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網9月14日訊 秦诏版,是指刻有秦始皇或秦二世統一度量衡诏書的銅版,有的鑲在鐵權、銅權上;有的四角有孔,用以釘在木頭的量器上。目前大陸出土的刻有秦始皇诏文的遺物有銅橢量、銅錢等,不僅數量多而且分布也廣,而像這樣把诏文刻在銅版上的诏版形式在全國極為罕見,鎮原縣博物館收藏的就是其中之一,可謂稀世珍品。
9月13日,“千年石窟匠心傳承”網絡主題采訪活動走進鎮原縣博物館,近距離感受了這件銘刻着華夏大地統一度量衡印記的國家一級文物。
采訪團在“茹水文明”展廳最醒目的位置,看到那方如煙盒大小的“秦诏版”,在四周青銅器的環護之下,在柔和的射燈下散發着古樸的光芒。
據鎮原縣博物館社交部主任劉輝介紹,這件“秦诏版”為長方形,長10.8厘米,寬6.8厘米,厚0.4厘米,重0.15千克,四角鑽有四個小孔,是供人們将其固定時釘釘子用的。
“秦诏版”的正面是以秦小篆鑄成的,豎五行、橫八行,上下、左右結構整齊,陰文書刻秦小篆40字,即“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号為皇帝,乃诏丞相狀、绾,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诏書中的“二十六年”指的就是公元前221年,那一年正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年,也是頒布統一度量衡诏令之年。
“黔首”是當年秦始皇對百姓的稱呼,秦尚黑,百姓要用黑布標頭,稱作“黔首”。“立号為皇帝”是嬴政認為自己統一天下,功過于“三皇五帝”,于是更改名号,把古代傳說中神和人最尊貴的三皇五帝的稱号合二為一,号稱“皇帝”。“狀”即丞相隗狀、“绾”即丞相王绾。“法度量則”是指法律、度量等制度。
這段文字大意是:“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兼并了各國諸侯,統一了天下,百姓安居樂業,于是立稱号為皇帝,并下诏書給丞相隗狀、王绾,把全國不統一而混亂不清的法律、度量和各種制度都明确統一起來。”
“從诏文上的40字可以看出,這些字筆畫多為勻圓的線條,結構比較整齊,字型筆畫引申拉長、圓潤曲折。”劉輝表示,此塊銅诏版不僅是統一度量衡的證明,更具有極強的藝術價值,是研究秦小篆的現存實物之一。
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孫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