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話戴盟機器人CEO段江嘩:上肢操作突破,解鎖人形機器人新邊界

對話戴盟機器人CEO段江嘩:上肢操作突破,解鎖人形機器人新邊界

公司全稱:戴盟(深圳)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融資輪次:天使輪

産品/服務:具身智能機器人

創始人:段江嘩(創業邦星際營25期)

出生年份:1990年

教育背景:中國科學院、香港科技大學

作者丨黎曉梅

編輯丨劉恒濤

圖源丨戴盟機器人

具身智能,正步入商業應用的關鍵時刻。

如果說,足式技術已逐漸走向成熟,那人形機器人的手部操作能力,尤其是上肢的靈巧性和泛化性,仍然面臨巨大的技術挑戰和行業瓶頸。

上肢操作的難點不僅在于機械結構的複雜性,還在于如何讓機器人“感覺”與外界的實體互動資訊。這要求機器人不僅需要視覺,還需要擁有高度精密的力覺和觸覺傳感器,來準确捕捉物體的壓力、紋理、摩擦力等多模态資訊。

今年3月,戴盟機器人釋出的一款人形機器人Sparky 1就具備了高精度的操作能力,它可以執行焊接電路闆、精準滴試劑、熨燙衣服、倒酒以及物體分揀和整理書架等任務。戴盟機器人透露,Sparky 1的精密操作能力得益于基于視覺的觸覺傳感器和多自由度靈巧手。

對話戴盟機器人CEO段江嘩:上肢操作突破,解鎖人形機器人新邊界

從2021年成立以來,戴盟機器人就緻力于發展機器人手部觸覺感覺技術。目前,這支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初創團隊,已成為光學式觸覺傳感器領域的領軍者。他們研發的基于視覺的觸覺傳感器,以5毫米的超薄設計成為全球首創,并具備高分辨率(640×480)和高觸覺感覺次元(12維),代表了目前技術的頂尖水準。這款觸覺傳感器已成功內建于靈巧手,賦予了機器人類人般的感覺能力。

戴盟機器人為何能在成立之初便迅速實作産業化落地?戴盟機器人CEO段江嘩認為,團隊來自國内外知名學府和科研機構,擁有從技術研發到全球市場推廣,再到實作年營收數十億量産經驗的完整履曆。此外,團隊還敏銳捕捉到了市場對觸覺子產品的需求。這為戴盟機器人的技術成果轉化和商業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今年夏天,段江嘩加入了創業邦星際營25期——星際營新銳AI之星加速計劃。

在加速之後他将于本月19-20日登上2024DEMO CHINA的舞台,以進階姿态面向各領域知名投資人、行業專家、産業夥伴展示他所打造的産品與商業應用的思考。

近日,段江嘩與創業邦展開了一場對話,深入探讨戴盟機器人如何突破手部操作的技術壁壘,以及這一突破對于人形機器人行業的意義。戴盟機器人的技術突破和商業化路徑或許能為行業提供新的發展範式。

對話戴盟機器人CEO段江嘩:上肢操作突破,解鎖人形機器人新邊界

靈巧上肢技術

決定人形機器人應用邊界

創業邦:為什麼靈巧上肢對人形機器人來說如此重要?

段江嘩:靈巧上肢的關鍵性在于它賦予了人形機器人真正的操作能力。如果我們把人形機器人看作替代或輔助人類完成任務的工具,那它不僅要“看得見”和“能走動”,更要“能動手”。手眼協調、手部的精細操作能力,尤其是上肢操作的靈巧性與泛化性,是拓展人形機器人能力邊界、 提高人形機器人應用價值的關鍵。

在人類的日常活動中,雙手涉及抓取、旋轉、施力等多種精細操作。要實作機器人在人類社會中的廣泛應用——不論是家庭服務、醫療護理,還是工業自動化——它必須具備類似人類的上肢靈活性和觸覺能力,才能使機器人在這些環境中操作不同形狀、材質和大小的物體,增強其面向不同場景和任務的靈活性和适應性。

未來,靈巧上肢的發展還将決定人形機器人的應用邊界。無論是在智能制造領域代替人工,還是在家務或養老服務中提供幫助,機器人需要具備人類手一樣的感覺和靈活度,這樣才能在多樣化的場景中穩定發揮作用,才能真正實作通用。

創業邦:機器人要實作靈巧操作,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段江嘩:靈巧手的核心在于三方面:一是高精度的多元感覺系統,例如視覺、力覺、和觸覺;其中由于手和眼的位置關系、光線以及空間遮擋等問題,使得手部觸覺尤為重要;二是高自由度機械結構,靈巧手需要機器人擁有接近或超過人類手部的自由度,以確定其能夠完成複雜的動作,例如使用工具進行作業等;三是快速手眼協調操作模型,通過将視覺傳感器的資料與手部觸覺和手部運動實時結合,機器人精準控制手指關節來完成複雜的操作。

目前,很多靈巧手公司都在追求第二點,不斷提高自由度,這個方面固然重要,但是絕對不是壁壘所在。手部觸覺感覺,以及基于視覺觸覺的靈巧操作模型才是最重要的,這也是我們戴盟的重要發力點。

視覺和聽覺在遠距離感覺和交流中占有主導地位,但觸覺在日常生活中對我們與環境的互動和情感交流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手部,作為與外界互動的一個重要部件,觸覺必不可少。視覺和觸覺的結合才能讓機器人真正“感覺”到所操作的物體。觸覺不隻是簡單的壓力傳感,它涉及到許多模态的資訊,例如物體的紋理、摩擦、重力等。這些細膩的資訊能讓機器人進行更精細的操作,而傳統的傳感器無法全面捕捉這些細節。我們研發的基于視覺的觸覺傳感器則解決了這一問題。

對話戴盟機器人CEO段江嘩:上肢操作突破,解鎖人形機器人新邊界

創業邦:市場對觸覺子產品的關注是否在增加?這一領域的趨勢如何?

段江嘩:觸覺是人類的一個重要感官資訊,和視覺、聽覺、嗅覺一樣重要。觸覺一直是研究領域非常熱門的方向,也是35項卡脖子技術之一。随着“具身智能”概念的普及,市場對觸覺子產品的需求在快速增加。尤其在人形機器人領域,觸覺傳感器對精細操作至關重要。機器人不再僅僅是執行簡單的重複任務,而是被期望在非結構化場景中通用化的完成各類任務,像是醫療輔助、柔性精密制造等。這就要求機器人具備類似人類的觸覺感覺能力,能夠細緻掌握物體的質感、力度、甚至柔性物體在手指尖的細微變化。

從市場的需求和技術趨勢上來看,有兩點是非常清晰的:

首先,對觸覺傳感器資訊模态需求越來越多。傳統的正壓力感覺的傳感器是完全無法滿足的,資訊豐富程度應該與人類觸覺12次元相近,例如正壓力、切向力、軟硬、紋理、摩擦、滑動等。就以我們人類抓取為例,我們去抓取一個物體,我們根本不是預設一個抓取力去抓取,抓到一個物體後我們對我們自己的抓取力判斷也是不準确的,人類是通過與物體接觸并判斷抓取時的接觸狀态摩擦、滑動等模态資訊來綜合判斷物體在我們手中是否穩定來成果抓取的。

其次,是對觸覺分辨率的要求也會更高。人類在手指頭上的空間分辨率極高,指尖每平方厘米的皮膚中有大約2400個觸覺感受器。這種高密度的感受器使得手指能夠精确感覺表面的微小差異。傳統的觸覺通常采用幾乘幾的陣列排布,機關面積内分辨率低,意味着感覺能力較為粗糙,隻能感覺到大範圍的觸覺刺激。

戴盟機器人的觸覺分辨率可達640*480和1280*960的像素級分辨率,機關面積内幾十萬個觸覺感受器,可實作極高分辨率的觸覺感覺。

對話戴盟機器人CEO段江嘩:上肢操作突破,解鎖人形機器人新邊界

靈巧手技術仍面臨挑戰

創業邦:現在很多人形機器人企業主要發展足式能力,手部技術的研發相比之下是否更困難?

段江嘩:手部技術的研發由于其複雜的結構、精細的操作要求、傳感和控制的高度複雜性,以及對制造的挑戰,确實比足部技術更加複雜。足部行走主要涉及平衡和穩定性等高難度問題,但手部技術需要應對更複雜的運動控制和精确的感覺回報,且面向的操作對象更為廣泛,每種操作對象的形狀、重量和材質都不相同,機器人手部必須通過精确的感覺回報(如觸覺和視覺)來适應這些變化。比如在拿取玻璃杯時,機器人需要适當控制手指的力量和姿态,以確定穩定抓握而不損壞物體。單純人類世界中玻璃杯,按照形狀、重量和材質分類的話都有可能有數億種。是以,相比靈巧手機械結構本身,我們也更注重如何通過視觸覺感覺、AI模型讓手部變得更加智能化,能像人類一樣處理各類物體及操作任務。

創業邦:近兩年,人形機器人手部操作能力的突破點是什麼?

段江嘩:我認為關鍵在于觸覺能力和視觸覺感覺操作模型的發展。觸覺感覺技術的突破,是實作人形機器人真正進入到人類實體世界與物體和人類互動的關鍵一環。這不僅大幅提高了機器人進行精細操作的适應性和靈活性,也為它們在工業自動化、醫療輔助、家庭服務等多個領域的應用打開了大門。随着包含實體互動的資料采集技術、觸覺技術的成熟,未來機器人在人類生活的實體空間中将發揮更實際、更重要的作用。

創業邦:目前靈巧手技術還存在哪些問題?

段江嘩:發展至今,靈巧手仍然面臨不少挑戰。首先,自由度和控制精度有了很大提升,但在模拟人手的複雜動作和力度控制上還有局限。其次,靈巧手和觸覺傳感器的耐用性和可靠性仍需優化,因為它們需要在複雜的環境中長期穩定工作。此外,靈巧手的成本較高,這也限制了它在更廣泛領域的應用。

創業邦:目前戴盟的Sparky 1機器人能完成哪些精細操作?具體的精度如何?

段江嘩:Sparky 1具備高精度的操作能力,得益于其先進的基于視覺的觸覺傳感器和多自由度靈巧手。它可以執行焊接電路闆、精準滴試劑、熨燙衣服、倒酒以及物體分揀和整理書架等任務。

具體來說,Sparky 1在焊接電路闆時,能夠達到亞毫米級的精度,確定焊點的一緻性。在滴試劑操作中,它能控制滴液量,達到微升精度,适用于科學實驗和化學分析。熨燙衣物時,它能細緻處理織物的每個部分,包括複雜的褶皺和紋理。倒酒時,它能精準控制瓶子的角度和速度。這些操作展示了Sparky 1在執行複雜任務中的适應性和準确性,使其成為多個行業的有力助手。

對話戴盟機器人CEO段江嘩:上肢操作突破,解鎖人形機器人新邊界
對話戴盟機器人CEO段江嘩:上肢操作突破,解鎖人形機器人新邊界

從科學家轉向創業者

讓技術“沿途下蛋”

創業邦:為什麼選擇在2021年成立戴盟機器人?

段江嘩:2021年,我們看到了一個重要的市場機會。當時,我們團隊正在研究機器人上肢操作技術,尤其是涉及觸覺傳感器的課題,這在當時還是個非常前沿的原創性技術。有一次,我們的一個合作夥伴被波士頓動力挖走,這件事對我們觸動很大,讓我們開始認真思考這項技術是不是已經達到了可以進行商業化的階段。

經過與産業界的深入交流,我們意識到,像觸覺傳感器這種核心技術在機器人上肢操作中具有很大的應用潛力,而這些技術可以拆分出來,逐漸實作商業化。于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決定成立戴盟機器人,專注于将這些前沿技術真正落地。

由于疫情期間,深港兩地往返不便,創始團隊在香港籌備。是以戴盟雖然在2021年注冊成立,但直到2023年8月份才正式開始公司營運。營運一年多,我們就已經接到了一些訂單。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也證明了我們的技術有着實際的市場需求。

創業邦:從科學家到創業者,您覺得這兩種身份轉變中的挑戰是什麼?

段江嘩:這個轉變對我來說挑戰很大,因為科學家和創業者的思維方式、工作内容截然不同。作為科學家,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深入展開研究,專注于知識的擴充和技術創新。而作為創業者,就不能僅僅以技術創新作為唯一目标了,我必須全面考慮公司營運的各個環節。

創業涉及到許多方面的協調,像技術發展的跟蹤、市場競争格局的判斷、外部資源的争取,包括資金、供應商、應用場景和客戶資源等。與此同時,我還要不斷招募人才,推動技術創新和産品創新,確定技術成果能夠快速産業化落地。

創業邦:這些挑戰對您目前的工作來說影響大嗎?

段江嘩:坦白來說,創業的每一天都充滿挑戰。我每天都需要處理很多之前沒遇到過的問題,是以每天都要學習新的東西,快速應對新問題。堅韌、持續學習、保持靈活性、靈活性與适應能力,是我在創業路上應對各種變化的唯一方法。創業本身是一個不斷接受挑戰并逐漸成長的過程,必須始終保持謙遜、樂觀、開放的心态。

創業邦:您能介紹一下戴盟機器人團隊的組建過程嗎?

段江嘩:公司孵化自香港科技大學,這所大學被譽為機器人領域的黃埔軍校,在這裡先後誕生了機器人領域頂尖的“三無”公司:無人機——大疆創新、無人配送——普渡科技、無人船——雲洲智能,還有李澤湘教授在基地孵化的雲鲸、海柔創新等。港科大給我們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援和人才基礎。我們的團隊成員,不僅畢業于國内的頂尖學府,比如香港科技大學、中科院、上海交大、華中科大、哈工大,還來自世界知名的研究機構,比如日本東北大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卡内基梅隆大學等。

我們的創始團隊成員還擁有從技術研發到全球市場推廣,再到實作年營收數十億量産經驗的完整履曆。這為我們的技術成果轉化和商業化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創業邦:從研究到創業,是否容易面臨技術超前于市場需求的狀況?

段江嘩:我是從兩個層面來思考這個問題的。首先,某些技術我們知道在長期内是有巨大價值的,但短期内未必能夠産生很大的商業回報。是以,我們會把技術進行拆分。比如說,人形機器人本身是一個複雜的系統,涉及感覺、規劃、控制等多個層面的技術。這些細分的技術其實在非人形機器人領域都已經有了具體的應用場景。

就像我們看到的,一些專注傳感器的公司正在出售機器人用的傳感器,另一部分企業則專注于雙足或四足硬體的運動控制。雖然他們最終的目标都是通用人形機器人,但現階段大家更多是将部分技術商業化。這就像大家常說的“沿途下蛋”,在實作最終目标之前,先通過部分技術的落地應用來積累經驗和資源。

其次,技術超前于市場需求的情況,确實經常被形容為“拿着錘子找釘子”。但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我并不認為這是目前的核心問題。實際上,大家的共識是,人形機器人目前還未達到預期,技術還無法完全滿足需求。是以,目前的挑戰在于如何繼續提升技術,使其更接近市場的期望。

AI技術帶來的産業範式革命,讓許多和段江嘩一樣的年輕創業者得以實作自己的夢想。更多這樣的經曆正在星際營25期的其他創業者身上上演。他們将于9月19-20日登上DEMO CHINA,帶來更多智能驅動的創新産品。

本次大會以“Rise of Transformers” 為主題。超80 家AIGC、智能互聯、綠色低碳領域創新企業将現場展示。同時,比亞迪、一汽、施耐德電氣等16家國内外大企業釋出合作需求,并将在Banglink閉門對接會與創新企業1V1交流。創業邦兩大年度重磅榜單——《2024最受贊賞的風險投資機構》《2024創投機構ESG最佳實踐獎》将在次日的投資人論壇揭曉,屆時預計200+投資人機構代表将齊聚大會,分享創投洞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