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揭示未來出行的趨勢與挑戰

——訪賽迪顧問汽車産業研究中心資深分析師周新越

文 / 現代物流報全媒體記者 王偉

在全球汽車産業向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的關鍵時期,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的蓬勃發展成為了行業的熱點話題。現代物流報記者特别采訪了賽迪顧問汽車産業研究中心的資深分析師周新越,他就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現狀、動力電池技術的創新突破、智能網聯汽車的技術進展以及車路雲一體化所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分享了深刻的見解。不僅展現了行業的未來趨勢,也為企業和創業者提供了重要的戰略指引。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行業洞察,彰顯出在技術創新浪潮中如何更好地把握未來出行機會的重要思考。

揭示未來出行的趨勢與挑戰

記者:您如何看待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現狀?市場規模和增長潛力如何?在新能源車的多樣化(如純電動、插電混動等)趨勢中,您認為哪個方向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周新越: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突破1300萬輛,同比增長35.7%,市場占有率16%,其中純電動車型占比為11%。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突破1800萬輛,市場占有率将接近20%。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949.5萬輛,同比增長37.9%,市場占有率31.6%。2024年1月至6月,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已達494.4萬輛,同比增長32%,市場占有率達35.2%。其中,純電動車銷量為296.6萬輛,占比62%;插混動力汽車銷量為197.8萬輛,占比38%。2024年,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預計将突破1200萬輛,市場占有率将超40%。綜合來看,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仍有較大增長潛力。

純電新能源汽車的諸多優勢使其占據了新能源汽車的大部分市場,但是在長途出行和充電不便等場景,混合動力技術仍有其獨特的優勢。随着動力電池技術和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的進一步突破和完善,純電新能源汽車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其優勢将更加凸顯。

記者:動力電池技術的進步對新能源汽車發展有何影響?您能談談哪些技術創新是目前的熱點嗎?您認為大陸在動力電池領域的發展與國際先進水準相比處于什麼位置?未來可能面臨哪些挑戰?

周新越:電池技術的高速發展是新能源汽車取得突破的關鍵。随着新能源汽車占比的提高,消費市場對電池性能和使用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固态電池因其更高的系統能量密度、更小的體積、更高的使用安全性等特性,成為重點技術路線之一。鈉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也在不斷提升,部分廠商釋出的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已接近锂電池水準,同時在安全性、低溫性能等方面具有優勢。锂硫電池因其潛在的高能量密度而成為研究的熱點,雖然目前尚未大規模商用,但實驗室研究已取得進展。

大陸在動力電池領域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生産銷售和消費規模位居世界第一,核心技術持有數量和專利布局也在快速提高。但是,我們也需要正視挑戰。2023年,中國動力電池市場佔有率的70%以上被前兩位的企業占據,企業競争和分化進一步加劇。2022年動力電池領域的平均産能使用率超75%,這一資料在2023年下降到不足65%。預計到2025年,中國動力電池的産能需求約為1000GWh,而目前行業的産能已經達到4800GWh,出海成為企業的必然選擇。但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上能否像在中國市場上一樣保持供應鍊、成本等優勢,以及如何應對貿易壁壘和碳足迹要求,都将是必須面對的挑戰。

記者:智能網聯汽車的技術現狀如何?您認為目前技術成熟度如何?哪些技術是最具變革性的?在車路雲一體化方面,您可以分享一些正在進行的成功案例或實踐。

周新越:自動駕駛技術是智能網聯汽車的核心,其發展依賴于多項前沿技術的突破,包括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高精度地圖和定位技術等方面。經過十年發展,大陸智能網聯汽車無論是技術水準還是産業發展都有了長足進步,逐漸從全面落後和追趕态勢,發展為與德、美、日等汽車強國并跑,部分領域領跑的态勢。目前,大陸智能網聯汽車在整車內建、關鍵技術研發及産業化等方面進步明顯,關鍵技術與智能網聯整車産業化節奏保持協同。

北京市進階别自動駕駛示範區統籌各類資源進行融合試驗,通過網聯雲控系統,結合車端裝置、路側感覺、低延遲時間網絡、高精度地圖及雲端資料,打通網聯雲控式自動駕駛技術和管理關鍵環節,實作協同感覺、決策和控制,形成了進階别自動駕駛的北京方案。經過兩年時間建設,示範區完成了329個路口的智能網聯标準改造,區域内雙向750公裡的城市道路和10公裡高速公路實作了車路雲一體化功能覆寫,網聯雲控系統實作了車路資料融合,支援車網融合的超高速無線通信技術EUHT專網完成鋪設,分米級高精動态地圖平台搭建完畢。車路協同使車輛每萬公裡碰撞風險降低了23%,紅綠燈推送觸達每周超過27000次,路側盲區障礙物資訊參與車輛關鍵決策率達到37%,交通信控優化實作車均延誤率和車輛排隊長度下降30%,城市級工程試驗平台初具規模。

從2023年正式啟動智能網聯汽車示範區建設以來,内蒙古鄂爾多斯充分發揮綠電能源優勢,按照車路雲協同控制,決策感覺的“中國方案”技術架構,雲控系統“基礎共享,分層解耦,跨域共用”的核心理念,積極推進車輛部署、雲控平台、路側設施一體化建設。針對當地貨物運輸方面的巨大市場需求,鄂爾多斯對“車路雲一體化”應用進行差異化布局,在城市建成區打造自動駕駛公共汽車、自動駕駛計程車、低速無人車等城市綜合服務場景,在高速道路、支幹線道路、工業園區、廠礦打造進階别自動駕駛貨物運輸+無人礦卡短倒運輸場景,累計測試裡程超600萬公裡,服務人數超3萬人次。2024年7月3日,工業和資訊化部、公安部、自然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五部門聯合公布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應用試點城市名單,鄂爾多斯市成功入選,是内蒙古自治區唯一入選城市。

記者:您認為車路雲一體化對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關鍵作用是什麼?在車路雲一體化的建構過程中,主要面臨哪些技術、政策或市場挑戰?

周新越:目前,國内外智能網聯汽車主要采用的還是單車智能技術路線,每輛車的感覺能力存在界限,無法實作“超視距”,遇到極端天氣或其他被遮擋的情況,就會存在“視覺盲區”。車路雲一體化就是将“聰明的車”和“智慧的路”通過雲端打通,當汽車行駛在路上時,路側基礎設施擷取的實時感覺資訊将被傳送至雲端,再由雲端協同車輛進行分析、決策和控制,提升車輛的感覺能力以及交通引導、決策能力,以此提升自動駕駛的級别和次元。在多個區域聯通的情形下,可以利用這種資料能夠增強一個區域級的交通态勢感覺,可以把原來的交通管理變得更加智慧化。

在車路雲一體化的建構過程中也面臨諸多挑戰。首先,傳感器、通信裝置和其他高科技硬體等路測設施的采購、安裝和維護都需要巨額的資金投入,資金不足可能會成為推廣車路雲一體化的一大障礙。其次,技術标準的統一是主要技術挑戰之一,‌由于車路雲一體化需要多個系統之間的無縫協作,‌缺乏統一的技術标準可能導緻各系統之間無法相容,‌影響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記者:智慧出行正在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您認為未來的出行方式會有怎樣的變化?在智慧出行和出行服務的創新方面,您看到哪些企業或項目值得關注?

周新越:随着大資料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未來的出行服務将更加個性化和定制化,基于使用者行為和偏好的智能推薦系統能夠為使用者提供最合适的出行方案,定制化公交和預約出行服務也能滿足特定使用者群體的需求。

随着自動駕駛汽車的普及,‌出行即服務的概念也将具象化,‌私家車的數量和汽車總保有量有望大幅減少,‌進而減少排放,‌促進環保。智能座艙讓汽車也從單純的出行工具轉變為一個移動的生活空間。在車内,人們可以享受娛樂、工作甚至餐飲服務,乘車旅行将變得更加舒适和便捷。

記者:随着科技進步,您預計未來交通出行的主要形态會是什麼樣的?對于正在關注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的企業和創業者,您有什麼建議以助其更好地把握行業機會?

周新越:随着車路雲一體化的推進,未來的交通出行形态将更加資訊化、智能化、綠色化。首先,自動駕駛汽車在未來将得到廣泛應用。通過與道路基礎設施和雲計算平台的深度整合,自動駕駛汽車可以實作更加安全、高效的駕駛,這将極大地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減少交通事故,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其次,交通管理系統也将發生巨大變化。通過實時收集和分析交通資料,智能交通管理系統能夠有效地指導和管理城市交通流,緩解交通擁堵,提高交通效率。同時,車路雲一體化技術的應用也将促進多模式交通網絡的建構。包括自動駕駛汽車、公共交通、非機動車等多種出行方式在統一的架構下,通過雲計算平台的統一排程和管理,實作各種出行方式的無縫銜接,為人們提供更加便捷、靈活的出行選擇。最後,出行形态的整體提升和優化将大幅減少能源消耗,降低交通出行對環境的影響,有助于實作交通系統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