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裡斯蒂安·福克斯的《數字勞動與卡爾·馬克思》(周延雲譯,人民出版社,2024.1)一經出版,就引起了讨論數字勞動的風潮。數字勞動概念首要的争議點是其定義與内涵,即大衆普遍的網絡活動能否稱之為勞動。大部分學者認為這是一種無酬的、免費的數字勞動,那麼後續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這種勞動怎麼帶來剩餘價值,就如同最終勞動價值論的核心問題是剩餘價值的生産,筆者認為這個問題是數字勞動概念是否成立的核心。
網絡活動是數字勞動嗎
通過浏覽近幾年關于數字勞動的論文,筆者發現衆多學者達成共識的一點的是整個資料的流轉過程:大衆在網絡中的行為能夠産生海量的資料,這些資料在資訊公司的加工下成為有用的資訊,反過來再推送到有需要的消費者那裡,資訊産業資本擷取相應的利潤。大部分作者認為大衆普遍的網絡活動是新興的“勞動”,數字勞動概念應運而生。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不是所有網絡行為産生的資料都能用于産生價值,而是必須經過資訊公司的處理才能夠具有一定的價值和增值的可能性。比如,最初人們在BBS中分享自己的心得、聊天、無私地幫助他人,通過文章的方式交換了資訊與自身的資料。這時的資訊顯然具有對人的有用性,但是并沒有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價值,是以單純地依靠網絡的軟硬體進行資訊交換并不是勞動。随着網絡的發展,網站的站長、BBS的版主在谷歌這樣的資訊公司的幫助下,引入廣告鍊,相應的社群資訊貢獻人員成為KOL,與資本進行交換,那麼此時相應的資訊在産業資本的加持下就有了價值,使之成為産業人員,其活動本質是産業中産生資訊的雇傭勞動。
除此之外還有書中提及的更為普遍的網絡活動,那就是大衆幾乎所有的網絡行為,比如浏覽網站,發ins、facebook,發郵件,召開視訊會議,與朋友聊天等,這些行為産生的資料占網際網路資料的絕大部分,諸多國外學者認為這是新興的數字勞動。但它們仍然和最初的網絡資訊行為一樣并不涉及價值的生産,就像封建社會中以農業為基礎的農貿集市交易逐漸發展到資本主義廣泛的普遍商品流通與交換,後者需要生産層面的剩餘價值生産,才能支撐起資本世界龐大的商品堆積。這些一般網絡行為猶如原材料,資訊産業資本通過各種方式将資訊與資料并入資本的流通與再生産。一方面機器與網絡系統記錄網絡行為,采集“原材料”生成資料;另一方面這些平台将這些資訊分門别類,對這些資訊的處理,提供可以交流的網絡平台。這兩個過程同時存在,才能使資訊使用與交換價值,成為商品。這些行為活動對于資訊商品的生産與增值并無直接的作用,相反備援而零碎的資料需要相應的算法,甚至人工處理後才能夠變成有用資訊,進而在網絡世界中售賣。那麼,此時資本的增值來源于何方?對應的又是怎樣的勞動?
資訊資本剩餘價值的來源
這就需要回到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來剖析勞動概念。基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剩餘價值的生産在于抽象的雇傭勞動與資本的交換。
網絡服務商依靠機器自動地拿到了資料,消費者以普通的網絡行為消費了自身時間,雖然這很像在馬克思那個時代工廠中勞工與機器“打交道”的過程——勞工的勞動與機器一道共同形塑了最終的商品,但是其中并沒有資本對勞動力的強制支配,即資本購買了勞動商品,實際上卻是對勞動力的支配,是以這并不是雇傭勞動。如果以這種資訊商品的生産過程中的參與行為定義當代數字世界中勞資交換過程中的抽象勞動,那便是混淆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的批判與其早年間創立的曆史唯物主義方法,擴大了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中雇傭勞動概念的邊界,認為隻要是産生有用性的行為都是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下的勞動。但這隻是曆史唯物主義方法中生産曆史的原則,是曆史的基礎與開端,并不直接是資本主義生産方式中的勞動,資本生産中的勞動、價值等概念均是資本主義時代特有的概念,是對各種具體形式勞動的抽象與社會交換關系的展現。把一般曆史中人的具體行為活動劃入雇傭勞動範疇,是将一般曆史的基礎——生産勞作都看作資本主義時代的雇傭勞動,同樣将資訊生産過程中産生資料的具體的人的行為活動看作最終資訊商品價值增值的源泉,是忽略了馬克思對于資本主義特定語義下的批判。
比如谷歌這樣的資訊公司通過對行為資料進行模組化,摹寫使用者畫像,通過GoogleAD産生商業價值。這種産業與傳統的廣告業在資本增值方面并無本質上的差別。很難說廣告業中收集消費資料生産廣告服務過程中,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是一種抽象的雇傭勞動,相反,其資本增值來源于廣告行業從業者的勞動。是以如果要定義當下的具有批判意義的數字勞動概念,它們必須參與資本增值的過程,是資訊産業中資本不斷增值的源泉。當然其本質也是馬克思所言說中的雇傭勞動,隻是具有了時代發展中的新形式,以更加隐秘的方式使資本增值。
真正的數字勞動是像資訊公司中大量計算機工程師的設計算法的工作,乃至實驗室中新型半導體研發等。毫無疑問,這些工作才是處在雇傭關系之中的“數字”勞動,他們通過這些工作換取交換價值,是一種典型的資本雇傭勞動,隻是具有資訊産業所特有的隐藏在機器背後的“無形”的勞動形式,其他并無神秘的地方。能夠自動記錄網絡行為,生成資料的機器是資訊資本生産的基礎,其對應的勞動正是這樣的資訊勞動,就像早年間廣告行業人工收集資料,生産資訊一樣。但是這類看似“傳統”的勞動是資訊資本剩餘價值的主要來源,這些勞動展現着今日資本主義中隐匿在社會财富制造過程中的主導因素——科學技術研究以及其包括的算法設計、自動機設計等及其相對應的勞動,依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資本的價值隻有一個源泉——雇傭勞動,是以目前國外學者們所提出的“消費型”“玩樂的”的數字勞動的定義并不符合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而是被社會财富快速增加和資訊商品生産外在形式所遮蔽的結果。(社會科學報社融媒體“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見社會科學報及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