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家談丨讓綠色成為陝南産業“主打色”

近年來,陝南地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依托自身獨特資源優勢,綠色循環發展取得長足進步。與陝北、關中地區不同,陝南地區既沒有煤炭、天然氣等大宗能源資源,也缺乏尖端科技儲備和完備工業制造業基礎。但是,陝南地區蘊藏獨有的資源禀賦,如秦巴山區豐富的生物資源,充足的水資源,優越的生态旅遊條件,為陝南建設發展多元、綠色、循環經濟體系提供了良好的先天優勢。

2021年10月,陝西省印發《“十四五”陝南綠色循環發展規劃》,明确以國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國家優質生态産品供給基地、國家綠色旅遊和康養旅遊示範基地、區域重要交通物流樞紐4個戰略定位,深入、系統推進陝南地區整體發展。漢中市圍繞6大産業鍊持續發力,其中聚焦藥材種植優勢大力發展生物醫藥叢集,揚子江藥業集團、修正藥業集團等龍頭醫藥企業先後落戶。新能源産業蓬勃發展,曹坪、山陽等4個抽水蓄能項目獲得核準,鎮安抽水蓄能電站首台機組并網投産在即。依托旅遊資源打造一批精品主題旅遊路線和康養基地。可以說,當地綠色循環産業基石已經鋪就,産業輪廓逐漸清晰,為了在蓬勃勢頭上“再添一把柴”,加速區域綠色産業騰飛,提幾點建議。

一、完善頂層布局,避免同質化競争

着眼陝南片區整體發展“謀篇布局”,強調全域關聯,多點開花。突出各地差異化優勢,避免無序競争、同質發展,規避低水準重複建設擠占發展資源。圍繞綠色循環發展總方針,總體設計、規劃引領、多方協力,引導塊狀産業各自發力、互相作用的産業協同形态。

突出區域産業特色化、個性化、鍊式化發展,鼓勵各區縣、開發區聚力發展若幹優勢主導産業,孵化培育1—2個新質生産力代表産業,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争力、輻射面的“單項冠軍”“隐形冠軍”。強化産業鍊延伸,通過建鍊、強鍊、補鍊、延鍊,完善産業叢集生态系統,在各地形成産業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提升産業輻射帶動能力。以漢中為例,當地以道地中藥材資源為起點,積極布局生物醫藥産業鍊,加大種植、技術、加工、倉儲、物流全鍊投入,培育多款地理标志産品,完整的産業鍊優勢吸引國内多家龍頭醫藥産業投資落戶,讓當地中醫藥産業轉入“快車道”“主幹線”。

二、創新開發模式,打造高品質項目

産業發展離開項目就是空中樓閣、無源之水,項目品質很大程度決定了産業“成色”。打造高品質項目的關鍵,一是要明确産業發展綱要、計劃和目标,與生态、綠色、循環的發展願景不比對的堅決不上,堅決不做“撿芝麻丢西瓜”的産業項目。二是要考慮因地制宜原則,立足當地資源、産業特性、發展基礎、潛力等諸多因素,适合什麼做什麼,缺什麼補什麼,進而提升整體競争力。三是要聚焦“擴容、優化”策劃項目。前期規劃納入“提前量”,為後期适度“留白”。圍繞産業優化方向适度修正審批标準,有序推進結構優化,提升産業發展質效。

充分認識EOD模式(暨生态環境導向開發模式)對區域經濟的助燃器作用,将公益性強、收益差的生态環境治理項目與收益較好的關聯産業“肥瘦搭配”,提升生态環境治理項目造血功能的同時,拉動經濟發展,實作生态保護和經濟發展雙豐收。今年1月,安康月河恒口段流域生态環境治理項目入選國家EOD項目庫,該項目在解決污水管網不健全、水體流通性差、水生态系統退化等突出環境問題的同時,按照“治水為先、以水興産、以産護水”思路拓展“溫泉康養+農文旅+綠色制造”多元業态,實作生态環境高水準保護和産業經濟高品質發展,對其他地區具有良好的借鑒意義。

三、促進綠色消費,建構循環型體系

從供給端來看,加強綠色優質農産品供給,完善農産品品質生産、流通、檢測、溯源全過程監管體系,不斷提升綠色農産品市場認可度。推行重點産品綠色設計,引導使用環境友好型原料,推廣易拆解、易分類、易回收的産品設計方案。加大低碳技術應用和綠色低碳産業替代,促進傳統産業低碳轉型。大力推進綠色工廠、低碳園區建設,深入推進園區循環化發展。

從消費端來看,建立健全統一的綠色産品标準、認證、辨別體系,創新優化節能家電、節水器具等綠色産品推廣機制,鼓勵消費者購置綠色标志産品。拓寬綠色産品流通管道,支援商場、超市等流通企業開設“綠色專櫃”,利用網絡直播、社群團購等新消費平台促進綠色消費。完善政府綠色采購制度,加大綠色産品相關标準在政府采購中的運用。推動國有企業、重點企業率先建立健全綠色采購管理制度。推行綠色供應鍊市場監管體系,進一步健全綠色産品市場準入和追溯制度,加快形成安全、便利、誠信的綠色消費環境。

四、加大扶持力度,實作全周期管理

建構綠色循環産業全方位扶持力度,為新質生産力發展注入活力動力。一是要充分發揮“學研産用”一體化鍊式發展,發揮高校、科研、企業、社會多方力量,推動新材料、新能源等綠色産業快速孵化、裂變成長,實作産業叢集化,增強業務粘合力。二是建立“孵化、投資、建設、招商、營運”全生命周期,全面評估綠色循環項目市場前景、經濟效益,通過動态調整機制優勝劣汰,保證綠色産業不斷“推陳出新”。三是推動多元化、系統化保障扶持機制。探索建立“對口包抓”“下沉管理”等機制。優化并聯審批、容缺審批,實行“一站式審批”。全面落實支援節能、節水、環保産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采取“重點企業+财政資金+社會投資”方式支援循環經濟發展重點項目。四是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加大綠色信貸支援力度,鼓勵發行綠色債券,積極發展基于各類環境權益的融資工具,加快形成具有陝南特色的綠色金融模式。(作者: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闵晶晶,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政治與法律研究所副所長、助理研究員喬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