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臨床案例|HBV急性感染相關肝衰竭臨床治愈伴HBsAg血清學轉換1例

臨床案例|HBV急性感染相關肝衰竭臨床治愈伴HBsAg血清學轉換1例
臨床案例|HBV急性感染相關肝衰竭臨床治愈伴HBsAg血清學轉換1例

1.病例資料

患者女性,24歲,因“上腹痛5天”于2022年5月26日至當地醫院就診,患者5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上腹痛,伴厭食、惡心、嘔吐、腹脹、嗜睡、乏力、尿黃。肝功能檢查:TBil 129.5 μmol/L,DBil 104.7 μmol/L,ALT 2 035 U/L,AST 2 039 U/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時間(PT)45.7 s,國際标準比值(INR)3.61,凝血酶原活動度(PTA)12.6%;乙型肝炎病原學:HBsAg 27.64 IU/mL,HBeAg陰性,HBV DNA 2.82×104 IU/mL。FibroScan檢測:肝硬度11.6 kPa,脂肪衰減203 dB/m。腹部CT提示:肝髒表面光整,肝實質密度稍減低。當地予以抗病毒(恩替卡韋)、保肝降酶退黃(還原型谷胱甘肽、異甘草酸鎂、熊去氧膽酸)、促進肝細胞再生(促肝細胞生長素)、補充血漿及冷沉澱,并予短期激素(甲基強的松龍琥珀酸鈉40 mg,連續2天)治療3天後,因TBil水準升至138 μmol/L轉入本院。患者既往身體良好,家族史及流行病史無特殊。否認既往有HBV感染的危險行為,且患者家屬及日常接觸人員中均無HBV感染者。否認吸毒史、輸血史、飲酒、藥物服用史及疫區旅居史。

查體:嗜睡,皮膚、鞏膜中度黃染,右上腹壓痛、無反跳痛,腹部移動性濁音陰性,撲翼樣震顫陽性。實驗室檢查:TBil 182.7 μmol/L,ALT 1 023 U/L,AST 369 U/L,PT 29.2 s,INR 2.64。HAV、HCV、HEV、巨細胞病毒、EB病毒、HIV抗體及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抗體檢測均陰性。繼續抗HBV、加強抗炎保肝、控制肝性腦病治療,并補充血漿、冷沉澱及對症治療。在本院治療17天,複查各項生化名額基本正常後出院。本院動态監測HBsAg及超敏HBV DNA定量,呈持續下降趨勢,并觀察到HBsAg陰轉及血清學轉換;入院時抗-HBc檢測值低于參考值下限并在病程中持續升高,且期間檢測到抗-HBc-IgM陽性。該患者急性起病,2周内出現嗜睡,TBil水準日上升>17.1 μmol/L、INR>1.5,根據2018年版肝衰竭診治指南,診斷為急性肝衰竭。1年後門診随訪,肝功能、凝血功能均正常;HBsAg陰性,HBV DNA<20 IU/mL,HBV RNA<50拷貝/mL,抗-HBs 159.1 mIU/mL;FibroScan檢測:肝硬度4.2 kPa,脂肪衰減150 dB/m;肝髒B超未見異常。患者實驗室名額和HBV血清學及病毒學名額動态變化詳見表1、2。結合患者流行病史、HBV相關病原學名額動态變化及臨床轉歸,并排除其他引起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後,考慮病因為HBV急性感染。

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後,動态監測其外周血免疫細胞活化水準及抗HBV特異性免疫應答。在HBsAg陰轉并發生血清學轉換時(T1)、血清學轉換後1周(T2)、血清學轉換後1年(T3)3個時間點,應用流式細胞術檢測T、B淋巴細胞頻率及其免疫名額表達水準,并在體外用HBV抗原表位肽庫培養刺激外周血單個核細胞,1天後檢測HBV特異性CD4+T及CD8+T淋巴細胞的頻率,10天後檢測HBV特異性T淋巴細胞分泌IL-2、TNF-α、IFN-γ的水準。結果顯示,相較于T1時間點,T2時間點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頻率分别下降24%和71%;CD4+T淋巴細胞頻率下降12%,而CD8+T淋巴細胞頻率無明顯變化;HBsAg特異性CD4+T和CD8+T淋巴細胞下降至未測出,HBcAg特異性CD4+T淋巴細胞頻率下降79%,而HBcAg特異性CD8+T淋巴細胞頻率無明顯變化;程式性死亡受體1(PD-1)在CD4+和CD8+T淋巴細胞的表達水準變化不明顯,CD95、顆粒酶B(GB)和人類白細胞Ⅱ類抗原(HLA-DR)在CD8+T淋巴細胞的表達水準分别增加0.6、1.2和0.2倍;B淋巴細胞表面CD80和程式性死亡受體-配體1(PD-L1)平均熒光強度分别增加0.8和1.6倍。相較于T2時間點,T3時間點HBsAg特異性CD4+T和CD8+T淋巴細胞頻率略升高,HBcAg特異性CD4+T淋巴細胞下降至未測出,而HBcAg特異性CD8+T淋巴細胞頻率下降29%;HBsAg和HBcAg特異性CD8+T淋巴細胞分泌IFN-γ水準分别增加3.8和1.3倍;PD-1在CD4+和CD8+T淋巴細胞的表達水準分别下降46%和50%,HLA-DR在CD8+T淋巴細胞的表達水準下降45%;B淋巴細胞表面CD80和PD-L1平均熒光強度分别下降43%和32%。

2.讨論

成年人感染HBV後,約1/3有急性乙型肝炎(AHB)表現,近1%的AHB患者進展為急性肝衰竭,且HBV急性感染引起肝衰竭的發病率可能由于就診時患者HBsAg或HBV DNA已低于檢測下限而被低估。急性肝衰竭是指無基礎肝病史,2周内出現Ⅱ度及以上肝性腦病為特征的肝衰竭。本例患者為青年女性,入院時抗-HBc檢測值低于參考值下限并在病程中持續升高,期間檢測到抗-HBc-IgM陽性;HBV DNA下降迅速,6天内下降超過2 log10 IU/mL,且監測到HBsAg快速陰轉和血清學轉換。由于患者既往未行乙型肝炎篩查,不排除慢性乙型肝炎急性發作可能,但病程中抗-HBc由陰性轉為陽性,不支援慢性HBV感染。結合患者症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結果、流行病史、家族史及個人史,根據《中國肝病診療管理規範》中AHB的診斷标準,患者同時符合以下4項:(1)近期出現的、無其他原因可解釋的乏力、消化道症狀;(2)肝生化檢查異常;(3)HBsAg陽性;(4)恢複期血清HBsAg陰轉、抗-HBs陽轉,則可診斷為HBV急性感染。排除其他引起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後,考慮患者急性肝衰竭由HBV急性感染引起。

病程中觀察到在TBil持續升高,ALT、AST持續下降,即“膽酶分離”的情況下,APTT、PT、INR卻呈好轉趨勢,且在入本院第4天觀察到血氨下降,AFP明顯升高,提示肝細胞再生、病情好轉。1年後随訪,HBsAg陰性,抗-HBs仍維持在較高水準。值得注意的是,抗-HBc-IgM僅在HBsAg發生血清學轉換時檢測為陽性,是以多次動态監測HBV病原學相關名額的定量變化有助于明确診斷,避免漏診。

HBV感染結局主要取決于病毒與宿主免疫互相作用,其中HBV特異性T淋巴細胞的活力和效能以及B淋巴細胞分泌的中和抗體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HBV感染引起的肝損傷是由免疫反應介導而非病毒直接作用。典型的AHB肝損傷被認為是由細胞免疫反應所介導,與AHB患者相比,急性肝衰竭患者中檢測到更多的HBV特異性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肝内HBcAg特異性B淋巴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亦可引起肝損傷,研究發現AHB進展為急性肝衰竭并需行肝移植患者肝記憶體在大量高親和力IgM和IgG抗體,這些抗體靶向HBcAg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并激活補體,導緻肝組織大面積壞死。以上研究表明,機體通過免疫反應清除病毒,但過強的免疫活化會對機體造成嚴重甚至是不可逆的損害。

急性肝衰竭病死率高,據報道75%的HBV相關急性肝衰竭需要接受肝移植或死亡。本例患者雖然發生了急性肝衰竭,但預後良好。在其HBsAg血清學轉換1周時,外周總PD-1+CD8+T淋巴細胞頻率、B淋巴細胞上PD-L1表達水準均高于1年後,而HBcAg和HBsAg特異性CD8+T淋巴細胞分泌IFN-γ水準低于1年後。既往研究也有類似發現,在AHB患者中,早期HBV特異性CD8+T淋巴細胞的PD-1表達上調,在體外阻斷PD-1可顯著增強HBV特異性T淋巴細胞增殖及其IFN-γ産生,表明PD-1上調可有減輕緻病性CD8+T淋巴細胞反應和肝損傷。另有研究表明,B淋巴細胞上PD-L1的高表達抑制濾泡輔助性T淋巴細胞的活性和增殖及抗體的産生,進而強效抑制體液免疫。上述研究表明PD-1、PD-L1可分别通過抑制T淋巴細胞活性和B淋巴細胞效應減輕肝損傷,提示在急性肝衰竭病程中,PD-1、PD-L1起保護作用,避免肝衰竭進一步惡化。

HLA-DR是T淋巴細胞活化的标志物。本例患者觀察結果顯示,與1年後相比,HBsAg血清學轉換時外周血中可檢測到更高的HLA-DR+CD8+T淋巴細胞頻率。本團隊既往研究也發現,HLA-DR+CD8+T淋巴細胞頻率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陰轉前明顯升高。Sprengers等研究顯示,AHB患者肝内和外周血中HBV特異性CD8+T淋巴細胞均高表達HLA-DR,并在HBsAg血清學轉換後迅速下降。是以CD8+T淋巴細胞上HLA-DR高表達可能與HBsAg陰轉相關。

與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患者不同的是,本例患者HBsAg血清學轉換時HBV DNA及HBV RNA檢測仍為陽性,1周後下降。而HBV特異性CD8+T淋巴細胞在血清學轉換1周後仍保持較高水準,且CD95+CD8+T淋巴細胞和GB+CD8+T淋巴細胞頻率明顯高于血清學轉換時。是以推測,在發生血清學轉換後,CD8+T淋巴細胞可能通過CD95/CD95L介導的細胞凋亡及GB介導細胞毒作用繼續清除病毒。此外,1年後外周血中HBV DNA及HBV RNA檢測陰性,但仍能檢測到HBV特異性CD8+T淋巴細胞以及高水準的IFN-γ分泌,提示肝内仍有HBV DNA的存在,以及CD8+T淋巴細胞在病毒的長期控制中發揮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通過對本病例的動态分析,揭示了HBV急性感染相關肝衰竭的複雜病理機制和治療過程中的關鍵免疫事件。該患者的資料提示CD8+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在病毒控制和肝衰竭預後中發揮關鍵作用,除直接介導抗病毒效應外,還參與調節和維持免疫平衡。同時,動态監測HBV病原學及免疫學相關名額在臨床診斷和治療決策中具有重要作用,相關研究的進一步深入探索,對于個體化精準診療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臨床案例|HBV急性感染相關肝衰竭臨床治愈伴HBsAg血清學轉換1例

引證本文 Citation

全栩楓, 熊淑娥, 周文青, 等. HBV急性感染相關肝衰竭臨床治愈伴HBsAg血清學轉換1例報告[J]. 臨床肝膽病雜志, 2024, 40(7): 1446-1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