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勢中重塑增長,是今天每一家企業的必答題。隻有新的增長,才能幫助企業對沖原有業務下滑,穿越周期生存下去”,9月5日,2024騰訊全球數字生态大會現場,騰訊集團副總裁、政企業務總裁李強表示。
目前,全球經濟疲軟、行業内卷加劇,尋求第二增長點成為企業普遍共識。國際權威研究機構Gartner面向全球416位在職CEO進行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有79%的CEO計劃在2024年底前制定出新商業戰略,以應對未來挑戰。2024年,全球 CEO 對增長的關注度達到了十年以來最高水準。
報告還提到,AI 是繼數字化之後企業轉型的關鍵任務和手段。越來越多的企業在考慮三年内進入新的國家市場,積極推進全球化布局,以擺脫單一市場依賴。
“今天的增長,不是簡單的要增量,而是與客戶、夥伴一起,為目前困局找解法,為未來發展找路徑”,李強補充道。
在逆勢中如何尋求增長,李強現場分享了四個增長路徑和客戶故事。
首先,是數字驅動,向服務要效益。陝鼓,作為一家擁有半世紀曆史的制造企業,當主營産品銷量下滑,陝鼓借助騰訊雲的技術能力全面擁抱數字化,提升服務收入占比,實作了從“生産型”制造企業到“服務型”企業的轉型發展。2023年陝鼓的服務業務成為公司主要增長支柱,營收占比從最初的20%上升到57%。
其次,以 AI 為代表的前沿技術,正從“趕時髦”到“真有用”,深入一線場景助力企業降本增效。三峽能源就利用騰訊雲TI平台的能力,替代了過去人工巡檢的老方法,現在通過AI巡檢從兩周減少到隻需要5-6個小時就能完成,巡檢時間壓縮98%。
全球化,毫無疑問是中國企業的共識。李強認為,全球化的本質,是本地化。中國企業的出海,已經從原來的“産品出海”,向生産和服務一體化的“平台出海”、“供應鍊出海”模式轉變。騰訊雲 CDC 就助力美的搭建了巴西智能工廠數字化基礎設施,幫助美的低成本、快速搭建服務,實作資源的靈活和彈性排程,也滿足了資料放在本地的監管與合規需求。
最後,是使用者深耕,從存量找增量。李甯作為運動服飾行業的領軍企業,借助微信生态的能力,建構了集内容、服務、交易為一體的“品牌新官網”,快速沉澱了 3000 萬全域會員。過去一年,通過微信生态進行線上線下關聯經營,拉動線下到店的消費者占比提升了120%。今年以來,微信生态的新品銷售占比超50%。
李強表示,逆勢中重塑增長,不僅要精準灌溉,還要深耕細作。在尋找增長的路上,騰訊堅持與客戶、夥伴背靠背,以數字化助力企業降本增效、模式轉型、全球布局,打破增長天花闆,挖掘收入新引擎。
以下為李強演講全文:
各位現場、線上的嘉賓、朋友,大家上午好!
剛剛我的同僚們整體介紹了騰訊在TOB領域的戰略布局,以及我們技術和産品的最近布局。接下來,我将從企業家關注的焦點,結合過去一年來我們和生态夥伴、客戶的共同實踐,分享一些我們的觀察和思考。
我們來看一份權威報告。國際權威機構Gartner進行了一項為期半年的調查,面向全球416位在職CEO進行了訪談和對話,結果顯示,目前企業家的關注焦點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首先,有79%的CEO計劃在2024年底前制定出新商業戰略,用來應對未來的挑戰;其次,62%的CEO将增長作為2024年的首要業務重點,這一比例創下過去10年(自2014年至今)以來最高水準。
談及數字化轉型,59%的CEO一緻認為人工智能是繼數字化之後業務轉型的關鍵任務,也是對所在行業影響最大的技術,并且認為AI有助于大幅提升生産力。
在全球突發事件的影響下,企業的全球化程序也在發生變化,48%的CEO表示計劃在未來三年内進入一個新國家,以降低對單一市場的業務依賴。
目前,全球經濟疲軟、市場信心不足、行業内卷依然在加劇,增長變得很難,甚至很多企業連生存都面臨挑戰。但隻有新的增長,哪怕是細分領域的新增長,也能幫我們對沖原有業務的下滑,才能讓我們穿越周期,生存下去。
毫無疑問,如何在逆勢中重塑增長,已經成為每一家企業的必答題。逆勢尋求新增長,就是在為困局找解法,為發展找路徑。
首先,當主營産品銷量下滑,如何提升服務收入占比,這要求企業要勇于打破固有天花闆,從戰略和商業模式層面思考變革。
其次,降本增效是所有企業面臨的問題,除了減員降低成本之外,我們也要思考科技是否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目前,出海是中國企業的共識,如何快速在海外建構本地化、完整的生産供應鍊體系,以及營運管理平台,成為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最後,進入存量時代,獲客變得越來越難、成本越來越高,如何從存量客戶中挖掘潛在價值,是實作業務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手段。
接下來,我想跟大家分享四個關于增長的故事。
第一個我想分享的是陝鼓。
陝鼓,是一家擁有半世紀曆史的制造企業,核心産品軸流壓縮機全球銷量第一,軸流壓縮機是典型的大國重器,一台軸流壓縮機從幾十噸到上百噸不等,是核電站、冶金、鋼鐵廠的動力心髒。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陝鼓的主營業務是售賣大型裝備,這些大型裝備一度貢獻了陝鼓收入的80%。随着裝備制造行業市場需求疲軟,加上雙碳戰略的推進,大型裝置的銷售遭遇了天花闆。更重要的是,裝置銷售模式屬于一次性買賣,抗市場波動性差,難以為公司持續貢獻業績。多重因素疊加,陝鼓急需尋找新的增長模式。
意識到大環境的變化,陝鼓快速對主營業務進行結構轉型,從單一裝置供應商向解決方案提供商和服務商轉型,在穩固主業的同時,開辟了工業服務和能源基礎設施營運兩大業務線。
陝鼓轉型的第一步是全面數字化。過去,陝鼓把大型裝置賣給客戶之後,每個裝置獨立運作,維護成本高昂且不夠靈活,形成了資料孤島。一旦遇到平台和功能更新,微小的調整都需要對整個系統進行全面測試。
現在,陝鼓把這些裝置通過傳感器、攝像頭等物聯網裝置連接配接起來,基于騰訊雲TCS、輕聯、Raydata等技術和産品,把原先分散的系統資料打通,進行統一管理、統一運維,實作故障診斷系統資料的互聯互通。目前,陝鼓已經完成了全球千餘套動力裝備的遠端監測,以軸流壓縮機為代表的整套能源裝備系統上雲率達到40%。
看到數字化帶來的價值,陝鼓近年來加快了轉型步伐,聯手騰訊雲一起,基于過往的數字化經驗更新了創新的“能源互聯島”技術和系統解決方案,這一方案可以對企業的冷暖供應、熱水、電力、餘熱回收等多種能源進行統一管理。
陝鼓首先在自己的臨潼工業園區實施了這一方案,讓陝鼓集團臨潼工業園區成為全球行業内能耗最低、排放最少的智能制造基地之一。目前,陝鼓把這套方案開放對外服務,在過去售賣的裝置基礎上,為更多的下遊客戶帶來了全新的基礎設施營運和工業服務。
2021年,工業服務和能源基礎設施營運帶來的收入首次超過硬體裝置,占比超過50%。陝鼓2023年的财報顯示,得益于能源互聯島等分布式能源營運項目持續落實,能量基礎設施營運和工業服務逐漸成為公司主要增長支柱,營收占比從最初的20%上升到57%。其中,陝鼓服務業務年均增長率達到20%以上。
更輕資産的商業模式,也為陝鼓帶來了成本的節約,每年的公司綜合營運成本降低23%。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陝鼓主營業務中,傳統硬體裝置同比下降,能源基礎設施營運收入同比增長了15%。這使得陝鼓即便是在裝備制造大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近年來營收穩定保持在百億規模。
借助數字化更新,陝鼓打破了過去依賴單一産品售賣的固有思路,實作了從“生産型”制造企業到“服務型”企業的轉型發展,找到了多元化商業模式,逐漸成為具有國際化水準的智慧綠色能源企業。
第二個我分享的是,三峽能源利用AI降本增效的故事。
三峽能源是三峽集團旗下新能源業務的戰略實施主體,近年來加快推進大型風電、光伏發電基地建設。截至2023年底,三峽能源業務已覆寫全國30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總裝機規模超4000萬千瓦,資産總額超3100億元。
風電、光伏這些能源設施,往往在遠離城市的海上、沙漠、戈壁、高海拔地區,地處偏僻。發電裝置事關重大,需要定期巡檢。以前,檢修人員需要拿着檢測裝置,爬上80米高的風機頂部,到風口正盛的高處,給風機的維護檢修帶來很大困難,效率低,風險系數高。
為了解決以上難題,騰訊雲聯合金風慧能,依托全棧式人工智能開發平台-騰訊雲TI平台,為三峽能源打造了雲邊協同的人工智能體系架構,集合了紅外感覺識别、風機葉片異常識别、聲紋故障識别等30餘種算法。實作從人工巡檢到自動化巡檢、從故障檢修到狀态檢修的轉變,進而有效減輕現場人員工作負擔,顯著提升場站的安全保障水準,提升場站安全保障和營運效率。
以場站面積約2600畝的三峽能源甘肅武威智慧光伏場站為例,以往人工巡檢一遍需要15天時間,并且還要承擔裝置停機帶來的發電損失。如今,通過AI巡檢隻需要5-6個小時就能完成,時間壓縮了98%。一方面檢修人員們不必冒着嚴寒酷暑外出,可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創新性工作上,整體人力成本降低 30%,另一方面通過AI對資料的監測和訓練,将過去被動的裝置故障處理,轉變為主動預測,避免了非計劃的故障損失,預計降低20%因為停機帶來的發電損失。
不僅僅是在巡檢,我們的AI能力也已經廣泛應用于3C電子、汽車及零配件、半導體、新能源等多個垂直領域的生産環節。面向企業的智能化需求,我們堅持打造靠近産業的實用級AI能力。
去年生态大會,我們釋出了騰訊混元大模型,如今混元大模型參數量已經達到萬億,位列國内大模型第一梯隊,在基礎和場景應用上均處于領先位置。我們也打造了騰訊雲MaaS和行業大模型解決方案,已經在金融、出行、醫療、教育20多個行業,錘煉了50多個解決方案。
三峽能源的故事告訴我們,面對大模型時,有的人焦慮,但有的人已利用AI擷取實際收益。我相信,會有更多企業将AI大模型能力快速應用于研發、生産、營銷和服務等環節。
第三個是關于企業出海的故事。
進軍國際市場,參與全球市場競争,通過出海找增量,已經是目前企業的普遍共識。今天,中國企業的出海,已經從原來的“産品出海”,向生産和服務一體化的“平台出海”、“供應鍊出海”模式轉變。尤其近年來,中國企業在智能制造、産業鍊、精益管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何将這些優勢快速向海外市場遷移複制,成為很多企業出海的首要關注。
美的集團,是國内家電行業領頭羊企業,在全球擁有約200家子公司,19萬員工,其中海外員工達到3萬人,近兩年美的海外市場營收占公司年度總營收已超40%。為了拓展全球更廣闊的市場,今年美的開始在巴西建設超級智能工廠,生産智能冰箱、洗衣機等産品,新工廠面積超過7萬平方米,預計年産能可達 130 萬台,産品除供給巴西當地,也将銷往南美洲的其他市場。
這座工廠在設計之初,就融入了大量的數字化生産技術和創新科技,對于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要求極高。海外建廠,不僅講究效率,更要符合當地監管、合規和資料安全需求。為了支撐業務快速運轉,需要快速搭建數字化底座,以滿足生産業務系統對底層資源的需求。
綜合了多種方案之後,美的借助騰訊雲 CDC 本地專業叢集實作了本地數字基礎設施搭建,通過軟硬一體的形式部署本地化算力,滿足了資料放在本地的監管與合規需求。初期,最小八台伺服器即可部署上線,幫助美的低成本、快速搭建服務。同時,CDC實作資源就近接入臨近公有雲地域實作統一管理,連接配接時延小于 1 毫秒,實作了資源的靈活和彈性排程。
值得一提的是,CDC采用公有雲統一架構,各類資源支援橫向線上擴容,滿足美的業務增長的需求。
不僅如此,在美的全球化過程中,騰訊會議支援了美的全球19萬員工,200+子公司的全球協同,通過一個會議号,串聯全球美的員工,将各地業務緊密連接配接,高效協同。前不久,騰訊會議還更新了17種語言翻譯能力,成為中國企業跨國溝通的高效協作工具。
全球化的本質,是本地化。面向中國企業的出海需求,作為一家雲計算廠商,騰訊雲具備全球化的服務能力,我們的基礎設施覆寫五大洲 21 個地區,營運 58 個可用區,全球加速節點超過3200個。在全球化布局層面,我們一方面加速推動騰訊雲、AI等自研技術和産品出海,另一方面也凝聚技術和生态優勢,就近為中國企業出海提供安全、合規等一站式服務。
第四個故事,是如何從存量市場找到增長的故事。
作為運動服飾行業的領軍企業,李甯有7600家線下門店,面對市場波動,李甯選擇聚焦多管道政策,在強化管道零售效率的同時,借助微信生态的能力,開辟了一條增長之路。
李甯通過不斷加強公衆号、小程式、企微等陣地的建設,建構了集内容、服務、交易為一體的“品牌新官網”,通過多觸點的形式,持續深挖多種玩法,實作使用者高效轉化和沉澱。目前,李甯已積累了3000多萬全域使用者。
李甯還依托騰訊雲Mall的底層能力支援,推出了新品預售特賣、尖貨發售、門店一對一抽簽等創新營銷玩法,把限量款球鞋等明星産品放在小程式首發,消費者可以在小程式上進行預約,再通過小程式或門店購買,促進品牌口碑裂變擴散,進一步激活了使用者到線下門店消費。
過去一年,通過微信生态進行線上線下關聯經營,拉動線下到店的消費者占比提升了120%。今年以來,微信生态的新品銷售占比超50%,探索出了一條品牌官網電商的新路徑,帶動了李甯全域生意的增長。
不僅如此,騰訊雲mall為李甯提供技術支援,為使用者提供了便捷高效穩定的線上購物環境,為每次尖貨發售活動報價護航。李甯還基于自身會員資料和騰訊海量資料及标簽,建構千人千面推薦算法,精準定位小程式适合接入的選品推薦場景,精準推送産品和活動資訊,有效提升小程式轉化,推動商品線上購買轉化率提升50%。
李甯的成功,展示了微信生态在使用者連接配接、社交裂變、私域營運等方面的顯著優勢。通過小程式、企業微信等數字化工具,越來越多的企業客戶能夠更有效地吸引和激活使用者,提升品牌忠誠度,将私域流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銷售業績。如今,微信生态正在幫助更多企業客戶打造增長第二曲線,實作數字化時代的彎道超車。
今天,我們面臨的挑戰很多,市場上彌漫着悲觀的情緒,我們有很多理由躺平。但過去一年見過很多客戶、合作夥伴,看到更多的是,積極樂觀、永不言棄的企業家精神。最後,我想說的是,悲觀者可能正确,隻有樂觀者才能前行。
謝謝!(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