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紀錄電影《裡斯本丸沉沒》正式上映。截至9月10日,影片上映5天,票房剛剛過300萬。
而目前影片在豆瓣已開分,9.2分!這個分數是目前為止2024年的院線電影中評分最高的。
這個電影的背後有我們都十分熟悉的一位電影人,2015年,方勵為電影《百鳥朝鳳》直播下跪求排片曾引起廣泛關注。今年他帶來了這部導演首作——紀錄電影《裡斯本丸沉沒》,據報道,2013年,方勵作為制片人,在東極島參與《後會無期》的拍攝。從當地居民的口中聽聞了裡斯本丸的故事。
為了這部電影,他耗費了8年時光,賣房借錢,幾乎傾家蕩産,終于在自己71歲這一年把作品呈現在全球觀衆面前。說“全球觀衆”,一點不誇張,因為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段二戰期間鮮少人知的曆史,涉及中、英、美、日等各國,有中國版“敦刻爾克”之稱。
方勵在最新的一席演講中說:“過去這10年裡,有一件事是我覺得自己這一生中做過的最重要的事,就是《裡斯本丸沉沒》。”
裡斯本丸是一艘日本貨船的名字,二戰期間被日軍征用。1942年一次押送盟軍戰俘途中,因受到美軍魚雷襲擊,沉在了中國舟山群島附近。盟軍戰俘奮力求生,然而或因為被鎖在了船艙裡,或因為被日軍掃射,或因為落入海中溺水,共計828人在海上喪生。
附近東極島的中國漁民看到海上漂浮的戰俘,不顧危險,毅然決定救人。他們劃着小舢闆船傾城而出,一趟又一趟把戰俘們從死的海洋救回生的陸地。
善良的漁民們把384名戰俘安置在兩個小島上,把他們僅有的糧食、衣服送給他們。後來日軍登島搜捕,隻有三名英軍戰俘藏在海邊陡峭的岩洞裡躲過搜捕,在中方的一路輾轉護送下最終回到了英國。
影片非常自信地打出了“本片完全基于曆史事實”的字幕。
雖然說真實本來就是紀錄片的特點,但這部作品超越了傳統紀錄片範疇,做到了“比真實更真實”的效果。無論是一開始方勵在海底搜尋确認裡斯本丸船骸,還是後來在全球各地做采訪,從各方面尋找拼湊曆史真相,都做得非常細緻嚴謹。主創團隊幾乎是以調查記者的身份帶領觀衆穿越到80多年前,讓大家了解到盟軍戰俘是如何登上裡斯本丸、船如何遭到攻擊最終沉沒、日軍如何不想讓戰俘們活命、如同天神降臨一般的中國漁民如何救人……
方勵在北京首映禮上表示:“這八年,為了找到裡斯本丸和發掘這艘船背後的那些故事,跑了很多國家,花掉了所有積蓄,掉了不少頭發,人也老了不少,但走到今天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我們聽到了太多動人的故事,也實作了很多人的願望,那些盟軍戰俘的家庭終于知道了當年在那艘船上發生了什麼,我們的中國漁民當年是如何冒死營救他們的先輩的。如今電影完成了,那800多個年輕人的靈魂終于可以安息了,而我也可以去為我的下一個人生目标——尋找馬航370努力了。”
方勵希望借助視聽,訴諸感官與感性,以形象打動觀衆,包裹觀衆。影片嘗試了高度風格化的卡通片段來還原沉船場景,借助三維模組化打造動态的軍艦、貨船、海洋和天空,又以近乎靜态的人物形象塑造瀕死的虛弱與絕望感。同時,刻意去精緻化,以近似鉛筆畫的筆觸追求曆史質感。
《裡斯本丸沉沒》結尾,我們能看到文字标注寫道,片中多位接受采訪的親曆者在2020年後相繼離世,更為這部充滿悲傷底色的紀錄電影增添了一抹遺憾和傷感。
曆史顧問托尼·班納姆博士表示,這部電影之是以能打動人,是因為它講的本就是一個“人的故事”:“我們都是人,情感、價值觀是相通的。”方勵也表示,電影雖然是再現那段曆史,但影片70%到80%講的是人的命運和情感,“有很多人問我拍這部電影最大的動機是什麼,因為我們是人類,情感就是一切的動機。”
綜合資訊京報網;澎湃新聞;北京晚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