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周青銅兵器定名研究的最新成果——《兩周青銅兵器定名研究》評介

在浩瀚的中國曆史長河中,青銅器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為研究古代社會生産生活、曆史文化等領域不可或缺的物證。在青銅器的諸多類别中,兵器是比較特殊的一種。青銅兵器中有相當一部分存在自名現象,用以說明器物的用途和名稱等資訊,其内容旁涉語言文字、曆史地理、職官制度以及考古器物學等多個方面,加之年代久遠導緻器身刻名多見蝕泐漫漶,其研究價值與研究難度俱在。如何準确、科學地定名青銅兵器,不僅關系到對器物本身研究的深度,更影響到對古代社會文化的全面了解。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欣喜地關注到宮肇南、羅雯茜、張續龍所合著《兩周青銅兵器定名研究》(以下簡稱《定名研究》)一書于近期得到出版,該書以其全面、系統、深入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部關于兩周青銅兵器定名問題的最新成果。

兩周青銅兵器定名研究的最新成果——《兩周青銅兵器定名研究》評介

《兩周青銅兵器定名研究》

作者:宮肇南、羅雯茜、張續龍

出版社:廣陵書社

出版時間:2024年5月

該書乃以吳鎮烽《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內建》和《商周青銅器銘文暨圖像內建續編》中所收錄的626件有自名青銅兵器為研究對象,所作工作涵蓋了如下幾個方面:

1.青銅兵器自名情況的梳理和分析。該書全面整理和研究兩周青銅兵器自名材料,通過資料統計分析和文字學角度的研究,厘清商周時期青銅兵器自名的字形種類、發展源流,并對其進行疏證與研究。同時注意兼顧器物形制方面的聯系,在厘清名實關系的基礎上對器物類屬進行辨識,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研究的欠缺,對于之後青銅兵器的定名具有重要參考與指導作用。

2.青銅兵器定名格式的總結歸納。該書在對兩周青銅兵器定名材料進行整理的基礎上,從内容和格式兩方面對這些材料進行了整理分析,進而總結歸納了前人著錄青銅器時所采用的定名方法。全面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可以更為清楚地掌握銅器定名情況、把握研究發展脈絡、了解目前學術發展态勢,進而為後續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礎。

3.青銅兵器定名問題的探讨和研究。該書結合器物形制和文獻記載,對青銅兵器的定名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作者通過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總結歸納,不斷細化原有的銅器定名原則,提出了明确且切實可行的定名原則,并以此為指導對兩周青銅兵器重新定名。

青銅器定名盡管作為青銅器研究中的基礎課題,但一直以來對其規則、規範問題的讨論和研究都還存在較大的空間。過往受王國維“古器自載其名”說法影響,長期被視為定名第一原則的“名從主人”并不完全适宜于各個時代所有類型的銘文。陳劍先生便指出“名從主人”的原則是“對器物名實關系複雜情況缺乏深刻認識的表現……這條原則徹底貫徹,銅器定名将會變得非常混亂,見名而難知其實。”此外,杜廼松、張懋镕、徐良高、羅衛東、陳英傑等諸先生也都對青銅器定名原則和方法進行過廣泛探讨。

自名是青銅器定名的首要依據和原則,而由于青銅器本身豐富的文化内涵,器類關系、地域文化、禮制等均對青銅器的命名有重要影響,青銅器的自名稱謂情形異常複雜,紛繁多樣。《定名研究》迎難而上,全面搜集整理了兩周青銅兵器的自名材料,細緻梳理了其使用分布情況并總結自名材料中出現的兵器類型。尤為難能可貴之處在于,該書積極借鑒前賢研究,融入自身思考,進一步總結提出了定名的基本方法與原則,并以此為指導對兩周青銅兵器重新定名。包括器銘為主原則;名從主人、器名類化原則;格式統一原則;器名系列化原則;字形寬嚴并舉原則。通過書中的大量具體執行個體,我們不難看出,以上原則在保證器物定名簡潔準确性的優勢和操作實踐價值上是格外突出的。

我們注意到在研究方法上,《定名研究》一書采用了多種研究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尤其是從古文字學的角度入手,對青銅兵器自名用字的各種異體從時代和區域兩個次元進行考察,同時還關注各種寫法的使用頻次以确定主流字形,并結合形制對自名用字及其修飾語進行了集釋和考證。這無疑也對軍事制度、兵器使用制度以及兵器形制等關涉領域研究的開展都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包括該書在最後還附有《兩周青銅兵器自名整理表》,詳細列舉了兩周青銅兵器的編号、器名及銘文字形拓片,這些都大大增強了該書的工具屬性和學科輻射意義。我們不妨試舉一例,以觀其實。

書中作者整理分析了118件先秦青銅戟自名為戟者,歸納了三大類13種“戟”之字形。其中假借字(“丯”)和形聲字(包含以“丯”“各”等為聲符)兩類,為我們研究“戟”之語源(基本形制)提供了重要參考。結合孟蓬生先生研究,“丯”聲字古音在月、铎兩部之間。而铎部的“戟”字在戰國兵器銘文中正有從“丯”聲,亦有從“各”聲者。《說文·丯部》:“豐各”,枝格也。從丯,各聲。”則“豐各”字為雙聲符字,丯、各皆聲。又《說文·戈部》:“戟,有枝兵也。”據此,“豐各”和“戟”當為同源詞,“豐各”為樹的分枝,而“戟”是有分枝的武器,其語源義正是有分枝之形。

該書對語言文字事實掌握的全面性和問題分析的精到性,顯然與其占有資料的立體宏富密切相關。其資料來源既包括了傳世、出土古文字材料和曆代青銅器著錄文獻,又包括傳世古籍文獻和字典辭書等,使得著者可以依托訓诂條例和字際關系、音韻通假等,對自名材料從國别、器類、時期等不同次元從容開展細緻梳理,還為古文字考釋提供了一批新的證據。也正是以上述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嚴謹細緻的工作态度為基礎,《定名研究》得以呈現顯著的全面性、系統性和創新性等特點。

《定名研究》一書通過對兩周青銅兵器自名材料的梳理研究,建立了科學合理的分類體系,并結合傳世文獻及出土文獻深入探讨青銅兵器的形制、作用,能夠幫助我們有效深化對青銅兵器的認識。是書所提出的定名原則,有望推進青銅兵器自名與定名研究及文物定名的規範工作進一步發展。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冀望青銅兵器的定名問題能夠得到長期有效關注,不斷豐富和完善青銅兵器定名體系,為更好地了解和研究青銅器文化提供更有力的支援。

作者:遊帥

作者機關:北京語言大學

編輯 | 張小築

複審 | 馮朝晖

本号刊載的作品(含标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注明來源及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