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水,
四周有大大小小的池塘,
水體連點成面,
狀如絲帶,
其中,八片水塘相連,
宛若七顆伴星簇擁着月亮。
這裡有景,
巍然屹立270多年的恩榮石牌坊、
沉默訴說往昔繁華的古民居、
遍布彈坑痕迹的古城牆,
移步換景,入眼皆畫,古韻十足。
這裡,文化傳承不息。“孝悌文化”“耕讀文化”“漁耕文化”,每一次舉行的文化惠民活動,每一個脫穎而出的“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每一片未曾荒廢的池塘田地……無不是文脈悠長的有力佐證。
圖為玉坡村古民居
這些曆史文化、古樸建築和美麗山水,共同濃縮在鐘山縣燕塘鎮玉坡村。2012年10月12日,玉坡村被列入大陸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7月,林木蔥茏,山巒秀麗,站在高處看被群山環繞的玉坡村,恰似一幅水墨畫,充滿着靈氣。其中一座山似筆架,又像元寶,昭示着世人這是一塊風水寶地。
“曆史上,這裡曾湧現出衆多舉人、進士。”鐘山縣燕塘鎮玉坡村村委會副主任廖文周告訴記者,玉坡村自古是一個注重教育的村,特别是在學而優則仕的封建時代,讀書習武,蔚然成風。
這股積極進取的精神力量,在恩榮石牌坊上就可窺見一二。玉坡村恩榮石牌坊是由清朝乾隆皇帝下诏,地方政府出資建造的一座功名坊,牌坊記錄着廖世德一家的功名。
圖為恩榮石牌坊
廖世德一家“數代舉子”,最早可追溯到明朝時期,其祖廖肅中舉,先在四川灌縣任知縣,後升雲南臨安府通判,在雲南臨安府“别駕”(拜别皇帝)封為奉直大夫(等同于五品官)。康熙年間,廖世德中舉,出任河南光山縣縣令,随後,廖世德的兒子廖當毅也中舉,先為檢選知縣,後任桂林靈川縣教谕。“為彰顯家族榮耀,紀念祖先廖肅的功績和訓示,廖世德便向皇帝申請建牌坊,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恩榮石牌坊。”廖文周說道。
擡頭看,整座牌坊使用青石雕刻嵌合而成,刻有多組傳統吉祥圖案和文字匾。牌坊正面雙龍環繞的“恩榮”二字牌匾映入眼簾,往下分别是廖肅、廖世德以及廖世德子孫的功名匾。其中,牌坊上的浮雕“騎馬出行”圖,更是呈現了廖世德一家春風得意的盛景。
牌坊背面則雕有“世澤綿長”“光前裕後”“遵乃祖訓”“貽厥孫謀”等廖氏祖訓,寓意祖先的榮耀、财産等都是奮鬥出來的。這種奮鬥精神不僅要世代傳承,長久流傳,還要遵從祖先的教導和訓示,為子孫後代造福。牌坊上的浮雕“魚躍龍門”“書卷日出”“踏雲麒麟”等圖案,代表了廖世德一家的願望。
廖文周說:“通過這些文字匾和浮雕圖,可以清晰感受到‘孝悌文化’和‘耕讀文化’的韻味,以及廖世德一家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文化,浸潤人與村,貫通古和今。恩榮石牌坊一直激勵着玉坡村民勤學善思,艱苦奮鬥,不斷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近年來,玉坡村結合優秀的曆史文化精髓,将提升村民素養,推動文明之風作為助力鄉村建設的敲門磚,實施《玉坡村委“文明家庭”“星級文明戶”評選方案》,把移風易俗工作融入“星級文明戶”“文明家庭”評選活動中,每季度評選出勤勞緻富戶、清潔衛生戶、愛國守法戶、團結和睦戶、文明新風戶、學文重教戶、樂于助人戶、誠實守信戶等先進典型約18戶(人),開展先進事迹宣講20餘場,讓群衆在潛移默化中把崇德向善、積極進取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從小爸媽就教育我們要認真學習,腳踏實地做人。在他們的督促下,我們四姐弟都成功考上了大學。”去年被評選為“學文重教戶”的玉坡村村民廖文娟笑着說,如今她已經畢業,在玉坡村村委負責黨務村務工作,她希望他們的家庭氛圍能影響更多的村民。
“讀書是為追求更好的生活,漁耕才是我們的生存之本。”廖文周說,玉坡村池塘廣闊,水源充沛,稻田肥沃,逐漸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漁耕文化”。
村裡的老人告訴記者,關于玉坡村名字的由來,流傳了幾種說法。有人認為,是因為村址附近山坡上有石,光潔如玉,是以取名玉坡;還有人認為“玉坡”村名是“魚上坡”美化後得名的,因為這更契合玉坡村的生産生活。據傳,玉坡廖氏祖先初到玉坡時,水源豐富,每逢大雨過後,池塘中的魚兒會順着水,遊到溪流旁的坡嶺窪地,就像魚上坡之景,風景獨具。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玉坡村的“漁耕文化”在代代傳承中曆久彌新。近年來,玉坡村還依照“幫弱扶困+庭院增收”的思路,把發展池塘經濟、庭院經濟作為帶動群衆增收緻富的突破口,引導群衆盤活用好閑置的池塘、庭院,大力發展生态魚、黃花鼈等養殖産業。
圖為廖繼冬新投放的鼈苗
廖繼冬是玉坡村的脫貧群衆,2020年,他憑借玉坡村的自然資源優勢,流轉20畝地和妻子陳花妹發展黃花鼈産業,今年這一批賣了100多萬元。“我前段時間又投放了2萬多隻鼈苗,要是以後市場價格好,我能賺得更多。”廖繼冬的眼中滿是希望。
微風拂過池塘,泛起層層波紋,玉坡村的“漁耕文化”在歲月的滌蕩下愈發璀璨奪目,指引着每一位村民創造更美好、更富裕的明天。
内容來源:賀州融媒
稽核:蔡娜
綜合編輯:賀州融媒
歡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