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實近期肥豬價格持續下跌一個月了,但是豬肉銷售價格不跌反而上漲,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按照專家分析認為今年進入新的豬價格周期,在今年5月18日各地豬價開始呈現緩慢上漲趨勢,從端午節開始持續到八月上旬持續大漲,每斤生豬價格從7元左右回升突破11元,豬肉價格從每斤10元左右回升超過20元,出欄一頭發豬的養殖利潤超過600元,經營水準高的養殖場超過1000元。從8月中旬開始肥豬價格持續下跌,每斤肥豬價圍繞9—10元波動,比高峰時期每斤下跌一進制多近二進制,但是感覺近期豬價雖然持續下跌,但是菜市場或者超市的豬肉價卻上漲,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目前生豬價格持續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養豬人知道新價格周期初期是養豬生産的紅利時期,是以養豬人都是持觀望态度,購買養殖場沿用2022年7月份的方法,大量減少肥豬上市量,人為造成上市肥豬數量的減少,市場缺豬的狀況促進生豬價格大漲。同時傳統節日端午節與聯考時間重疊,以及黃海、東海和南海每年實行3個月左右的休漁,市場上水産品大量減少,人們隻能消費豬肉,國内豬肉需求量增加,生豬價格大漲。從5月份以來幾乎每個規模養殖場都是大量囤積肥豬進行二次育肥,幾個月過去了,這些養殖場積累了大量的大肥豬,同時每天标豬仍然源源不斷被育肥出來。二次育肥利潤低甚至虧本,一般是小豬長骨,中豬長肉,大豬長油,生産2.5斤瘦肉的飼料隻能生産1公斤肥肉。
其次經過二次育肥的肥豬二頭出肉量相當于三頭标豬的産肉量,是以現在養殖場不是缺乏肥豬,而是大量的肥豬需要及時出欄,現在有的養殖場扛不住了就率先出欄肥豬,其他養豬人也患有恐懼症,擔心生豬下跌會帶來巨大的損失,于是就跟着大量出欄積累這麼久這麼多的肥豬。自然而然造成市場肥豬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生豬價格持續下跌。
其次是洋休漁期結束,大量的水産品将上市,黃海、東海和南海每年實行3個月左右的休漁。從5月份開始實施休漁以來,市場上海産品大量減少,水産品隻是淡水養殖的,人們隻能消費豬肉,這段時間時間由于市場缺乏水産品,造成生豬價格持續大漲,8月份後休漁期陸陸續續結束,大量的水産品将上市。久違的海産品上市了,而且價格又低,消費者減少豬肉的消費量而增加海産品的消費,造成豬肉消費疲軟,豬肉消費量減少,而肥豬上市量持續增加,這樣造成豬肉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況,生豬價格持續下降。我們這裡的蔬菜市場上銷售的豬肉不是降價而是緩慢上漲。
近期豬價持續下跌,肉價卻緩慢上漲,是什麼原因呢?今年已經進入新的豬價格周期,目前屬于生豬價格上行時期,生豬價格以上漲為主流,我認為今年的生豬價格和豬肉價格是一路走高,進入9月份,氣溫逐漸下降,各個學校陸陸續續開學,進入了一年一度的豬肉消費旺盛季節。中秋節和國慶節将會帶動了豬肉消費量的增加,我認為在9月中下旬生豬将出現今年的第三次回升過程。國人有一個傳統習慣,就是肥豬價格下跌,豬肉價仍然繼續上漲,并且是漲價容易下跌難。如2019年6月份國内豬肉價格暴漲,豬肉的後續産業(早餐店、餐飲業)價格随着豬肉價格的暴漲而暴漲,到現在豬肉價格早已經下降了,但是這些後續産業仍然維持原來的價格,價格下跌的非常少。
這主要是屠宰企業和豬肉零售商為了賺取更多的利潤,一般都是肥豬漲價,屠宰場銷售的白條豬立即漲價,豬肉零售商也是立竿見影立即漲價,因為屠宰企業和豬肉零售商是生豬産業鍊中穩賺不賠的中間環節,他們不會做虧本生意的。如果肥豬價格下降,他們仍然以肥豬高價時的價格進行銷售,一般需要3—5天的過渡期才能降下來與肥豬價格比對。是以現在農貿市場的豬肉價看起來是比前段時間還要高,慢慢的就會降下來的,這是潛規律。
同時今年國内進口豬肉大幅度減少,進口豬肉價格比國内的低,進口豬肉對豬價的影響很大,年初由于肥豬價格持續下跌,養豬人長期處于微利潤甚至于虧損,為了穩定生豬生産,減少進口豬肉,今年進口的豬肉大幅度減少,今年1-7月份,大陸累計進口豬肉(不含雜碎)60萬噸,同比下降43.2%。進口量減少導緻沒有足夠數量的儲備豬肉抑制市場豬肉價格的持續上漲,造成了市場豬肉價格持續上漲,豬價上漲過高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