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預示着秋天的開始,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但常常是“秋已立,暑難消”。民間有“啃秋吃西瓜、吃肉貼秋膘”的習俗。
大陸古代将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意思是立秋後開始出現涼爽的偏北風,莊稼和草地在清晨出現凝結的露珠,秋蟬也在鳴叫。
立秋養生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入秋後養生要注意四點:
春捂秋凍,滋陰潤肺
“立秋早晚涼,中午汗濕裳”。立秋後,盛夏餘熱未消,白天依然炎熱,有“秋老虎”之稱;夜晚較為涼爽,早晚溫差大。氣溫雖有下降,但不應立馬添衣加褲,要“薄衣禦寒”,盡可能晚一點增衣,增強自身抵抗力,為寒冬做準備。
“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秋季燥邪當道,易傷津液,出現口鼻、皮膚幹燥和燥咳的表現。是以,飲食上應選取滋陰潤肺的食物,如梨、蜂蜜、百合、銀耳、檸檬、烏梅、柚子等。
立秋是按摩或艾灸關元的最好時機,可以收斂陽氣,強身健體。取穴: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手法:以中指用力按揉關元穴,有酸脹感為度,每天按摩1次,每次5~15分鐘。
美味過末伏
末伏正是由夏入秋、由熱漸冷、陰陽變化交替的關鍵時期!此時飲食上應該注意哪些呢?
末伏時,要多吃酸、少食辣。末伏在立秋後,中醫認為,肝屬木,金克木,即肺氣太盛可能損傷肝的功能,是以在此時要“增酸”,以增強肝的功能來抑制肺氣,可适當增加山楂、檸檬、楊桃、柚子等酸性食物的攝入,同時還可搭配具有滋陰、潤肺、養肺作用的蜂蜜來固護肺陰。而之是以要減少辛辣食物的攝入,是因為辣食除了會消耗人體的大量體液,還會使人肺氣太盛,而出現口舌生瘡、鼻腔和皮膚幹燥、咽喉腫痛、咳嗽、便秘等“秋燥”問題。
要吃果不吃瓜。民間有句俗語叫“秋瓜壞肚”。立秋後,一些美味的瓜類多屬陰寒性質,吃多了會損傷脾胃,是以要适可而止。
立秋運動
初秋和中秋時節,運動養生要以保養、内守陰氣為主旨,不宜做運動量太大的項目,以防汗液流失,陽氣傷耗,以緻陽損及陰。但總的來說,秋季天氣涼爽,适宜人們進行戶外運動。适量的運動,可增強肺活量,加大肺的“吐故納新”功能,提升肺的通氣量和攝氧量,增強呼吸系統防病、抗病的能力,減少秋冬季節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生。
“一場秋雨一場涼”,随着秋天氣候逐漸變涼,人的血液循環等生理功能相對趨向減弱,是以要适當增加運動量,以加強心肺功能,抗禦寒冷。既宜動又宜靜,是秋季運動養生的時令特點,而解決這一沖突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進行傳統功法的習練。
八段錦·左右開弓似射雕
本勢通過“左右開弓”的動作達到肝肺兩髒互相協調、氣機調暢的生理作用。
“左右開弓”在中醫理論中是“左肝右肺”的意思。《素問·五運作大論》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所謂“上者右行”,言天氣右旋,自東而西以降于地;所謂“下者左行”,言地氣左轉,自西而東以升于天。從五行屬性而言,肝屬木,主疏洩,肝氣以生發為順;肺屬金,主全身之氣,肺氣以肅降為暢。從肝肺兩髒的關系來看,肺金對肝木保持适度制約是正常的生理狀态,稱為相克;如果肝木太甚,對肺金形成反克,則為病理狀态,表現為肝升太過、肺降不及,稱為相侮。保持肝肺之間正常的相克關系,對于維持人體健康是必須的。
據此,鍛煉本勢功法時,通過馬步狀态下兩手“射雕”樣的“左右開弓”,對左(主升之肝氣)、右(主降之肺氣)進行科學調節,以保證正常的升降狀态。是以,從理論上來說,本勢的主要作用是通過調節肝肺兩髒來調整氣機的升降;從實際效果來看,由于“左右開弓似射雕”的動作無形之中有擴胸作用,是以它除了對肝肺兩髒有保健作用外,對位于胸腔内的其他髒器也都有較好的保健作用。
立秋食譜
天冬百合粥
【原料】天冬20克,百合2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天冬搗碎,放入砂鍋内,加水煎取濃汁,去渣;将百合、大米洗淨,連同天冬煎汁一起放入砂鍋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後改小火煮約30分鐘成粥,用冰糖調味即成。
【功效】潤肺生津、養腎補虧。
小米南瓜蓮子羹
【原料】小米40克,南瓜1塊,蓮子50克,紅棗數顆。
【做法】小米洗淨備用,紅棗去棗核洗淨備用;南瓜去籽去皮,洗淨,切成小塊;将蓮子用清水浸泡3小時,泡好後掰開取出殘留的芯;在鍋中加入純淨水,将棗和蓮子加入燒開,待水燒開後加入南瓜,繼續煮開,然後放入洗淨的小米,小火煮至熟即可。
【功效】中和潤燥、補脾益肺。
芡實山藥糊
【原料】芡實500克,山藥500克,糯米粉500克,白糖500克。
【做法】芡實、山藥曬幹後磨成細粉,加入糯米粉與白糖調勻。取混合粉50~100克,加入冷水調成稀糊狀,加熱燒熟,每天早晨空腹溫服。
【功效】健脾止瀉。
【注意事項】急性細菌性腹瀉、菌痢者忌服;糖尿病患者慎服;糯米黏滞,難以消化,是以每次用量不能太多。
清蒸茶鲫魚
【原料】鲫魚1條,綠茶20克,料酒、蔥、姜各适量。
【做法】将鲫魚剖開,去除内髒,沖洗幹淨;将茶葉塞入魚腹,縫紮腹口,不使茶葉掉落;将鲫魚置盤,加料酒、蔥、姜去腥,放入蒸鍋蒸熟即得。
【功效】清熱利濕、生津止渴。
内容來源:
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時令養生健康手冊(202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