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本文共2635讀大約9分鐘
作奇伎淫巧,以悅婦人。古人有言曰:‘撫我則後,虐我則仇。’武王述古言以明義,言非唯今惡纣也。獨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言獨夫失君道也,大作威,殺無辜,乃是汝累世仇。明不可不讨也。樹德務滋,除惡務本。立德務滋長,除惡務除本,言纣為天下惡本也。肆予小子,誕以爾衆士,殄殲乃仇。言欲行除惡之義,絕盡纣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
作奇伎淫巧,以悅婦人。
孔穎達疏:“奇技,謂奇異技能。淫巧,謂過度工巧。”制作一些奇異的技能、過度工巧的器物,以取悅婦人。
古人看到了女飾的奢侈對天下的害處。《群書治要·傅子》中說:“天下之害,莫甚于女飾。上之人不節其耳目之欲,殚生民之巧,以極天下之變。一首之飾,盈千金之價;婢妾之服,兼四海之珍。縱欲者無窮,用力者有盡。用有盡之力,逞無窮之欲,此漢靈之是以失其民也。上欲無節,衆下肆情,淫奢并興,而百姓受其殃毒矣。”對天下最有害的莫過于女人的裝飾打扮,莫過于女子的裝飾品、奢侈品。居高位的人不節制耳目的欲望,竭盡天下的奇巧,耗盡天下的奇異之物。僅一頭的首飾就花費千金之資,婢妾的衣服兼有四海的珍寶。縱欲的人欲望無窮,而百姓的物力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物力滿足無限的欲望,這是漢靈帝失去民心的原因。上位者的欲望沒有節制,下位者肆情縱欲,荒淫奢侈之風并起,百姓就會遭殃受害。這說明的是追求奢侈品,特别是女子的奢侈品,對于天下的毒害。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對于這個道理認識得很深刻,正是因為趙匡胤居安思危、崇尚節儉,才奠定了大宋的基業。有一次,趙匡胤的女兒魏國長公主穿了一件由翠鳥羽毛裝飾的短上衣入宮,趙匡胤看到之後非常生氣,說:“你把這件衣服給我,從今以後不許用翠鳥羽毛作裝飾。”結果公主笑着說:“這有什麼了不起的,也用不了幾根羽毛啊。”趙匡胤正色說道:“你說得不對,你穿這樣的衣服,宮中其他人看到後也會紛紛效仿,京城翠鳥羽毛的價格便會上漲,商人看到有利可圖,就會從四處輾轉販賣翠鳥,這要傷害多少鳥啊?你千萬不能開此奢華之端。”公主聽了趙匡胤的話,趕忙叩謝父皇的教誨。
可見,追求奢侈品,特别是女子的奢侈品,看似隻是個人的生活方式和作風,但實際上,對天下将産生莫大的危害。比如,現在很多貴婦人都喜歡用皮包、穿各種皮類的大衣等,還競相攀比,卻不知道這種風氣一開,會造成多少動物慘遭殺害。
是以,現代社會貧富分化嚴重,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如果富人學習傳統文化,明白财富是結果,财布施是原因,就會越施越多,用多餘的錢财去幫助貧窮的人,而不是用于自己的奢侈享受,甚至會拿出很多錢興辦慈善事業、道德講堂,改變人心,提高人的道德水準。是以現在講扶貧,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扶貧,更需要精神上的扶貧,讓人知道貧賤的原因。貧窮的人知道自己貧窮的原因是吝啬、悭貪、愛占人便宜,甚至有盜心,明白原因之後就不會怨天尤人,進而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即使沒有财富,也可以用自己的内财,比如身體、智慧去幫助别人,越施越多,這樣才能改變貧窮的命運。
社會追求奇技淫巧不僅導緻兩極分化,失去人心,而且也是刑罰産生的根源。《群書治要·說苑》中記載,魏文侯向李克請教(有的地方也稱為李悝):“刑罰産生的根源在哪裡?”李克說:“是生于百姓邪曲不正、放縱奢侈的行為。凡是人們奸詐、邪曲不正的心,都是因為人們饑寒交迫才生起的。而放縱奢侈的人,都是把心思耗費在文飾之上。”古代的奢侈品都是精雕細刻的玩物,配有錦繡的绶帶。一旦人們把這些認為是有價值的東西,男的會放棄農業,從事雕紋镂花;女的也會放下織機,學習刺繡,那麼農事就會受到妨害。農事受到妨害,是饑餓的根源;紡織受到妨害,是寒冷的根源。
“饑寒并至而能不為奸邪者,未之有也。”百姓饑寒交迫,吃不飽、穿不暖,還能不作奸犯科、不做邪曲不正的事,這是很少的。“男女飾美以相矜而能無淫佚者,未嘗有也”,男女互相炫耀衣服、飾品華麗漂亮,卻不奢侈放縱欲望,是從來未有過的事。“故上不禁技功,則國貧民侈;國貧民侈,則貧窮者為奸邪,而富足者為淫佚,則驅民而為邪也。”是以,如果上面不禁止奇技淫巧的事情,奢侈品的生産越來越多,就會導緻國家貧困、人民越來越奢侈浪費。貧窮的人會想出奸詐的、邪曲不正的方式追求富裕的生活,而富足的人會互相攀比,過上更加放逸縱欲的生活,這就等于驅使人民做邪曲不正之事。
“民已為邪,因以法随而誅之,則是為民設陷也”,當百姓被驅使走上邪路,再用刑罰誅殺他們,這等于是為百姓設定陷阱。“刑罰之起有源,人主不塞其本,而督其末,傷國之道也。”刑罰的興起是有根源的,如果君主不堵塞根源,而隻是在枝節上督促,這對國家是有損害的。
可見,古人思考問題比較深遠,能考慮到根本,看到貧富差距加大,上層人士追求奇技淫巧的結果,就是富裕的人做縱欲放蕩之事,貧窮的人做奸邪之事,作奸犯科的事會越來越多,這就是刑罰産生的根源。而且上層人士的生活方式一旦為下層人士所仿效,人們就容易養成追求奢侈放縱、浪費的習慣,國家的資源也會越來越枯竭。
古人有言曰:‘撫我則後,虐我則仇。’武王述古言以明義,言非唯今惡纣也。
古人有言說:“撫愛我們的人就是我們的君王,虐待我們的人就是我們的仇敵。”武王述古言以明義,言非唯今惡纣也。武王轉述古人的話,以表明大義,是說不隻是今天憎惡纣,而是遵循自古以來的大義行事。
獨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言獨夫失君道也,大作威,殺無辜,乃是汝累世仇。明不可不讨也。
獨夫,蔡沈《書集傳》:“獨夫,言天命已絕,人心已去,但一獨夫耳。孟子曰:‘殘賊之人,謂之一夫。’”孟子認為,殘害人民的統治者,不能稱之為“國君”,而隻是“獨夫民賊”。這展現出儒家的正名思想,也就是有君之位、無君之實,甚至贻害天下的“國君”是理應被推翻的。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不能代表人民群衆根本利益的執政者,不存在執政的合法性。洪,大的意思。
獨夫受大施淫威,是你們累世的仇敵。言獨夫失君道也,大作威,殺無辜,乃是汝累世仇。明不可不讨也。說商王受是獨夫,因為他喪失了為君之道。他大施淫威,濫殺無辜,是你們累世的仇敵。這段話是說明不可不誅伐商纣王的原因。
樹德務滋,除惡務本。立德務滋長,除惡務除本,言纣為天下惡本也。
立德務求滋長,除惡務求除根。立德務滋長,除惡務除本,言纣為天下惡本也。建立美德務求滋長,剪除邪惡務求斷根。說的是纣是天下衆惡的根本。
肆予小子,誕以爾衆士,殄殲乃仇。言欲行除惡之義,絕盡纣也。
肆,故。誕,大。殄,盡。是以我小子和你們衆将士,殄絕殲滅你們的仇敵。言欲行除惡之義,絕盡纣也。說的是想行除惡的義事,就要将纣王徹底殲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