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走西北角】甘正業:剪紙“話”民勤

  在第九屆“幸福美好新民勤”書法美術攝影大賽展覽中,一幅名為《民勤剪影》的作品脫穎而出。配合精巧的镂空、流暢的線條,民勤的衆多标志性建築物躍然紙上。這幅靈動的剪紙作品,出自民勤剪紙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甘正業之手。  

【重走西北角】甘正業:剪紙“話”民勤

  剪紙作品《民勤剪影》(圖檔由受訪者本人提供)

  熱愛驅動,自學成才

  甘正業,民勤縣大灘鎮紅牆村人,今年63歲的他已從事剪紙事業43年。回望幾十年來的堅守,“熱愛”一詞貫穿始終。

  甘正業自小喜愛繪畫,在對繪畫技術的摸索和學習過程中,形成了紮實的美術功底和藝術素養,也逐漸對剪紙産生了興趣。在他剛接觸剪紙時,民勤當地隻有一些老人會在逢年過節時制作簡單、樸實的窗花,很少有專門研究剪紙的手藝人。最初,甘正業便仿照、學習這些老人,制作以動物、花草等為主題的剪紙貼在窗子上。 

【重走西北角】甘正業:剪紙“話”民勤

  甘正業正在介紹家中的剪紙作品 陸芊彤 攝

  豐富的繪畫經驗使他對剪紙技藝的摸索比較順利,随着學習的深入,他不再滿足于當地民間簡單的剪紙形式,想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沒有師傅教,甘正業主要通過查閱資料自學,其中,報紙給他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有很多作者會把作品發到報紙上,我看到之後覺得剪紙确實是一門藝術,他們的作品也陶冶了我。”甘正業說。

  慶陽剪紙傳承人張玉珍的剪紙時代氣息濃厚,在她的作品的啟發下,甘正業對民勤剪紙進行了改進。他給民勤的傳統民間剪紙增添了版畫“味道”,開創了民勤版畫式剪紙,使剪紙的表現形式和内容更加豐富,強化了藝術性,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重走西北角】甘正業:剪紙“話”民勤

  甘正業創作中的剪紙作品 趙韻涵 攝

  學習、探索、傳承剪紙技藝至今,甘正業并非一帆風順。最初,周圍人大多不了解他對藝術的追求。“剛學剪紙的時候,家庭經濟比較困難,但畫畫、剪紙經常要買一些顔料和紙張,學成剪紙之後怎麼養家糊口也是個問題,”甘正業說,“周圍人也會有不贊同的說法,給自己造成了一些打擊。”在當時經濟相對匮乏的情況下,家人朋友都不太支援他鑽研剪紙的行為。

  如今,曆經43年,甘正業在剪紙領域取得的成績讓周圍人的态度有了轉變,這些成績是他熱愛、追求藝術的證明。

  鄉土情深,剪紙繪今

  在甘正業看來,感染力是他在剪紙創作中最看重的部分,這一點很好地展現在了他對剪紙作品主題的構思和确定上。

  他的許多作品都與家鄉民勤相關,既有包含毛氈技藝、蘇武牧羊、民勤駝隊等主題在内的民勤非遺系列,也有融入了民勤特色瓜果元素的《瓜果飄香》《瓜香萬裡》等作品。在甘正業的“打磨”下,具有民勤标志性特色的地理和人文景觀躍然紙上,這座小城的過去和現在于方寸剪紙間緩緩展開,給予人們直接有力的觸動。  

【重走西北角】甘正業:剪紙“話”民勤

  甘正業剪紙作品《瓜香萬裡》(圖檔由受訪者本人提供)

  除了作品中包裹的家鄉情懷,時代性也是甘正業在創作剪紙作品過程十分注重的要素。“創作一件作品必須圍繞所處的時代,這樣的作品才能有感染力,才能為大衆欣賞。”甘正業說道。他的作品《綠洲民勤》很好地展現了這一點。紅崖山水庫、民勤沙漠雕塑國際創作營、種植梭梭樹的治沙人……剪紙以典型元素的融合清楚地傳達了“絕不能讓民勤成為第二個羅布泊”的主題,具有濃厚的現實意義。

  除《綠洲民勤》之外,《團結之韻》《絲路風情》《沙海風雲》……甘正業創作的衆多作品都兼具地方性和時代性。他說:“藝術是供人欣賞的,是不考慮要掙多少錢的,我沒有想過靠這個掙錢,文藝為大衆負責。”

  2006年6月,甘正業被授予副進階剪紙藝術師。截至目前,甘正業已有300多幅作品在國内知名報刊媒體上發表,多次獲得國家、省、市、縣級大獎。

  授藝傳承,與時俱進

  甘正業是民辦教師出身,曾在國小和中學任教。去年,他受邀到民勤縣文化館工作,正式成為一名剪紙老師。在他的剪紙教育訓練班中,既有七八歲的國小生,也有三四十歲的婦女,隻要有興趣,人人都可以參與學習。民勤縣文化館希望通過開展非遺進校園、公益非遺教育訓練班等活動,讓包含民勤剪紙在内的非遺“年輕化”“大衆化”。在甘正業看來,能夠受到文化館的邀請,将剪紙藝術發揚光大,是“為大衆負責”的好事,是他的榮幸和驕傲。

  同樣是在去年,甘正業開始在抖音、快手上釋出展示剪紙作品的短視訊。起初,他隻是在看到别人的剪紙視訊後,出于好奇,釋出了自己的剪紙作品,但意外收獲了剪紙愛好者的關注和喜愛,不少人甚至想“拜師學藝”。作為非遺傳承人的甘正業很受鼓舞。現在,他隻要有空閑時間就會在短視訊平台釋出自己的作品視訊,供剪紙愛好者們學習參考,也将民勤剪紙文化更好地傳播出去。  

【重走西北角】甘正業:剪紙“話”民勤

  甘正業創作的剪紙作品 趙韻涵 攝

  從看報自學到如今釋出短視訊供他人學習,甘正業與民勤剪紙相伴走過的43年見證了時代的進步,而他也用剪紙記錄着社會的發展和家鄉的變遷。當談到民勤縣的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甘正業既激動又欣慰,在文化館的工作讓他感受到了民勤當地對非遺文化的重視。作為非遺傳承人,對于民勤剪紙藝術的發展前景,甘正業說:“不僅要傳承好,還要發揚光大”。

  (作者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22級大學生趙韻涵、陸芊彤;指導教師郭翠玲、肖明珊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師)

來源:中國甘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