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半年,騰訊雲管道營收增速跑赢大盤,原因何在?

近日,雷峰網獲悉,上半年,騰訊雲夥伴營收增速高于騰訊雲大盤增速,公有雲營收增速也高于市場平均水準。

這項資料的表現,令人意外——今年上半年,雷峰網接觸過不少雲管道夥伴,許多夥伴都表示其業績營收壓力大,年度業績縮水可能性大。某管道商談及他的客戶消費量變化,原來他都是做幾十萬大單子,現在卷到月消費兩萬的單子也做。

雲夥伴業績下滑的大勢之下,為什麼騰訊雲夥伴營收能逆勢增長?這是眼下業内人比較好奇的問題。

被內建戰略,為營收大盤做鋪墊

今年,雲夥伴業績縮水,除受制于整體雲增速放緩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少雲廠商眼下正在轉變經營政策,從原來追求規模,到更注重企業的财務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大政策變動之下,管道計收口徑也進行了大幅調整。

第一是計收的客戶範圍。原來直銷和管道同時跟進一個客戶,可以分别計收,但現在客戶收入隻能計收在其中一人名下,此前雷峰網就曾報道過,不少管道因為雙算取消,原來業績有3億元,而調整後業績直接縮水至5000萬元。

第二是計收的産品範圍。在雲市場高速發展期,廠商們為了擴大市場規模,把很多如IoT、短信、CDN等産品也被列入到夥伴計收範圍内,這些産品有幾個特點,一來是量大,二來是容易賣。

過去一些夥伴為沖高業績,拿更高的返傭,舍本逐末隻顧去做這種沖量産品。雷峰網了解到,有一些管道就是憑借這些産品銷售,一躍爬到了代理商的最進階别。

眼下,雲廠商們通通在追求更健康财務和利潤,這些産品也逐漸不被計為夥伴收入,這也導緻一些夥伴營收大幅縮水。

計收口徑變化,管道收入縮水,雲廠商管道業績增長自然承壓。但眼下,騰訊雲管道營收增幅卻超過了大盤,為什麼?

歸根結底,還是要看騰訊雲的戰略目标和執行力度。

兩年多以前,在大家還熱火朝天做內建時,騰訊雲率先喊出了被內建,并較早開始着手調整了夥伴計收的口徑,加上這兩年騰訊雲被內建戰略走得很堅決,是以,相比其他雲廠商,騰訊雲要較早結束計收調整帶來的陣痛。

也可以說是,兩年前騰訊雲落下的“被內建戰略”這顆子,為今年産業生态業績能跑赢大盤的棋局,提前做了鋪墊,也為未來管道更加健康良性發展打下了基礎。

加大投入,取得增長的關鍵

較早走被內建戰略,保證了今年騰訊雲管道業績基本盤不會受到沖擊,而要了解今年其業績為何能進一步大幅增長,還是要回歸到投入。增長的比拼,本質還是投入的比拼,誰在夥伴側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更多,自然産出的果實也更多。

在這兩年當中,由于雲計算整體環境承受着壓力,一些廠商出于成本方面的考慮,不斷削減在管道方面的投入。

某代理商曾對雷峰網表示,他們就感受到過廠商對夥伴售前的支援力度減弱。原本隻要夥伴有客戶需要支援,廠商就會投入人力,然而如今轉變為線上支援模式,或者隻有當夥伴對接的客戶規模較大時,才會派遣原廠員工進行線下支援。

但騰訊雲産業生态是“逆行”的,據雷峰網了解,這兩年其投入是不減反增。

第一是給了夥伴更多的流量、營銷扶持。去年,騰訊雲内部就專門成立一個流量營運團隊,通過合規的方式,篩選出線索,分享給合作夥伴。

據騰訊雲副總裁、産業生态合作業務負責人楊晨透露,未來一年大概會有20多萬線索商機給到夥伴,并預計将在80多個城市做600多場活動支援夥伴獲客。

第二是給夥伴提供更多的有豐富競争力的産品和方案。目前IaaS層的産品基本都在卷價格,這兩年騰訊雲是在提供更多PaaS、SaaS,為夥伴創利增收。據楊晨介紹,夥伴的PaaS、SaaS業務去年相比同期增長超過50%。

雲巴巴是一名騰訊雲的“新夥伴”,2019年加入,它從騰訊雲TAPD這一細分産品切入,目前雲巴巴在TAPD的業績排名已經躍居全國第三。

另外,今年上半年,SaaS夥伴整體收入同比增長也達到了100%。

第三是投入更多的服務團隊,幫助夥伴去打單。去年至今,騰訊雲增加了30%的架構師、管道經理等專業人員,在支援合作夥伴開拓市場。雷峰網此前調研過的代理商中,他們普遍回報:騰訊雲在助力夥伴接洽客戶、推進客戶成單過程中,确實都響應比較快。

要探究騰訊雲“逆行”的原因,這要回到騰訊雲的銷售戰略。

騰訊雲高層對于生态夥伴是極為重視,去年還将騰訊雲産業生态合作部與行業線、區域線關聯,提出了“三位一體”的作戰方案。

所謂“三位一體”是指,行業線、區域線以及産業生态,三線齊頭并進作戰,行業線負責市場需求洞察,場景解決方案研發,以及标杆案例打造;區域線、産業生态部負責商機開拓,以及場景解決方案的複制。

據騰訊集團副總裁、政企業務總裁李強透露,推行健康可持續戰略以來,合作夥伴年收入過百萬數量增速大于150%,今年以來,夥伴公有雲收入增速高于市場平均增速的1.5倍。

穩定生态政策,為增長帶來新機遇

上述都是從騰訊雲内部視角分析騰訊雲夥伴側增長的原因,而今年,兩大外部因素也在進一步促進今年騰訊雲産業生态的增長。

第一是友商生态政策頻頻調整,也讓一些代理商籌劃轉移陣地,尋找生态政策更為穩定的廠商。

選擇投奔騰訊雲的原因,除考量騰訊雲産品、服務、品牌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是,看中了騰訊雲政策的穩定。一直以來,騰訊雲生态政策一直都是保持謹慎、穩健的步調。這一點在今年的産業合作夥伴峰會上也可見一斑。

楊晨做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騰訊雲更像暖男,慢熱但是長情,雖然短期給不了很多的驚喜,但也不會給你驚吓。

上半年,騰訊雲管道營收增速跑赢大盤,原因何在?

不過,要保證生态政策穩定,說起來容易,但真正能長期執行的并不多。騰訊雲過去的生态政策,之是以能相對保持穩定,有幾個重要原因:

其一是騰訊雲在集團的“特殊位置”。政策的穩定性也與公司的經營情況呈相關關系,公司業務經營越穩健,夥伴政策也能不受到經營壓力的影響,而被改變。

騰訊釋出剛剛釋出的2024年Q2财報,當季總營收1611億元,同比增長8%,騰訊集團主航道主營業務穩定增長。這種穩定,也能讓騰訊能夠在ToB基礎研發、生态發展上保持比較長期和穩定的投入。這其實騰訊雲與其他幾家雲廠商所不同的地方。

其二是掌管生态的人都是谙熟ToB的老兵。在騰訊集團進階副總裁、雲與智慧産業事業群CEO湯道生之外,騰訊雲産業生态還有幾位關鍵人物,一位是騰訊集團副總裁、政企業務總裁李強,一位是騰訊雲副總裁、産業生态合作業務負責人楊晨。李強此前是在SAP任職近20年,對商業軟體、雲計算以及創新的商業模式有着非常前瞻和深入的了解。而楊晨也有着20多年的國際化IT行業背景,先後在産品研發、服務、銷售與市場等多個領域擔任管理崗位。

當然除友商變動帶來的機遇之外,還有AI、出海、信創帶來的機遇。

AI自然不用說,這兩年成為了驅動雲的一個新增量。據李強透露,2023年騰訊雲AIGC夥伴收入同比2022年增長550%。

出海風潮也同樣盛行,去年,騰訊雲也在鼓勵夥伴一起加入出海市場開拓中。在這次數字生态大會上,騰訊雲公布了國際業務階段性成績單。截至目前,騰訊雲海外客戶累計突破10000家,國際業務連續三年保持雙位數高速增長,在海外本地化方面,騰訊雲亞太地區收入同比增長超50%,中東地區收入同比增長高達85%。

而信創現在也在如火如荼進行之中,各類機構機關、公司都有了明确的信創替換的時間表。據楊晨判斷,這是一個極具增長空間的市場,騰訊雲也在加大投入,打造更加标準化的私有化産品,接下來還會出台一些政策,鼓勵夥伴進入這一市場。

總體來說,在雲市場整體增長漸緩、生态夥伴市場開拓舉步維艱的大背景下,各家雲廠商要在生态方面做出增量,絕非易事,這是對其戰略眼光、實力和定力進行全方位考驗。

從戰略上,騰訊雲堅持被內建,促使騰訊雲夥伴計收口徑及時調整,為管道的良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而從實力上,騰訊雲對産業生态的持續投入,是赢得增長的關鍵,而在産業生态政策的長期穩定堅守上,也讓騰訊雲伺機而動抓住一些新機會。在雲計算市場動蕩變化的今天,這張産業生态的成績單,正是騰訊雲前行路程上早有準備、厚積薄發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