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私信求助詢問孩子自殘的行為比較多,這個現象目前還是比較普遍的,我從現實談一下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比較合适。
首先要明确的是,孩子自殘行為是一個“複雜因素”,而非單一性質。許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會比較直率,不太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有時候做法會比較激進。
比如看到孩子哭哭啼啼地回家,在沒有了解事實的情況下,就給孩子下定義,說是不是你做得不好,惹别人生氣了才會這樣的?你需要向别人道歉。
這麼做風險其實挺大。
如果是心大的孩子還好,大大咧咧過去也就罷了;但是心思較為細膩、敏感的孩子類型,缺乏安全感,此時就會産生出困惑、埋怨的情緒。
他們會痛恨父母,為什麼不了解自己,總是胳膊肘往外拐去說别人的好話,而把責任推在自己身上。
次數多了,難免會有積怨,一旦以後遇到某些應激事情,可能會有創傷的過程,造成孩子心理的不适。
調整不過來有可能就會出現自殘。
除了教育造成的影響,還有哪些會直接決定孩子的自殘行為呢?一個是孤立,人際關系的孤立、欺負是其自殘的誘導因素。
與成人不同,孩子自殘行為大多數是由虐待而起。這裡的虐待包括同學霸淩、老師指責、父母打罵等等,有些可能還不是單一原因,而是複合存在,嚴重者可能是多個群體間的欺辱。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内心會感到孤獨、寂寞,壓抑的情緒無法得到緩解。
此時缺乏支援的他們,就會尋求短見,結束痛苦的一生。他們會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愛我,我是不會被他人所愛的,我在這世上沒有價值。
另外一個比較隐蔽,就是“心理缺陷”。在這裡我不太想專業名詞去進行闡述,盡量選擇普通人看得懂的語言來進行表達。
什麼是心理缺陷呢?比如智力殘疾。有的孩子由于出生的時候受母親懷孕産期因素、遺傳和疾病影響,或者接生的時候出現意外,腦積水、腦膜炎等等,各種情況會導緻孩子智力出現受損的情況。
在這樣的條件下,人的心理發展就會緩慢,呈現出社會适應能力差、無法與他人友好相處的情況,這種狀态很容易導緻人際關系排斥。
又如ADHD,注意力缺陷與多動障礙,這種情況也是十分普遍。許多孩子是有ADHD的,表現出異于常人的表現,注意力無法集中、過度活躍和情緒易沖動,神經發育方面存在障礙。
如果孩子患有這方面的疾病,那麼大機率以後人際關系、同伴相處的過程中也會出現問題。
這種情況,是無法避免的,本身是由孩子自身的問題導緻,需要的是系統治療,然而許多家長沒有注意到這方面的問題,當孩子行為表現異常時,就會主觀認為他們很怪、不聽話,總是鬧事,采取打罵的方式進行管教。
時間久了,難免孩子會受到影響。本來他們就需要更多訓練去進行調整,得不到成長,人遭遇的挫折會比較大,情緒低落、痛苦的前提下,孩子也會選擇自殘行為。
從心理科學的角度來說,你會發現孩子的自殘行為并沒有那麼簡單,實際分析起來還是有很多問題的,每個人情況不同,處理起來相對來講也很有難度。
對于家長來講,看到孩子自殘,此時需要的是要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積極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很多事情不要硬扛,總覺得自己教育能夠解決問題。問題複雜時,此時光靠教育引導是起不了作用了。
發現異常的,該看醫生的還是要看醫生,及時明确診斷、評估孩子的心理問題性質,有針對性地尋找到合适的解決方案。
及早發現問題、早點解決,那麼緩解就會更快,拖久了隻會愈加嚴重。
第二,切忌不要打罵,用控制、指責等方式來解決問題。有的家長看到孩子自殘,會非常緊張、恐懼,害怕孩子往極端的方向去發展,會産生出慌張的情緒出來。
這時候慌張作用不大。越慌張,到時候會越亂,反而會造成問題的擴大。
此時需要做的,是傾聽與共情。先問一下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能不能告訴爸爸媽媽,你為什麼要自殘,我了解一下是什麼原因。
家長先要冷靜。
不冷靜,靜不下來,可能會引發更大的混亂。
當然這裡我比較建議就是家長先做咨詢,咨詢專家方面的意見和評估以後再去處理,配合醫生等專業人士開展工作。
有時聽聽醫生他們的意見是有必要的。
第三,創造孩子良好的生活環境,避免其孤立無援。不管是什麼方式的自殘行為,其本質會跟心理失調和紊亂有關。此時家長可以做的就是陪伴孩子,創造我們在你身邊的信号。
孩子感受到了,了解到了這點,那麼心裡會寬慰許多,能避免行為的激化。
同時尋求幫助,雙管齊下,那麼問題的解決就會順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