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大陸著名航天科技專家、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吳美蓉,因病醫治無效,于7月28日5時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吳美蓉是大陸航天事業的功勳元勳之一,為祖國的航天科技事業鞠躬盡瘁、默默奉獻了一生。
可就在3年前,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卻經曆了一場可怕的噩夢,到底發生了什麼?
時間回到2021年6月6日,航天投資控股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陶,邀請吳美蓉和王晉年兩位院士共進晚餐。
三人皆為航天界的知名人士:張陶掌管着數百億資金,對衆多項目有着大權;吳美蓉和王晉年,都是國際宇航科學院的院士,且是主席團成員,在院士評選方面有着話語權。
這本該就是一次航天界名流的聚餐,可晚餐過程中,張陶卻突然提出讓兩位院士推薦自己當選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要知道,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是航天界的最高榮譽,代表着對航天事業的傑出貢獻。當選與否,關乎聲譽和地位。
張陶的要求,讓吳美蓉和王晉年大感意外。
他們婉言相拒,表示院士評選需要嚴格的學術标準,還需要進一步了解情況。
豈料張陶聽後勃然大怒,竟對王晉年院士動起了手,而吳美蓉因為想勸架,也是以遭了難。
據醫院診斷,吳美蓉胸椎骨折、腰椎滑脫,王晉年身上多處軟組織挫傷、多根肋骨骨折。
此後,吳美蓉一直住院治療,身心備受創傷。誰能想到一位為國家努力奉獻的院士,竟會遭遇這般無妄之災?
她先後四次投身飛彈、數控、亞運、衛星領域,以過人的意志和毅力,在中國航天發展的重要曆史時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60年,學成歸國的吳美蓉被配置設定到國防部五院二分院,開啟了她的航天之路。
在飛彈研究領域,吳美蓉憑借紮實的理論知識和出色的工程實踐能力,很快脫穎而出成了大陸第一代飛彈控制系統專家。
上世紀60年代,吳美蓉帶領團隊完成了多個重大項目攻關:延長飛彈壽命3倍、大幅縮短飛彈發射準備時間、排除數十項關鍵技術故障…
在吳美蓉的貢獻下,“兩彈一星”的偉業得以順利實作,大陸邁入了航天大國的行列。
上世紀80年代,吳美蓉又投身到新的事業中。她被任命為新一代飛彈控制系統副主任設計師,負責飛彈數控系統的研制工作。
當時大陸在這一領域遠遠落後于國際水準,連國外專家都曾不屑地評價:“中國上天的東西還勉強,地面的東西卻是落後的。”
就是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吳美蓉臨危受命,帶領團隊開啟了一場數控化的技術革命。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已經50多歲的吳美蓉,又一次挑起了重擔——亞運會電子服務系統總設計師。
這是大陸首次承擔洲際性大型綜合運動會,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稍有差池便會在國際上丢臉。
“别搞這個項目,太危險,要出事跳樓的!”
一些好心人勸她。但吳美蓉鐵了心要幹,因為上交代的任務,再難也要完成。
為了這個項目,她和團隊起早貪黑、夙興夜寐,經常工作到通宵達旦。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0年北京亞運會如期舉行,吳美蓉負責的電子資訊服務系統表現完美,為亞運會的成功舉辦提供了堅實支撐。
此後,亞運會的寶貴經驗,也被用于北京申辦夏季奧運會等重大賽事活動中。
進入新世紀,年過花甲的吳美蓉,仍在為航天事業拼搏着。
2000年,國家啟動對地觀測體系建設,急需加強衛星資料的接收、處理與應用。吳美蓉再次臨危受命,組建了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
創業初期,條件十分艱苦。吳美蓉卻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創業激情:跑項目、籌資金、建基地、搞合作,她像個“陀螺”一樣馬不停蹄。
很快,衛星應用中心的架構搭建起來,一批年輕的科研人才聚集過來。
在吳美蓉的帶領下,衛星應用中心在遙感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成為國家隊的中堅力量。
退休後,吳美蓉還擔任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星應用系統總設計師,繼續為航天事業鞠躬盡瘁。
吳院士的離世,讓我們深感痛惜,但讓人更加痛心的是她生前的遭遇。
近年來,我們身邊發生了太多令人揪心的事:醫生被患者砍傷、教師被學生家長毆打、公交司機遭乘客暴力……
奉獻者往往容易受傷,因為心地善良,不忍心去與對方争執。是以我們還是要呵護這些人員的安全,希望大家都能冷靜對待事情,不要沖動!
如今,嫦娥六号已經成功帶回月壤,航天員在天宮中翺翔,火星采樣傳回、天問一号、羲和号等探測器紛紛傳捷,中國航天事業蒸蒸日上、如日中天。
吳院士,您的心血沒有白費!祖國正以更加昂揚的姿态,在科技創新的天空翺翔。您的精神和功績,永垂青史、光照後人!
參考資料:
1.新京報.2024-07-31《吳美蓉同志逝世》
2.新浪财經.2021-07-03《中國航天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毆打吳美蓉,王晉年兩位院士》
3.人民資訊.2021-07-05《航天投資公司董事長被停職:醉酒毆打兩名院士,兩個人都沒拉住他》
4.澎湃新聞.2024-07-31《世界首位且唯一被授予馮·卡門獎的女航天科技專家吳美蓉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