峽谷中的一線天景色
大渡河離開漢源平緩遼闊的沖積扇,在片馬彜族鄉和順河彜族鄉交界的地方突然變得咆哮起來,至此往東奔騰,成就了舉世聞名的大渡河大峽谷。
就在大渡河大峽谷起始的地方,從大涼山深處流淌而來的西街河在這裡彙入大渡河。沿着西街河南行,就是片馬峽谷。有一條蜿蜒的古道在片馬峽谷中曆經歲月的洗禮,至今依舊鮮為人知。
這條古道是漢源進入涼山腹心地帶的第二條通道。它以最短的距離把漢源縣城富林鎮和甘洛縣田壩鎮連接配接起來。
由于成昆鐵路和漢源至甘洛公路的通車,古道湮沒在大渡河南岸的大山之中,連同它經過的片馬峽谷,成為一段曆史和傳奇。
在峽谷之巅瓦闆山觀貢嘎日照金山
峽谷
大渡河支流的切割雕琢
西街河,為大渡河中遊右岸的一級支流,發源于甘洛縣沙岱鄉俄洛村,河源高程2600米。河流從南向北,經甘洛沙岱俄洛、漢源坭美鳳窩、片馬然莫,于漢源縣大樹鎮蘭家鎖注入大渡河。
蘭家鎖是大渡河大峽谷的起點,大渡河從這裡開始狂野奔騰。流域内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呈“V”型,深切形成貫通河流的峽谷,完整穿過漢源片馬彜族鄉,是為片馬峽谷。
片馬峽谷河床海拔大都在700米到1000米,兩岸高山聳峙,山峰連綿,最高海拔達3000米。峽谷内無平坦之地,陡峭的山體直達山巅。片馬鄉和坭美鄉位于峽谷絕壁之上的坡地上,懸崖上的村莊名副其實。造山運動造就片馬峽谷大部分山頂為夷平面,是時代居住的先民最好的牧場。夷平面的極高點大多海拔在2500米以上,視野開闊,是絕佳的觀景平台。
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離開大渡河南岸,過曬經關,穿越清溪峽到達海棠,再到西昌,直至更遠的騰沖和緬甸。
而沿着片馬峽谷,從西街河口出發,經過嘎沙街(嘎沙:桂賢村的彜族名稱)、茶林街,有一條穿越幹岩腔,過鳳窩,越印版山到田壩,再到海棠的古道,是南方絲綢之路的又一重要通道。古道在進入原始森林之前,茶林街是重要驿站,是以古道被稱為茶林古道。
經過曆史長河的洗禮,峽谷和古道的故事就像它的身軀一樣,早已掩映在荒草和原始莽林之中,任風吹雨打。
片馬峽谷按照地形和植被可以分為三段。
從大渡河交彙處到洋河壩,地勢較為平緩,是西街河沖出峽谷彙入大渡河的最後一段,峽谷邊人口稠密。
第二段從洋河壩到茶林街,是片馬峽谷的核心地段,也是片馬鄉人口最集中的地方。這裡峽谷最為深切,兩岸深谷高岩,壁立千仞。
從茶林街到鳳窩村是峽谷的第三段,俗稱幹岩腔,峽谷寂靜安詳,長度約八公裡。行走峽谷古道,兩岸絕壁對峙,飛泉流瀑,成群的褐馬雞飛行林間,松鼠在岩壁和大樹間來回穿梭,自然野性的樂章響徹峽谷。
今天,片馬峽谷隻留下這一段沒有開通公路,古徑悠悠,行旅客商穿梭往來,馬幫馱隊鈴聲不斷。
片馬峽谷也是大相嶺和小相嶺交彙之地,再往南就是大涼山地界,峽谷左右矗立着周火山、瓦闆山等幾座高山,山勢雄偉,山頂寬闊平坦,都是絕好的觀景平台。無論在哪一個山頭,如遇晴好天氣,必能欣賞到蜀山之王貢嘎山、世界雙遺産峨眉山、中國最美桌山大瓦山等川西名山。
古道、馬幫
穿越歲月,古道繼續向前延伸
古道掩映在荒草之中
古道
繁華街市的馬幫鈴聲
大渡河臨河堡,俗稱龍灘口,明朝大渡河守禦所指揮部所在地。
茶林古道,嚴格意義是南方絲綢之路的分路,是漢源進入涼山腹地的第二條通道,是南方絲綢之路路網的重要支線。
從渡口到嘎沙街,因為沿着大渡河中遊開闊的沖積壩子,道路寬敞平緩。但是從嘎沙街出發,進入片馬峽谷,道路瞬間崎岖蜿蜒,狹窄陡峭。
茶林古道沿着片馬峽谷一路向南,穿越洋河壩、幹岩腔兩段奇險峽谷,一路來到坭美鳳窩村,從此進入高山,變得一馬平川,過沙岱直抵田壩,全長約50公裡,其中峽谷地段約25公裡。
茶林街是峽谷中心點,隐約還能看到幾幢連在一起的殘破木闆和石牆瓦房。瓦房大多被核桃樹和竹林包圍,街道兩邊的絕壁和山峰又高又陡。然而,峽谷和古道從茶林街才算真正開始,馬幫行商在這裡打尖駐店休整。
“一四七,趕茶林;二五八,趕嘎沙。”茶林是古道上最重要的驿站。
古道邊的先民們,瞅準了茶林地處片馬峽谷入口、扼往涼山之要沖,興建館舍,招攬生意,亦商亦農。當年,馬幫背夫口中流傳着“進谷歇茶林,出谷宿鳳窩”的順口溜。
來往于古道的生意人主要将外面的鹽巴、布匹、日用品運進越西,換取裡面的特産。來往的客商不僅有西昌、越西的,還有成都、雅安、樂山等地的。
曆史上,茶林曾遇“火燒水打”。民國時期遭人為縱火;1981年,遭突發山洪,茶林老街損毀殆盡。
片馬鄉相關負責人黃萬兵在茶林長大,見證了古道的曆史變遷。“發大水那晚,睡夢中我被大人抱到親戚家。第二天起來,自家房子沒有了,大街變成了河道。”
以前,老街上有百十戶人家,大水過後搬走了很多戶。今天,夕陽餘晖中,隻剩下街道邊的古碉在峽谷中默默守望着茶林。
對于茶林街市的衰落和古道的荒蕪,片馬峽谷的山民至今仍耿耿于懷。他們常常會提到一件讓他們頗感惋惜的事情。
村民們一直相信成昆鐵路本來要從大渡河蘭家鎖渡河,經片馬鄉,并在茶林設站。他們甚至指出了修建的具體路線,說西街河的西岸是公路,東岸是鐵路。
片馬中心校退休老師李國忠認同此說法:“當時,沿着片馬峽谷的鐵路是蘇聯專家設計的,後來鐵路改走尼日河往甘洛縣城。”
今天,從茶林進入峽谷這段8公裡的原始地段,兩岸有多處方正敦實的橋墩,橋墩的基石堅硬,打磨切割精确,看得出來由專業隊伍建造。在沿途懸崖絕壁上修鑿了寬闊整齊的大路,還刻了修建時間:1955年。
不得不讓人相信,成昆線上的千裡鐵龍本來可以奔馳在片馬峽谷的莽莽群山之中。
範有明幾年前已經過世,他出生在峽谷中的然莫村,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長期擔任片馬鄉、坭美鄉黨委書記,生前還原了曆史的真實輪廓,“新中國剛成立時,茶林古道比較鬧熱,也是漢源到涼山的主要通道,古道遠遠不适應形勢需要。”
“地方政府和解放軍組成修路大軍,1955年修整了茶林到田壩的大路。”
時間往前推100多年,峽谷古道不僅是清溪縣到越西廳的重要通道,也是重要的關隘和戰場。據光緒版《越西廳志》記載:道光十三年,少數民族茲亂,朝廷派四川提督桂涵肅清叛亂,戰事未定,桂涵病逝在當時稱為鬼皮羅的嘎沙,這裡正是茶林古道的起點。道光帝再命四川提督晚清名将楊芳督軍進剿,在大樹堡以及片馬峽谷茶林古道上的嘎沙、片馬、黑馬等大獲全勝,全殲叛軍,楊芳晉封一等果勇侯。
片馬峽谷絕壁上的村莊
峽谷中殘存的茶林老街
彜族同胞在火把節上摔跤比賽
村莊
彜漢雜居的詩意栖居
新中國成立前,片馬峽谷茶林古道所在的片馬、大樹、坭美、沙岱都屬于越西縣。當時漢源縣大渡河南岸的其他鄉鎮,以及甘洛縣大部也屬越西縣管轄。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片馬峽谷兩邊的高山峽谷并無人煙。後來彜族先民從雲南和大涼山不斷遷徙來到這片山地,刀耕火種,修房建寨。大約在清朝道光年間,李、楊、康、朱等姓的漢族同胞看中這裡高山環抱,森林蓊郁,草場無邊,從大渡河邊平壩地區來到這裡,開荒種地,繁衍生息,至今超過十代。
對于原先水草豐美、森林無邊的美景,年長的村民如數家珍。他們告訴後輩,然莫、茶林就有好幾個叫大樹子的地方,在山的哪一條溝、哪一個坎挖到過幾人抱不住的樹根,而且多為楠木、樟木等珍貴樹種。五年前,在峽谷最深處的廟子坪,發現了一根直徑80厘米以上的金絲楠烏木,長度超過20米,引起一時轟動。
200多年來,彜漢同胞和睦相處,共同生活,創造了獨特的文化。彜族人保持了傳統生活特色,喝杆杆酒,吃荞面馍,養牛放羊,過彜族年,開火把節,唱悠揚山歌,又深受漢文化影響,會說道地漢語,彜漢通婚比比皆是;漢族人也學到了彜族人養牛養羊養蜂等生産技術。片馬峽谷茶林古道的絕壁坡地高山頂上,點綴着20多個彜族寨子,這些寨子和漢族村落梅花間竹,相融相鄰。
今天,峽谷裡有漢源縣片馬彜族鄉、坭美彜族鄉、大樹鎮(峽谷入口處的原桂賢鄉已劃入大樹鎮),甘洛縣黑馬鄉、沙岱鄉,古道再往前就是繁華的甘洛縣田壩鎮。新中國成立前,這些彜族寨子歸屬涼山煖帶密土司嶺邦正和斯補土司嶺光電管轄,而漢族同胞歸越西縣大樹堡管轄。
嶺邦正在民國十五年(1926年)世襲邛部宣撫司、河東長官司、河西撫夷司、煖帶密土遊擊等職,被稱為“三司五印”,是當時涼山最大的土司。
片馬鄉彜族最多的是丁姓,曾任片馬鄉鄉長的丁明安介紹,以前這裡大多數彜族寨子都屬嶺邦正管轄,他父親以前就是嶺家在片馬的倉庫保管員,新中國成立後擔任過漢源縣民委主任和政協副主席。
斯補土司嶺光電黃埔軍校畢業,在彜族人中最早走出大山,見多識廣,雖然他的領地在涼山不算大,但他有頭腦有學問,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興辦斯補邊民國小,收錄峽谷邊彜家孩子上學,嶺光電開創了彜族現代教育的曆史,成為涼山文化傳播的先驅者。他超前的膽識,在新中國成立後繼續發揮作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甘洛漢源古道邊共有幾百人到邊民國小學習,為彜漢雜居地區培養了後備幹部人才。
人類學家攝影師莊學本1938年12月在田壩盤桓半個多月,多次拜訪嶺光電,對彜族社會結構、風俗民情作了精細調查和記錄,也拍攝了許多邊民國小的畫面,留下了這片古老土地的曆史實錄,成為今天研究土司制度和彜族群衆的珍貴資料。
茶林古道地處大涼山邊緣大山深處,但耕讀重文曆史悠久,片馬峽谷核心區的然莫、茶林、鳳窩三個村,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自然條件十分艱苦,但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屆同班學生中就有五個考上大學中專,一時在漢源傳為佳話。
今天,片馬峽谷茶林古道所在鄉村,水泥公路通鄉通村通戶,就連陡峭的莊稼地頭也修起了機耕道,生活生産友善快捷。
峽谷古道拂去曆史的塵埃,以嶄新的面貌登台亮相,它質樸原始的美,豐厚的曆史内涵,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正在吸引八方來客,去認識它、體驗它、欣賞它。
本報記者 李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