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一書中說道:“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父母總希望把世界上最好的一切都給與自己的孩子。
但是有時适得其反,揣着好心卻辦了壞事。
想要自己的子女成材,最好的方法就是放手去磨練自己。
如果事事都為孩子提前想好,把一切都辦妥當。
隻會造成孩子依賴父母,未來将一事無成。
俗語說得好:“好事做盡,必有災禍”,父母再善良,這三種好事,也不要對兒女全做盡。
資助兒女但别滋養奢侈
古語有言:“行事需有規矩,方能成就大事。”
當父母在資助兒女時,需要謹慎把握,避免滋養奢侈之風。
許多父母為了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一切代價。
如購買學區房、送孩子上各種興趣班等。
孩子長大後,又為其準備婚房、存款用于創業,甚至準備彩禮。
然而,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因為輕易得到這些物質财富而變得好吃懶做、貪圖享樂,不知賺錢的艱辛,缺乏奮鬥的動力,認為父母的給予是理所當然。
西漢的疏廣和疏受,他們為官後帶着幾十斤黃金退隐老家,疏廣沒有把金子都留給子女。
而是用一部分錢買了土地和房子,剩下的散發給窮苦族人。
當疏廣的兒女看到金子越來越少而表示擔憂時,疏廣說如果家裡金子一大堆,子孫就會懶惰,沒有前途。
《增廣賢文》也提到“乍富不如新受用,乍貧難改舊家風”
父母可以資助子女到成年、走出校門,幫助他們完成基本的教育。,
但不要過度給予物質财富,避免留下大量遺産讓子女坐享其成。
要讓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經曆一些挫折,明白賺錢不易,培養他們獨立奮鬥的精神和正确的價值觀。
如果過度資助,兒女可能會養成對物質的過度依賴。
他們會認為自己無需努力就能輕易獲得想要的一切,進而失去奮鬥的動力。
他們會把物質财富視為衡量成功和幸福的唯一标準,而忽視了内在品質和精神追求。
此外,過度資助還可能引發家庭沖突。
如果父母對某個子女過度資助,而對其他子女有所保留,可能會引起兄弟姐妹之間的嫉妒和不滿。
而且,當父母無法繼續提供資助時,子女可能會感到失望和憤怒,甚至與父母産生沖突。
為了避免這些問題,父母在資助兒女時應設定明确的界限。
可以根據家庭的經濟狀況和子女的實際需求,制定合理的資助計劃。
同時,要教育子女懂得珍惜和感恩,培養他們獨立生活和理财的能力。
鼓勵子女通過兼職工作或創業來賺取自己的生活費,讓他們體會到賺錢的不易。
在給予物質資助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子女精神層面的培養,引導她們樹立正确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引導子女但别左右人生
很多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開始安排他們的人生,逼迫孩子參加各種興趣班。
她們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成為自己期望中的舞蹈家、老師、學者……
一旦子女不聽從安排,父母就可能采取極端方式,如暴跳如雷、道德綁架等。
然而,時代在變化,子女有自己的個性和想法,不可能都按照父母的意願生活。
過度安排就像放風筝,不管風筝飛得多高,一旦失去牽引的線就會摔下來。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浩洋從國小習優異,父母一直對他抱有非常大的期望。
但正是因為如此,浩洋從小就在父母的監視下生活,沒有童年,沒有快樂可言。
浩洋從小喜歡讀曆史書籍,看三國演義,夢想着長大後可以當個考古學家。
聯考時浩洋沒有讓家人失望,考出了643的好成績。
當浩洋決定報考考古專業時,再次被父母勸阻,選擇了父母選擇的計算機系。
浩洋念了大一就被學校通知退學,因為挂科太多,還經常不去上課。
父母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她們通過了解才知道浩洋自打上學就泡進網吧。
通過跟浩洋溝通,父母才知道浩洋一直不喜歡英語這門學科,而計算機專業都需要寫英文代碼。
是以他很抗拒,用打遊戲排解壓抑間,進而嚴重影響學業,直到退學。
父母要尊重子女的選擇和決定,不能好為人師,過度幹涉。
子女選擇職業、決定遠行或尋找伴侶時,父母可以提供建議,但不要強行要求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要鼓勵子女追求自己的興趣和夢想。
讓孩子在自由的空間中探索和成長,培養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引導至關重要,但絕不能左右子女的人生。
父母适度的引導可以為子女指明方向。
當子女在學業上遇到困惑時,父母可以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鼓勵他們積極探索适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在面臨職業選擇時,父母可以介紹不同職業的特點和要求,幫助子女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優勢,以便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父母可以傳授與人相處的技巧和原則,讓子女學會尊重他人、了解他人。
然而,一旦父母過度幹涉,試圖左右子女的人生,就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
父母應該尊重子女的選擇和決定。
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夢想。
父母可以給予建議和意見,但最終的決策權應該交給子女。
當子女做出不同的選擇時,父母要學會了解和支援,相信他們有能力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隻有這樣,子女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勇敢地探索、嘗試,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可以幫忙帶娃但别把孫輩當子女
子女成家立業後,很多父母會幫忙帶娃,這原本是好事,可以讓子女有更多時間去工作賺錢。
但有些父母在帶娃過程中過度參與子女家庭的事務,把自己當成一家之主。
不僅承擔孫輩的學費、培養費用、吃喝玩樂的開銷,還對孫輩的人生方向進行過多幹涉,甚至包攬子女家的日常開銷。
這樣一方面可能會讓子女産生依賴心理。
另一方面,當父母掏空家底後要求子女給贍養費或在多個子女家庭中配置設定付出時,容易引發家庭沖突和不滿。
有的老人帶娃時,對孫輩的教育方式和生活習慣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不考慮子女的意見,導緻子女與父母之間産生分歧和沖突。
或者在經濟支出上,為某個子女付出過多,而引起其他子女的嫉妒和不滿,家庭關系變得緊張複雜。
網友@琳達曾發哭訴自己苦惱。
她的婆婆平日裡就喜歡管住自己的老公,現在連管教自己的兒子都沒有話語權。
琳達看孩子總是因為自己喜歡的東西得不到而撒嬌打潑時,她每次想當面制止。
這時候就會被婆婆攔下,總說:“孩子還太小,你們小的時候未必比他懂事。”
琳達很無奈,平日裡帶孩子的是婆婆,也不好說什麼,怕老人不高興。
事實上父母幫忙帶娃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是輔助,而不是主導。
要做到幫忙而不越位,與子女保持良好的溝通,共同商讨育兒方針。
在經濟上也要有邊界感,不要過度承擔孫輩的費用,避免讓子女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
同時,要尊重子女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管理方式,不能以自己的意志為中心。
隔代親與父子親是有差別的,父母要把握好度。
讓子女在自己的小家庭中承擔起應有的責任,促進家庭關系的和諧穩定。
父母幫忙帶娃是一種愛的延續,但不能把孫輩當作子女來養育。
一方面,把孫輩當子女容易讓子女産生依賴心理。
當父母過度承擔起養育孫輩的責任時,子女可能會覺得帶娃這件事完全可以依賴父母,進而放松了自己對孩子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子女可能不再積極參與孩子的教育和成長過程,把孩子的一切都交給父母來操心。
這樣不僅不利于子女自身的成長和成熟,也會影響親子關系的發展。
要尊重子女在孩子教育中的主導地位,與子女保持良好的溝通和合作,共同為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健康、和諧的環境。
▼
父母愛自己的子女是天性,但這一份愛需要限度。
俗話說的好:“愛之深,責之切。”
以上三件事千萬不要去做。
這樣才能讓子女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走的更遠更穩。
作者 | 詩漫·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