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元誠:戰場上保障通信比生命更重要

劉元誠:戰場上保障通信比生命更重要
劉元誠:戰場上保障通信比生命更重要
劉元誠:戰場上保障通信比生命更重要

“作為一名通信兵,關鍵的時候就要派上用場,以最短時間将信件安全送到前線!”1951年3月,年僅16歲的劉元誠從老家安徽省泗縣報名參軍,踏上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道路。

在戰火紛飛的抗美援朝戰場上,通信兵們在指揮所和前沿陣地之間傳遞指令,大多是靠徒步翻山越嶺将信件送到前線,為保障部隊打勝仗發揮了重要作用。入朝後,劉元誠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分部13兵站通信排的一名副班長。

16歲入伍,圓了參軍夢

今年90歲的劉元誠,出生于安徽省泗縣馬廠公社。1951年3月,年僅16歲的他,在父親的動員下報名參了軍,被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分部13兵站通信排,圓了他參加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夢想。

當年3月,劉元誠被安排到宿縣(今宿州市)進行軍事訓練。兩個月後,他從宿縣乘火車前往遼甯安東(今丹東市),到了安東後部隊住了3個晚上,再次坐悶罐車從安東出發前往北韓新義州,短暫休整并在新義州營地慶祝了八一建軍節,他便被配置設定到志願軍參謀處,成為一名通信兵。

雖然不在一線作戰,但也有戰友犧牲。1951年8月,也就是剛入朝不久,劉元誠所在部隊在行軍過程中,遭遇了敵機。那天天剛黑,一個團的戰士在行軍途中被敵機發現,瞬間,敵機俯沖過來,向着他們瘋狂掃射,一名戰友不幸中彈,當場犧牲。“腸子都被打出來了,場面很慘,不忍直視!”在說到這裡時,劉元誠停頓了片刻,抹了抹眼角接着說,這個戰友是他同鄉,叫汪立功(音譯)。因敵機瘋狂掃射,行軍中的戰士紛紛躲進了附近的高粱地裡,但即使這樣,敵機仍然對着高粱地不停掃射,子彈将高粱穗打得滿地都是。掃射持續了兩個小時,直到天完全黑下來,敵機才飛走。第二天早上,連隊文書帶着幾個戰士才找到這個戰友的遺體,就地進行了安葬。

入朝後打防空洞

1952年3月,劉元誠被安排到部隊營地周邊打防空洞,以排為機關輪流打。每個排有3個班、30多人。戰友們都是一些不滿20歲的年輕人,有些戰友累得吐血了,但即使這樣,大家仍然顧不上休息,打完防空洞,就上山砍伐木料扛下山,作為掘進中防空洞的立柱,以免出現塌方。安全防護做得再好也有疏漏,在他們通信排打防空洞的過程中,出現了塌方,一位姓王的戰友不幸被土石方掩埋,頭部夾在了兩塊石頭的中間,全排戰士立即營救,奮力搬開石頭,刨開土堆,硬生生地将他從死神手中拉了回來。

“打防空洞的主要是電話排、警衛排、通信排,每個排基本打一個月的防空洞,然後由其他排接着打。都是年輕的戰士,渾身都是勁,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打好防空洞,保護好大家的安全,才能更好地消滅敵人。我們沒日沒夜地打防空洞,速度很快,整個山洞都被我們挖空了,能住進很多人。”劉元誠說。

1952年4月,志願軍司令部發出訓示,提出坑道工事必須達到“七防”要求,即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和防寒。據不完全統計,志願軍在北韓構築的坑道總長度1250多公裡(坑道倉庫、坑道式汽車掩蔽部、機關坑道式掩蔽部、防空洞均未計算在内),塹壕、交通壕長度達6250公裡。坑道結合野戰工事成為日後志願軍防禦陣地的基本形式,并在戰争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通信比生命更重要

作為一名通信兵,劉元誠的主要任務是傳達上級指令和快速向前方部隊送信件,看似簡單的送信,實則危險萬分。

他是通信排的一名副班長,有一次,他所在排派出兩名戰士向前沿陣地送信,3天沒能找到要傳達指令的前沿部隊,于是兩名戰士将信件帶回來了。任務緊急,排長指令劉元誠将信件送到前沿陣地。他接受指令後立刻出發,翻山越嶺一天一夜就将信件安全送到前沿陣地。

“通信兵都是在衆多士兵裡面挑出來的,我非常幸運地被選中了,那是我第一次執行送信任務,而且順利完成了。”劉元誠說,北韓戰場上,山大溝深,一個山頭距離另一個山頭看似很近,實際上很遠,加上前方又在戰鬥,是以,通信兵送信也是戰鬥。作為通信兵不僅要頭腦靈活,腿腳快,方向感要強,同時還要有高度的警覺性。自打那次順利完成任務後,排裡所有重要的信件都由他來送達。

在北韓戰場上,志願軍通信技術十分落後,為保證傳達指令暢通,通信兵大多是走路或騎馬。

“通信兵的送信任務比生命更重要。我不怕死,比死更可怕的是指令不能及時傳達,耽誤作戰計劃,可能會造成更多戰友犧牲。”劉元誠說,他入伍在宿縣參加集訓時,當時就讓他們每個人寫遺書,做好随時犧牲的準備,這樣才可以入朝參戰。

1953年,劉元誠加入中國共産黨,1953年任通信班班長,1955年5月升任通信排排長。

轉業後在地方從事過多個工種

1953年7月27日,北韓停戰協定簽訂。劉元誠仍留在北韓,1954年被調到警衛排站崗放哨。直到1957年1月随大部隊回國,被配置設定到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慶步兵學校學習文化知識,後又被安排到武威步兵學校學習軍事方面的知識,他刻苦學習和訓練,掌握了過硬的軍事技能,尤其是重機槍打得好,受到學校表彰。1959年7月,他從武威步兵學校畢業,被配置設定到新疆軍區7976部隊國防師二團機槍連任指導員。他幹一行愛一行,在部隊開過煤礦、磨過豆腐等。

直到1969年7月轉業,從新疆來到了蘭州,被配置設定到當時的窯街礦務局武裝部,成為一名幹事,并在窯街礦務局下屬的勘探隊工作,一幹就是7年。1995年,劉元誠從窯街礦務局動力廠離休。

劉元誠的三兒子劉傑說:“父母生育我們兄弟4個,從小就聽父親講抗美援朝的故事,我們打小被父親的英勇事迹所感染,是以,兄弟4人繼承父親的意志,都報名參軍了,現在各自都有自己的事業。”

在回顧那段曆史的時候,劉元誠常常感慨萬分。他說:“抗美援朝是一場偉大的戰争,它不僅保衛了祖國的安全,也維護了世界的和平。在這場戰争中,中朝兩國人民并肩作戰,結下了深厚的友誼,這種友誼,将永遠銘刻在兩國人民的心中。”

如今,90歲高齡的劉元誠晚年生活很幸福,他每每講到北韓戰争,都要告誡子孫們:“國家現在強大了,我們一定要熱愛祖國、熱愛黨,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你們要好好學習,踏實工作,做一個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有用的人!”

劉元誠

1935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泗縣馬廠公社,1951年3月參軍入伍,1951年8月入朝,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分部13兵站通信員,1957年1月回國。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滕效宏 文/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