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特别策劃丨趙忠:健全完善點面結合的勞動力市場政策體系

特别策劃丨趙忠:健全完善點面結合的勞動力市場政策體系

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

編者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中國經濟時報約請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深入解讀認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作廣大人民群衆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下,大家期待中國社會保障的“大網”越織越密,越織越牢。

核心觀點 建立全國統一公平的勞動力市場,消除制度、歧視、壟斷等造成的市場分割,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漸消除勞動力在區域之間和城鄉之間的流動障礙,使勞動力資源在空間上的配置更加優化,供給與需求更加比對。

特别策劃丨趙忠:健全完善點面結合的勞動力市場政策體系
特别策劃丨趙忠:健全完善點面結合的勞動力市場政策體系

■趙忠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健全高品質充分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着力解決結構性就業沖突。就業是勞動力市場供給與需求雙方比對形成的均衡的結果,是勞動力進入生産的過程,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也是家庭擷取收入的手段,是最基本的民生。就業狀況的好壞主要取決于社會經濟的發展水準和發展模式,需要提高經濟發展對就業的帶動,通過點面結合的政策促進就業,提高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的比對。

提高經濟發展

對就業的帶動力

就業吸納能力的擴大根源于企業等經營主體在生産經營活動中對勞動力這一重要生産要素需求的增加。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是提高社會吸納就業能力的根本,是以就業優先政策的關鍵發力點就是堅持經濟發展就業導向,建構經濟增長和促進就業的良性循環,建構就業友好型的經濟發展模式。

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援、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通過健全和完善營商環境,創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競争,在互補中發展,在協調中并進的制度環境,通過激發不同所有制類型的經營主體活力創造更多的就業。

國有企業在大陸經濟發展中起着關鍵作用,具有地位重要、聚集和整合資源能力強、涉及的産業鍊長、社會影響大等特點。應該鼓勵和引導國有企業在生産經營中充分利用其地位、影響、資源和産業鍊更好地發揮就業帶動作用,把就業帶動作為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是大陸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創造了多種形式的就業崗位,是勞動力市場最重要的需求者,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非公有制經濟主要組成部分,吸納了80%以上的勞動力就業,是就業最主要的創造者,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對提高就業創造和吸納能力至關重要。

在政策體系中将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完善就業優先導向的宏觀調控制度體系,形成财政、貨币、投資、消費、産業、區域等政策與就業政策協同的體制機制。

實施财政和貨币政策時,應适度向勞動密集型産業、第三産業、中小微企業等有顯著帶動就業的産業和市場主體傾斜,通過财政、金融、崗位補貼等政策組合工具促進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健康發展。在産業政策中,要重視産業發展、經濟轉型和更新對就業容量的提高和就業品質的提升,把就業發展作為産業發展的重要次元。在區域發展中充分發揮大城市和經濟帶的就業創造功能,通過經濟發展和崗位創造引導勞動力流動,使産業分布與勞動力分布協調比對。重視服務行業的發展,服務行業不僅具有較強的吸納就業的能力,還是孕育新業态的孵化器。具體而言,目前發展服務行業的方向應該有三個,一是發展嬰幼兒的養育服務,二是發展老齡人口的養老服務,三是發展與網際網路以及大資料相關聯的技術服務行業。建立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生産力布局的就業影響評估體制機制,增強國家重大投資和重大項目的直接和間接的就業效應。

健全完善點面相結合的

勞動力市場政策體系

就業既是家事,也是國事,勞動力市場政策既是經濟政策,也是民生政策。勞動力市場政策的兩個關鍵點:一是崗位創造,增加勞動力禀賦轉化為收入的機會,同時激發企業和勞動者活力;二是關注勞動所得的多少和穩定性,增加勞動者所得,平滑收入波動,提高勞動者的民生福祉。

在面上,除了傳統就業政策外,要有針對性地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與變化進行政策完善與創新,其中新經濟新就業形态的發展、人口老齡化、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進步是三個重要領域。

新就業形态是新增就業的主要來源之一,就業模式平台化、靈活化、勞動關系不明确是新就業群體的重要特點。要順應新業态和新就業形态的發展,完善工傷保險制度、擴大工傷保險覆寫範圍,使基本養老保險等制度對新就業群體更加友好,探索與勞動關系脫鈎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勞動權益保護機制。通過政策引導平台企業發揮作用,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形成新業态企業和新就業群體雙赢局面,造就有利于新業态整體健康發展的環境。

大陸進入中度老齡社會,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15.4%,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78.6歲,應該建構與中度老齡社會相适應的勞動保護、就業促進、技能教育訓練體系;有針對性地通過發展銀發經濟促進就業。

為此,大陸在積極應對、參與和引領人工智能技術革命的同時,應重視其對就業的沖擊和收入配置設定問題,采取措施減輕對勞動者福利的負面沖擊。在人工智能專委會中增加勞動經濟學家,加強人工智能對就業與收入影響的深入研究,推動教育更加适應人工智能時代的要求、推進教育資源公平化和終身學習,為經濟創新、社會發展提供可持續的人才紅利,以確定大陸在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中獲得人才和技術上的領先優勢。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技術進步正在深刻影響勞動力市場,針對此次技術革命的體系,需要進行多元度的應對。一要推動教育内容和方式更加适應人工智能時代的要求,無論是人工智能時代需要的技術知識,還是創新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勞動者素質,都應當是今天教育的重點。二要推動大陸勞動力市場結構的轉變,采取政策和措施促進非正常性工作崗位的增加,穩步提高非正常操作性工作和非正常知識性工作的占比。三要完善相關财稅社保政策,要平衡人工智能發展對不同人群造成的沖擊差異;與數字經濟發展、要素組織形式變革、要素配置設定方式變化相适應,研究探索數字稅、機器人稅等稅種。

在點上,要精準施策,穩定重點群體就業。一是進一步進行戶籍制度改革,推動農民工融入工作地。二是建立健全青年就業服務體系,幫助青年群體順利完成初次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過程,幫助包括大學生在内的青少年順利找到第一份工作。通過就業服務、公益崗位等方式,激發低收入群體的勞動潛力,創造使低收入群體勞動報酬和勞動生産率同步提高的機會。同時,強化和發揮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制度對低收入群體的兜底功能。通過基本公共服務的提高,增加低收入群體向上流動的機會。

多元度提高

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的比對

就業是勞動力市場供給與需求在均衡狀态的反映,提高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的比對,建立公平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十分關鍵。大陸各地資源禀賦、經濟結構、發展水準等都存在差異,勞動力的知識結構、勞動技能等也各不相同。建立全國統一公平的勞動力市場,消除制度、歧視、壟斷等造成的市場分割,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逐漸消除勞動力在區域之間和城鄉之間的流動障礙,使勞動力資源在空間上的配置更加優化,供給與需求更加比對。

通過教育和終身學習體系改革完善,使勞動者技能與市場需求相比對。大陸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60.2%,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變為大衆教育,其就業必然主要依靠市場力量來解決,在專業設定、培養方案上要更多考慮市場需要,通過加強實習實訓環節,建立産教融合的體制機制等,提高學生技能與市場的比對度。通過建立完善的終身學習體系,形成勞動力勞動技能更新更新的制度,使勞動者的技能形成與技術進步、産業更新相比對。

鼓勵網絡招聘平台和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随着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網絡招聘平台日趨重要,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迅速。通過PPP、政府采購等形式促進網絡招聘和求職平台的健康發展,可以突破線下招聘實體空間的限制,擴大比對空間,通過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可以更好地針對不同群體開展有針對性、精準化的服務,有利于勞動力和企業的比對,減少摩擦性失業。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教授)

特别策劃丨趙忠:健全完善點面結合的勞動力市場政策體系
特别策劃丨趙忠:健全完善點面結合的勞動力市場政策體系

總 監 制丨王 輝 車海剛

監 制丨李丕光 陳 波 王 彧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陳姝含

特别策劃丨趙忠:健全完善點面結合的勞動力市場政策體系
特别策劃丨趙忠:健全完善點面結合的勞動力市場政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