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關于能源金屬碳酸锂的“大事件”還真不少!
不久前,就在中國船舶(600150.SH)和中國重工(601989.SH)重組合并成“中國神船”消息沒過多久,央企再現重大重組,這次是近些年國内成長性最高的新能源汽車中锂電池的核心原材料碳酸锂。鹽湖股份(000792.SZ)釋出公告,9月7日,實際控制人青海省國資委、控股股東青海國投與中國五礦及下屬子企業簽署了《關于組建中國鹽湖集團合作總協定》。
從公告來看主要是兩個方面:一體方面是青海省政府國資委、青海國投與中國五礦拟共同組建中國鹽湖集團,注冊資本100億元,中國五礦持股53%、青海省政府國資委持股18.73%、青海國投持股28.27%;另一方面必然就是組建目的,表面是為了“加快共建世界級鹽湖産業基地,打造世界級鹽湖産業集團”,其實深層次的原因大機率是從锂鹽的價格出發,是想通過組建“超大企業”來穩定锂鹽的供給情況,進而管控價格和出口。
為什麼是鹽湖提锂和鹽湖股份?
01 碳酸锂暴力反彈?尚未觸底
就在公告“中國鹽湖”成立後,跌跌不休的碳酸锂價格出現了明顯的企穩。根據期貨端碳酸锂主力(LCM.GFE)的價格來看,央企整合短期提供了支撐預期。從公告前的9月6日期貨跌破70000元/噸的整數點位後,低點觸及到了新低的69700元/噸;公告後,從周一至今三天,碳酸锂期貨價格出現了明顯的反彈,3天漲幅接近9%,單日漲幅最高達到8.87%,最後收漲7.91%。
期貨一般視為現貨的價格預期,今天暴漲的原因主要是網傳甯德時代旗下的(300750.SZ)锂選礦廠将停産,據估算三個冶煉廠月産量為5—6千噸LCE,可見锂鹽的産能變化要比央企整合更能吸引多頭。
而提到锂鹽的期現貨價格,這兩年可真是過山車,而且目前依舊處于下行中……尤其在最近一年内,碳酸锂的價格好像徹底放棄了抵抗。截至2024年9月10日的資料來看,現貨端,華東市場的電池級碳酸锂和工業級碳酸锂的價格分别已經來到了近三年新低的72500元/噸和69000元/噸,總體趨勢依舊在下行,沒有期貨來的樂觀。
三個月之前,在之前的文章中分析過,锂礦碳酸锂價格的合理價位大機率會在6-7萬/噸,該價格是基于彼時整體上遊锂鹽廠商的整體成本價來推斷。回顧2023年,鹽湖股份2023年碳酸锂的銷售均價約為16.9萬元/噸,生産成本為4.66萬元/噸;另一家鹽湖提锂上市公司成本更低,藏格礦業(000408.SZ)2023年锂鹽收入19.80億元,成本3.86億元、銷量1.03萬噸,平均成本大概在3.75萬元/噸;
再看下面表格統計的“锂礦提锂”技術的頭部上市公司,以前任“锂王”贛鋒锂業為例,2023年公司金屬锂及锂鹽的銷售成本為214億,全年銷售10.18萬噸,毛利率從56%下滑至12.53%,大緻可以計算出锂鹽的噸成本高達21萬/噸以上,這主要也由于锂礦的自給率較低導緻,去年自給率提高也僅有40%;而中礦資源去年的自給率達到了86%,噸成本也出現了明顯的改善,從2022年的12萬元/噸下滑至2023年的10.3萬元/噸。天齊锂業和永興材料還是比較樂觀,噸成本分别為6.13萬元/噸和5.3萬元/噸。
差距顯而易見,而2023年全年锂鹽價格雖然同比下降,但平均價格還在26.28萬元/噸的高位,即使是中位數也有24.5萬元/噸,至少大家還都是賺錢的,隻是不同工藝、不同技術的企業賺多少的問題。一直以來鹽湖提锂的核心優勢就是成本更低,沒想到差距如此之大,即使出産的品味不同,但目前市場價格走勢是相同的,關鍵的是2024年锂鹽的跌勢似乎根本沒有停止的意思。
先是在去年年底徹底“失守了”10萬元/噸的關鍵價格點位。依據是2023年锂礦提锂的平均噸成本大約在10萬元/噸,估算是锂礦提锂公司的成本線。今年上半年的業績變化基本也反映了這一特點,而同期鹽湖提锂公司依舊能掙錢,畢竟成本也就4萬元/噸出頭。
由于锂礦供應延續寬松,全球整體的碳酸锂生産成本也呈現下降趨勢。根據券商研報顯示,目前的局面就是外購锂雲母提锂的成本最高,約8-10.5萬元/噸;外購锂輝石提锂的成本次之,約7-10萬元/噸;國内自供給的锂雲母提锂原料成本和國内锂輝石原料的成本分别排在第三、四分别為7-8.5萬元/噸和6.5-8萬元/噸;鹽湖提锂依舊處于行業成本的底部區域,約3.5-5.5萬元/噸。而今年上半年根據不完全統計的調研資料來看,有鹽湖提锂企業的噸成本可能已經降到了4萬元/噸以下。
02 锂鹽供需失衡難反轉
一直以來,碳酸锂産業鍊總體呈現供給失衡的狀态,由于前些年新能源汽車産業的高速發展,帶動了锂電池技術的需求,進而帶動了上遊锂鹽相關能源金屬産業的爆發式增長。不過2020-2021年的瘋狂擴産加進口,很快讓锂鹽供給出現了明顯的過剩,進而碳酸锂價格開始從近60萬/噸開始逐漸走低。
今年上半年,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锂業分會統計,2024年1月至6月,國内碳酸锂産量約為29.8萬噸,同比增加48.8%,6月産量不到6萬噸,環比微增。6月主要是由于碳酸锂價格繼續走低導緻,但依舊微增。
而這兩個增長資料明顯高于中遊電池廠商的産量和開工率,由于前兩年的原材料價格高位,而锂電池廠商整體成本前置,目前锂鹽價格大跌,很多廠商隻能虧損經營或減産來消化高成本(低成本锂鹽競争力必然更強),而根據券商資料也說明了目前的沖突,今年4-6月的三元材料的産量和開工率一直出現處于下滑。
下表是整理後的供需資料及預期,由此看,缺口依舊在,而甯德選锂廠停産的消息如果是真,也隻能為每季度減少不到2萬噸的供給,而供需的缺口依舊還在,并未出現明顯的供需反轉。
(資料來源:券商期貨研報及行業資料)
再看終端,儲能和新能源汽車是“消化”锂鹽産能的主力,其中新能源車更是重中之重。畢竟這兩年的新能源汽車内銷和出口資料都很給力。今年最新的8月新能源汽車零售銷量為110萬輛(工信部資料),同比增長30%,環比增長11.0%,滲透率更是來到了53.9%,繼續創曆史新高,而且8月新能源汽車出口11萬輛,同比增長22%。這三個資料都給碳酸锂提供了一個穩定的需求支撐。
然而風險也正在積累,一方面是國内各車企的銷量正在出現明顯的分化,原來是總體高增下大家都在增長,而當下逐漸進入存量市場,此消彼長背後是總體銷量的趨緩;另一方面,海外市場對大陸出口新能源汽車的瘋狂打壓已經開始,前有美國已經落地的對華加征關稅政策終,其中新能源汽車的關稅由25%激增至100%;再有今年6月13日歐盟針對中國進口電動車開展的反補貼調查也塵埃落定。這些制裁必然會影響未來國産新能源汽車的出口資料。内外循環預期收縮,這兩點潛在利空因素将大機率打擊未來中長期的碳酸锂需求。
綜合前面兩點來看:首先是供給量易增難減。由于技術不同帶來锂鹽出貨成本的巨大差異,讓锂鹽的供給端分歧和沖突就此産生。锂礦提锂的碳酸锂企業失守10萬元/噸的成本線,锂礦提锂中的天齊锂業和永興材料這種依靠完全自給地勉強可以抗住跌勢,維持産能。但問題在于即使目前已經帶電池級跌到了7.25萬元/噸、工業級跌到了6.9萬元/噸,鹽湖提锂技術的還能有超50%的盈利空間。而這就是意味着在短期新能源汽車和儲能依舊高速增長的當下,碳酸锂作為核心原材料,減産以提價的預期基本沒有。成本優勢的企業基本無減産動力,可以硬生生扛住這波锂鹽的價格尋底;其次就是前面提到的需求端的内銷和出口的收縮預期将客觀影響需求量,中長期碳酸锂的供需缺口依舊難以反轉。
03 新晉“锂王”,國家不隻為了锂
單純看锂鹽的供需,我也選鹽湖股份。
供給端首先看産能,鹽湖股份目前總産能3萬噸,2024年計劃産量達到4萬噸,加上在建的4萬噸一體化锂鹽項目,公司中期锂鹽的産能将達到7萬噸。就锂鹽産能規模,就能位居國内鹽湖提锂企業的龍頭。後面被中國五礦收并,後續五礦鹽湖也将注入中國鹽湖集團,其锂鹽總産能将進一步增加至8萬噸;其次是盈利能力,這裡主要基于極低的成本優勢。能在碳酸锂的下行周期中,市值還能穩定在800億左右,可見市場對于其盈利能力韌性的肯定。今年上半年3.3萬元/噸左右的噸成本讓鹽湖股份承受碳酸锂價格下跌的韌性相當強。
而且就算中長期非常悲觀,碳酸锂價格跌到6萬元/噸,依然有50%的盈利空間;最後看需求端,鹽湖股份目前主要與國産新能源汽車龍頭比亞迪(002594.SZ)合作,在國内銷量中,比亞迪是此消彼長中位置增長的那一方,而且是絕對龍頭,這對公司的産能使用率是一個相當确定性的長期保證。
而除了锂鹽,更重要的資源還有氯化鉀。資料顯示,全球氯化鉀産能高于200萬噸的企業隻有11家,主要集中在加拿大Nutrien、白俄羅斯Belaruskali、俄羅斯Uralkali和美國Mosaic四家,其産能占比合計達67.26%,行業産能集中度高。而國内隻有鹽湖股份、藏格礦業、亞鉀國際三家企業産能超過200萬噸,其中鹽湖股份産能500萬噸位居國内第一。
鉀肥有多重要?大陸作為農業大國,對鉀肥的需求極高,但産能相對較弱,長期處于對鉀肥的貿易逆差中。這意味着,大陸的第一産業農業的成本很大一塊将受制于進口。由此整合國内氯化鉀資源對于鉀肥供給端的穩定性至關重要,甚至有相當的戰備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