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重大革命曆史題材電視劇《走向大西南》在央視一套高開高走,收視一路長虹。這部為紀念鄧小平誕辰120周年的作品在選題上非常獨特,它聚焦于鄧小平同志在解放戰争後期上司部隊揮師西南、建設新中國的重要階段,用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了一幅既波瀾壯闊又溫情脈脈的曆史畫卷。導演王偉民以其精湛的技藝和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成功地将這部革命題材的正劇打造得骨肉豐滿,既嚴格還原曆史又充滿生活感染力,赢得了觀衆高度認可。
填補曆史空白,建構完整偉人畫像
長久以來,影視劇創作中對于鄧小平在解放戰争前和改革開放後這兩段時期的描繪已經相當豐富,但他40多歲揮師西南、建設西南的這段曆史卻鮮少被觸及。導演王偉民覺得,這段曆史不僅是他個人生涯中的重要篇章,也是整個中國革命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手握大量的曆史影像資料,王偉民感覺有責任接下這部劇,并把它生動地展現出來,讓更多國人去了解這段曆史,去感受老一輩革命家的高瞻遠矚和無私奉獻。
為了有更好的呈現效果,開拍之前,王偉民一直在學習相關曆史資料,并與主創團隊一起狠摳細節,力圖通過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具體行動推動大格局大事件的發展,多元度展現劉鄧二人率領西南服務團突破重重困難,由解放到接管、由改造到建設大西南的偉大曆程。“可以說,這部劇的問世讓我們對鄧小平同志生平的補白瞬間有了落腳點,真正建構起一個完整的偉人形象。它不是完美無瑕的,但卻是生動感人的。”
偉人與青年的交響,正劇的全新嘗試
雖說符合史實又真實可感的劇情難得,但這部劇的全景式陣容才是真正的加分項。《走向大西南》巧妙地将偉人鄧小平與跟年輕戰士們這兩條線索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部既展現偉人風采又展現群像力量的作品。“重大影響的事件、會議、人物、決策等等,都必須是真實的,有依據的,其他可以創作。我們堅持曆史真實叙事的同時,會融入生活化的内容。”在王偉民的鏡頭下,鄧小平不僅是一位高瞻遠矚的領袖,更是一個有血有肉、情感豐富的人。他與學生們的互動,既有嚴格的要求,也有溫暖的關懷;他與同志們的合作,既有借送烤鴨求人的小計謀,也有力排衆議高瞻遠矚的大決策。這種一張一弛的手筆、大膽且符合曆史的藝術加工,讓觀衆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一種不同于傳統正劇的強烈時代代入感。
現實主義主旋律悠揚,革命題材大有可為
“革命曆史是民族的寶貴财富,隻要不斷創新、深入挖掘,就一定能夠創作出更多優秀的革命題材作品”。王偉民堅信,作為傳承文化、弘揚精神的重要載體,曆史劇必将再次成為市場中堅力量,引領觀衆走進波瀾壯闊的曆史長河,感受永不褪色的革命情懷,意義重大而深遠。
《走向大西南》是對曆史的總結,也是對偉人的緻敬。它的熱播不僅給觀衆帶來耳目一新的革命曆史劇新體驗,也向電視劇市場釋放了積極的信号。相信未來的電視熒幕上,曆史題材電視劇将佳作不斷,精彩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