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平 來源:國家安全部微信公衆号
在我黨隐蔽戰線的曆史上,湧現出許多白求恩式的國際主義戰士。他們懷揣理想,遠渡重洋,來華期間深受革命感染,自願服務和加入我黨隐蔽戰線工作。他們與中國軍民在隐蔽戰線上并肩作戰、克敵制勝,成為我黨隐蔽戰線史上的“洋面孔”。
一條以國際友人命名的秘密交通線 |
林邁可
2015年,北京市海澱區旅遊發展委員會推出了“林邁可8公裡——最酷抗戰徒步線路”,引來衆多遊客争相尋訪打卡。這條“林邁可小道”是北平和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秘密交通線路。蜿蜒曲折的山間小道,見證了艱苦卓絕的隐蔽戰線鬥争歲月。
林邁可,1908年出生于英國倫敦,1937年底來華擔任燕京大學經濟學教授。抗日戰争初期,他多次考察晉察冀和太行抗日根據地,受到朱德、彭德懷等八路軍首長接見。在這段時間裡,林邁可被我軍民艱苦抗戰的精神深深感動,毅然決定加入秘密抗日活動。此後,林邁可協助我黨北平情報組織,開展了卓有成效的隐蔽鬥争。
為了解決根據地缺乏電訊器材的困難,他設法從國外購買了足夠組裝10部電台的電訊零件,在燕京大學的宿舍裡秘密組裝後分散隐藏,克服重重困難運送到根據地。他還利用外國教授的特殊身份,與法國醫生貝熙業等人密切合作,為八路軍采購被日寇嚴格控制的醫藥器械等緊缺物資。他以外出郊遊之名,通過日軍的一道道關卡,把物資交給地處山區的平西情報聯絡站的同志。這些寶貴的物資經秘密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送到了根據地。
此外,林邁可還經常駕駛機車接送掩護晉察冀根據地社會部的情報人員進出北平城。太平洋戰争爆發後,林邁可在晉察冀根據地社會部的幫助下轉移到抗日根據地。1944年夏,林邁可奔赴延安,先後擔任八路軍通訊顧問、新華社英語廣播顧問等職務,日本投降後傳回英國,長期緻力于中英兩國友好關系的建立和發展。2015年10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英國通路時還特意贊揚了他為中國人民抗日戰争做出的貢獻。
一名德籍反法西斯女戰士 |
王安娜與丈夫王炳南
王安娜,原名安娜利澤,1907年出生,柏林大學哲學博士。1935年同留德中共地下黨員王炳南結婚并改名王安娜,次年随夫來華。全面抗戰爆發後,她和王炳南一同從事統戰和情報工作,并成為“保盟”重要成員。她是宋慶齡信任的外國友人,能講一口流利的法語,是以成為打通法國殖民政府關節、開辟中越物資交通線的最佳人選。
王安娜按照黨的訓示前往越南海防。當地法國海關人員,見到這位氣質不凡、會講法語的德國人不敢怠慢,讓王安娜順利辦妥了通行證,帶領“保盟”物資車隊順利傳回國内。王安娜連續數月往返于海防至中國龍州,為敵後抗日根據地輸送急需物資。
皖南事變後,王安娜協助我黨向駐華外國記者和外交官公布國民黨反共罪行,并擔任周恩來與英國大使卡爾之間的聯絡員,在國民黨特務的嚴密監視下,巧妙安排二人聯系往來,并掩護周恩來與美國總統特使居裡舉行了被史學家稱為“具有開創性”的秘密會晤,促使國内外輿論轉向有利抗戰的一面。
抗戰勝利後,王安娜按照黨的訓示繼續協助宋慶齡開展統戰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她為中德兩國的友誼不懈奔走,晚年撰寫的《中國——我的第二故鄉》一書,至今深受兩國人民的喜愛。
一個影響太平洋局勢的日籍情報小組 |
中西功
20世紀30年代初,在上海赫赫有名的“日本間諜學校”——東亞同文學院裡,經常能看到一位舉止儒雅的中國教師在為日本學生講解共産主義原理。其實,這位教師的真實身份是我黨中央特科的情報人員王學文,他此時的傳道授業,為日後一段抗日諜戰傳奇埋下伏筆。
受王學文啟蒙,東亞同文學院的不少日籍學生成為了共産主義者,有的還參加了我黨上司的隐蔽戰線,著名的“中西功情報小組”就是其中代表。
在我黨情報部門的上司下,日本“滿鐵”駐上海辦事處調查室主任中西功擔任組長,與日本《讀賣新聞》駐滬特派記者西裡龍夫、“滿鐵”北方經濟調查所經濟組長尾崎莊太郎和日本華北派遣軍司令部情報科科長白井行幸等人組成了情報小組。他們搜集上報了大批關于日本侵華動向、日軍作戰動态、日僞反共圖謀的情報,特别是提前擷取上報了日軍南進的關鍵戰略情報,有力服務了黨中央的決策部署。“中西功情報小組”為我黨正确掌握戰場形勢、主動應對時局變化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對太平洋局勢的發展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作者:安平 來源:國家安全部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