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身體的這個部位竟是行走的“血糖儀”?

很多朋友應該都聽說過

血糖高了

身體會有各種不适

比如口幹、多食、消瘦、乏力等等

身體的這個部位竟是行走的“血糖儀”?

但往往這些症狀并不明顯

是以很多朋友

并不能直接判斷出來

自己是否已經得了糖尿病

但幸運的是

我們的身體其實有着自己的“血糖儀”

那就是我們的腿腳

身體的這個部位竟是行走的“血糖儀”?

今天

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如何通過觀察腿腳的變化

來預防和控制血糖

為什麼腿腳可以稱為

“行走的血糖儀”?

當血糖超标時,血管往往是最先受損的,特别是小血管。

在持續高血糖的環境中,血管内層會受到破壞,糖蛋白沉積,使得血管壁增厚,影響血液流動。

身體的這個部位竟是行走的“血糖儀”?

一旦身體内的血糖不斷升高,會導緻血液黏稠度增加,影響血液循環,而腿腳位于身體的遠端,對血液循環的變化更為敏感。當血管管腔變小時,缺血症狀就會更加明顯,進而釋放出一系列預警信号。

另外,在高血糖環境中會加速血管損傷,尤其是腿部和腳部的小血管,這些血管的損傷會導緻周圍神經病變和局部組織缺血,容易引起末梢神經發炎,導緻腳部出現異常症狀。

警惕這五個症狀!

可能在向你預警血糖已經失控

01傷口不易愈合

高血糖會影響傷口的愈合,因為傷口得不到充足的營養,皮膚的自我修複能力會降低。如果出現皮損,可能會遷延不愈。這是因為血糖升高時體内的細菌容易過度增長,發炎不容易恢複。

而且,血糖高的人群微循環較差,尤其是皮膚微循環,毛細血管栓塞減少了局部血流量,細胞運輸營養到組織的能力降低,進而使營養物質難以到達傷口,使得傷口難以愈合。

02瘙癢:

對于血糖高的患者,其皮膚上容易滋生細菌或真菌感染,皮膚感染以後也容易導緻患者出現瘙癢症狀。

糖尿病引起的皮膚瘙癢,通常表現為持續性的瘙癢,大多是由于皮膚幹燥以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造成患者皮膚瘙癢,患者皮膚看起來比較光滑,而且沒有明顯的色素沉着或者斑疹、丘疹等皮膚病特有的改變。尤其是在手腳部位,有時伴有“蟻走感”,夜間症狀可能更加明顯。

03出現“糖斑”:

小腿前側出現的邊界清晰的褐色斑塊,這是糖尿病比較特異的皮膚病變。

糖尿病患者由于持續高血糖,造成血管内皮細胞功能紊亂及毛細血管高壓,加上蛋白質代謝紊亂,使皮膚血流量不足、營養不良,稍有輕微外傷刺激雙下肢胫前時,就可發生糖斑。

糖斑多見于男性糖尿病患者,發生在小腿前側,開始時可發生皮膚紅斑、水疱、紫癜、糜爛或潰瘍等,以後逐漸形成數目不定、形狀不一的褐色斑,不痛不癢,是糖尿病比較特異的皮膚病變。

04皮膚皲裂:

如果患者存在嚴重高血糖,血液中葡萄糖含量高,可能使皮膚表層組織液處于高滲狀态,表皮細胞水分向組織液及血漿擴散,使表皮細胞脫水,進而造成皮膚幹燥、脫皮。

另外,糖尿病患者一般末梢循環不好,神經、血管的營養比較差,皮膚會出現幹燥、皲裂等症狀。

05腿腳麻木:

長期高血糖會損害神經系統,導緻腿腳麻木或刺痛感,這是血液循環受阻的表現。

如何科學控制血糖?

餐餐有蛋白,低碳很重要

将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與主食類食物搭配食用時,有助于降低整餐的餐後血糖。是以,每一餐都應該有一兩種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管理血糖,尤其是降低餐後血糖,先要減少精制主食的攝入量,增加粗雜糧的比例,做到适度低碳。正常的标準是每天攝入250~300克碳水化合物,适度低碳的标準是每天攝入120~200克碳水化合物,即減少40%~50%的主食量。

膳食管理和治療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核心。指南建議,糖尿病患者應遵循平衡膳食的原則,做到食物多樣、主食定量、蔬果奶豆豐富、少油、少鹽、少糖,在控制血糖的同時,保證每日能量适宜和營養素攝入充足。

每餐5種食材,改變進食順序

現實生活中,不少糖尿病患者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以為吃得越簡單、越少,血糖就越低。事實并非如此。單獨吃兩個包子或者吃一碗面條的餐後血糖反而較高,因為單調的食物消化速度快,不扛餓。

糖尿病患者除了要注意食物多樣化,還要注意進餐順序,先吃什麼、後吃什麼大有學問。中國營養學會《中國2型糖尿病膳食指南》建議,吃飯時按照蔬菜、肉類、主食的進食順序,以減少餐後血糖波動,長期堅持,還可使糖尿病患者餐後血糖及糖化血紅蛋白水準顯著降低。

少靜坐,多活動

除了吃,“動”對于糖尿病患者也很重要。糖尿病患者餐後盡量多活動身體,不要靜坐。活動(運動)對糖尿病患者益處很多,包括控制血糖、維持适宜體重、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控制發炎、預防心血管并發症和維持心理健康等。

糖尿病患者應該把活動(運動)作為治療措施的一部分,并長期堅持。餐後30分鐘左右進行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比如步行、慢跑、騎車、跳舞、跳繩(慢速)、遊泳、跳健身操、打太極拳等。日常體力活動包括爬樓梯、騎自行車、做家務等。要注意,糖尿病患者一次運動時間不宜太長,在活動(運動)過程中也要注意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避免出現低血糖。

本期封面:

身體的這個部位竟是行走的“血糖儀”?

拿圖扣1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