文化、社會、思想等不同領域的标志性成就,深刻闡釋長江文化的豐富内涵和核心價值,科學建構長江文明辨別體系,對于揭示中華文明起源和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演進格局,豐富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文明觀,了解偉大民族精神和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根基,展示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推動長江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
一要緊緊圍繞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全力推進長江流域重點項目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全面揭示長江流域在大陸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發展程序中的重要地位。二要不斷深化對長江文化遺産基本特征和保護方式的規律性認識,分門别類、科學有序、統籌推進長江流域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包括世界文化遺産、國家文化公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及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等各類研學旅遊基地建設和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與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築等不同類型物質文化遺産與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系統性保護。三要始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貫徹“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堅持守正創新,推動長江文化遺産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不斷深化文旅融合,讓長江文明辨別體系建構和長江文化遺産保護成果更好惠及長江沿線人民群衆。
(作者系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