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有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是惶惶不安,想要逃離,生怕被人抛棄;
第二境界,能安于寂寞,可以靜下心來做事、思考;
而最高的境界,是在獨處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梭羅,便是那個在獨處中抵達最高境界的人。
他以自身經曆寫就的《瓦爾登湖》一書,更是給無數孤獨的人,帶來了内心的治愈。
翻開書,我們可以看到梭羅的兩種人生狀态:
一種是都市人群裡的他,雖衣食無缺,卻困頓迷茫,對人生充滿了懷疑;
另一種是,他置身于瓦爾登湖畔,衣食供給都要親力親為,還無人陪伴,可他卻活得自在舒心。
他那種甯靜悠然的樣子,讓我真正明白,一個人隻有遠離人群,才能找回生命最本真的樣子。
1
人之是以迷茫
是因為身處人群中
在現代社會,很多人活得迷茫,便迫切地想要得到他人的認同、社會的認可。
于是他們一個勁地鑽進人群裡,想通過别人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恰如作家勒龐所說:
“人一到群體中,為了獲得認同,隻能抛棄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越深入人群,他們就越會迷失自我,變得更加盲目而平庸。
《瓦爾登湖》中寫道,梭羅在去瓦爾登湖之前,也曾努力跻身人群,去追尋世俗的成就。
當時的美國,也恰巧在經濟上升期。
為了成為别人眼中的成功者,梭羅先是和哥哥開了一所私立學校,後又和父親一起經營家族産業。
在那段時間,他整日忙于生意中的應酬,掙到了不少錢。
但無休止的忙碌,擠占了他讀書的時間。
他感覺不到開心,反而覺得整個人活得愈發迷茫,生活裡一點樂趣都沒有。
于是,他決定再去做些其他的事情,找尋一下人生的方向。
他做過編輯,也當過督查員。
然而,當編輯時,他不被主編認可;當督察員時,又始終無法獲得公職。
這種種掙紮求索又屢屢受挫的經曆,讓梭羅陷入了痛苦迷茫。
經過深思之後,梭羅決定投身自然,去過獨行的日子,不願再跟随世俗的腳步,争名逐利。
後來思及這段經曆,梭羅在《瓦爾登湖》一書中,仍是感慨良多:
很多人看似努力生活,努力尋找自由,但他們不是在自己的身上找,而是通過外在的物質來找,以為有了錢、有了更多的物質,就能自由。
到最後,他們沒有找到自由,也沒有看到平等,隻看到無休無止的追逐。
很多人為了名,為了利,亦步亦趨地跟在别人後面雕刻自己。
可當你真正融入人群中時,你會弄丢自己本來的模樣,自然也就越活越迷茫。
就像有句話說的:“人生就像俄羅斯方塊,你合群了,也就消失了。”
主動離開人群,允許自己活得格格不入,你便能于特立獨行中找回自我,找到屬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2
離人群越遠
離自己就越近
《瓦爾登湖》中記載,遠離人群之後,梭羅拿着借來的斧頭來到瓦爾登湖邊的森林。
他砍了幾棵白松,建造了一棟獨屬于他的小屋。
他的小木屋,獨立在湖畔林間。放眼望去,四周荒無人煙。
離他最近的鄰居,也在一英裡之外,而人群聚居的小鎮,則在更加遙遠的地方。
梭羅之是以選在這裡居住,也是因為他知道:
幾乎不會有人跋山涉水,走那麼遠的距離,來與他進行一次無關緊要的社交。
在這裡,他可以盡情享受無人打擾的時光。
白天時,他就開墾荒地,自己種植蔬菜瓜果,解決自己的溫飽;
偶爾興緻來了,他還會漫步去松林裡觀察彩虹美麗的拱腳,去曠野裡聆聽風吹過的聲音。
到了晚上,他要麼安靜地看看書、寫日記,要麼就摸黑去外面走走,感受那種極緻的靜谧。
他與日月為友,與草木蟲魚鳥獸為伴。
在大自然的四季輪轉中,他終于治愈了自己的迷茫,找到了生活的意義。
他在書裡由衷地感慨:“我的心自由了,歡樂和幸福填滿了我的小屋。”
梭羅的這段經曆,讓我想起了黑塞曾說過的一句話:
“上帝借由各種途徑使人變得孤獨,好讓我們可以走向自己。”
人也隻有在一個人的時候,才會處理自己與自己的關系。
世人常說:平庸的人,用熱鬧填補空虛;聰明的人,用獨處成就自己。
與其被欲望裹挾,在最繁華處迷失自己,不如遠離塵嚣,深居簡出。
在一個人的時光中,讓心靜如平湖,你便能透過它,照見最真實的自己,也照出自己想過的那種生活。
3
享受獨處
抵達生命的最高境界
在瓦爾登湖畔的貝克農場,還住着一個叫約翰·菲爾德的人。
梭羅曾在一次避雨時,偶遇了他。
梭羅發現,他雖然也在過與世隔絕的生活,住在森林深處,卻把日子過得毫無生氣。
原來,菲爾德盡管每日種地、釣魚,可他憧憬的卻是富裕奢侈的生活。
是以越是隐居,越是獨行,他就越是感到痛苦。
與菲爾德不同的是,梭羅對這種孤獨清苦的生活卻甘之如饴。
他吃自己親手播種的洋芋、豌豆和青玉米。
想要米面油鹽或者購置衣物時,他一年中隻需要工作6個星期,便可以滿足自己的全部需求。
剩下的46周,他可以全部用來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以及思考生活的真谛。
獨處久了,他慢慢發覺,原來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甯靜。
記得《瓦爾登湖》出版後,有記者就曾問過梭羅一個問題:“你怎麼能放棄掉生活中那麼多快樂?”
梭羅回答:“因為我非常喜歡這種生活。”
也許在世人眼裡,他人的稱贊,寬敞的房子,奢華的衣物,才是生命裡必不可缺少、且值得畢生追求的東西。
但梭羅卻用他兩年極簡的生活告訴我們:
人也好,物也罷,一個人能抛棄的東西越多,他的内心才會越富足。
梭羅獨居在瓦爾登湖畔的兩年時間裡,擺脫了外界的束縛,抛卻了物欲的羁絆,回歸到了生命最本真的狀态。
反觀生活中很多人,總是為了獲得内心的歸屬感,不自覺地去迎合外界,結果越活越迷茫。
其實,比起外界的熱鬧與浮華,真正成就一個人的,反而是那些獨行的時光。
法國作家馬德說:“人的靈魂,隻有在獨處中,才能洞見自身的明澈,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蓬勃。”
沉下心來做一個獨來獨往的人,過好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我們便能超脫世俗,直抵生命的最高境界。
▽
詩人愛默生曾說:“沒有哪個美國人,比梭羅活得更真實。”
《瓦爾登湖》出版後,梭羅聲名大振,他也依舊不肯接受世人的追捧,往人群之中走。
兩年多的獨處生涯,早已讓他明白:離人群越遠,才能離自己的靈魂越近。
孤獨是可貴的。
在不被打擾的時間和空間裡,完全依照自己的意願來度過,是一種莫大的自由;
累了,倦了的時候,适時避開人群,靜靜地獨處一段時光,對我們來說,更是一種極大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