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醫學的角度來看,跪坐是一種簡單有效的養生導引術,有補氣血、調脾胃等多種作用。
跪坐,時刻都在養氣
1.行氣活血
中醫認為,人體之氣,如果藏多用少,就能保持精力。
通常情況下,人體的氣血傾向于彙聚于上半身,難以順暢流達至足底,然而,采用跪坐的方式能夠“引血下行”,促使氣血流向下半身,實作“滋養元氣”的作用。
從生理學角度來看,跪坐姿勢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回流,增加心髒血液供給,進而便于心髒将血液泵送至全身各處,滋養全身組織,使人的精力更加旺盛。
2.緩解腰背疲勞與疼痛
長時間的坐姿往往會導緻腰背部位疲勞,而跪坐可以通過改變坐姿,減輕腰背的壓力,進而緩解腰背疲勞。
跪坐還能改善腰骶部的血液循環,滋養該區域,減輕腰骶部疼痛。
3.調理脾胃
在膝蓋下方的左右兩側,分别存在一處凹陷,即與的所在位置,這兩處為胃經上關鍵的養生穴位。(點選穴位檢視詳細取穴方法)
采取跪坐姿勢能夠有效激發人體的胃經、脾經及肝經,確定它們暢通無阻,進而調和脾胃功能。
4.疏通經絡
在跪坐姿勢下,腿部正前方的肌肉變得緊張,牽動了經過該區域的足陽明胃經,此經絡以其氣血豐盈著稱,具有促進經絡暢通的作用。
5.脊柱伸展與改善姿勢
跪坐可以幫助拉伸和伸展脊柱,減少長時間坐姿帶來的脊椎壓力和僵硬感,有助于保持脊柱的自然曲線。
跪坐有助于調整坐姿,使脊柱保持直立,肩部放松,進而改善圓肩、駝背等不良姿勢問題。
6.緩解手腳冰涼
對于手腳冰涼的人,跪坐可以刺激膝部的犢鼻穴,起到通經活絡、疏風散寒的作用,改善手腳冰涼的症狀。
具體應該怎麼“跪坐”?
在地上鋪一塊軟硬适中的墊子,雙膝并攏跪坐于地,腳跟盡量并攏。如果腳跟無法完全并攏,可以稍微分開一些,但膝蓋和大腳球内側一定要并攏。
在跪坐的過程中,要慢慢向下坐,同時膝、大腿、坐骨帶緊,腳背主動用力壓地,腹股溝往内折進去,也就是内旋的力。坐骨應垂直向地心,確定骨盆沒有後倒。
坐好後,上身的力應沉到腳背上,讓胫骨前肌的下半段和腳内前側的位置貼合墊子。同時,脊柱應保持拔長狀态,身體放松,呼吸自然吐納。
在跪坐的過程中,要保持脊椎挺直,身體微微浮起的感覺,這樣不僅可以養成良好的跪坐姿勢,還能避免對膝蓋造成過大的壓力。
跪坐的時間不宜過長,尤其是對于初學者來說。建議從短時間開始練習,如3-5分鐘,然後逐漸延長時間。長時間跪坐可能會對膝蓋和腳踝造成壓力。
跪坐雖然對身體有益,但并不适合所有人群。特别是小孩子和腰腿有嚴重骨質疏松、骨折、瘡瘍、半月闆損傷等疾病的人群應謹慎練習或避免跪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