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在2022年,全球女性新發乳腺癌超過230萬例,死亡病例超過66萬例[1]。
對于很多新确診的乳腺癌患者而言,治療期間她們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是術式選擇。由于擔心對側乳房長出新的惡性良性腫瘤,越來越多的單側乳腺癌患者選擇雙側乳房切除術,尤其是年輕患者。
已經有大量的研究證明,雙側乳房切除可以顯著降低對側乳腺癌的發生風險,但是目前還沒有證據表明雙側乳房切除術可以進一步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盡管如此,很多患者還是選擇了雙側乳房切除術,并寄希望于這種術式降低乳腺癌相關的死亡率。
近日,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Steven Narod領銜的研究團隊,在頂級醫學期刊JAMA Oncology上發表一項重磅研究成果[2],或許可以讓乳腺癌患者安心選擇保乳手術或者單側乳房切除術。
Narod團隊分析了超過10萬名乳腺癌患者長達20年的随訪資料,發現與接受保乳手術或單側乳房切除的患者相比,接受雙側乳房切除的患者患對側乳腺癌的風險大幅降低,但三種術式的20年累計死亡風險沒有差異。
簡單來說,與保乳手術或單側乳房切除相比,雙側乳房切除并沒有進一步降低乳腺癌患者的死亡風險。
據了解,這也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随訪時間最長的研究。
▲ 論文首頁截圖
近20年來,雙側乳房切除術被使用的越來越多,然而這種術式能否帶來更多生存獲益,目前還沒有定論。
雖然對側乳腺癌是原發性乳腺癌最常見的第二原發癌症,但是對側乳腺癌的發病率很低。是以,之前的研究沒有觀察到雙側乳房切除術帶來的更多生存獲益,可能與樣本量小有關。
為了确定雙側乳房切除術的真正價值,Narod團隊找到了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監測、流行病學和最終結果(SEER)資料庫,他們從中提取了在2000年至2019年确診為單側原位或浸潤性乳腺癌的30至80歲女性患者,共計661270例。
随後,他們按照1:1:1的比例,從所有患者中,給保乳術、單側乳房切除術和雙側乳房切除術各比對了36028乳腺癌患者,總計納入108084名患者。各組在人口統計學、臨床、治療變量和傾向評分方面均相似。
具體來說,保乳組有766名患者患對側浸潤性乳腺癌,20年累積發生率為7.8%;單側乳房切除組有728名患者患對側浸潤性乳腺癌,20年累積發生率為6.1%;雙側乳房切除組有97名患者患對側浸潤性乳腺癌,20年累積發生率為0.7%。不難看出,乳腺癌患者發生對側浸潤性乳腺癌的風險其實很低;不過,雙側乳房切除組患者發生對側浸潤性乳腺癌的風險确實下降了88%。
各組死于乳腺癌的人數分别為:保乳組3077人,20年累積發生率為16.3%;單側乳房切除組3269人,20年累積發生率為16.7%;雙側乳房切除組3062人,20年累積發生率為16.7%。也就是說,在長期死亡率方面,三組之間沒有顯著差異。
▲ 20年累計患病率和死亡率
值得注意的是,Narod團隊還提供了另一組資料。在保乳組和單側乳房切除組中,那些發生對側乳腺癌的患者的15年累積乳腺癌死亡率為32.1%,未患對側乳腺癌的患者累積乳腺癌死亡率為14.5%。這也意味着,與未發生對側乳腺癌的患者相比,發生對側乳腺癌的患者死于乳腺癌的風險增加300%(HR=4)。
這一發現與之前認為的“對側乳腺癌一般發現較早,且不影響生存”的觀點不一緻。而且這一結論與雙側乳房切除不能降低死亡率相悖,畢竟雙側乳房切除可以降低對側乳腺癌的發生風險,理論上講,預防發生就能預防死亡。那怎麼資料卻偏偏顯示沒有降低呢?
Narod認為,是原發乳腺癌轉移到其他部位在搗鬼,而我們被對側乳腺癌的發生迷惑了,忘記了原發竈轉移到其他地方的影響。簡單來說,當我們擔心對側乳腺癌的時候,悄悄擴散到其他部位的癌細胞才是需要擔心的,而對側乳腺癌的殺傷力是值得懷疑的。
基于以上研究結果,Steven Narod和他的同僚認為,臨床醫生應該告知患單側乳腺癌的女性,雙側乳房切除雖然可大幅降低患對側乳腺癌的風險,但不會影響長期死亡率。
實際上,現行的共識和指南也不建議一般風險患者接受雙側乳房切除術治療。希望這個大規模研究可以幫助廣大女性患者進一步認識到,保乳術、雙側乳房切除和雙側乳房切除在生存率方面沒有差異。
參考文獻:
[1].Bray F, Laversanne M, Sung H,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2: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Cancer J Clin. 2024;74(3):229-263. doi:10.3322/caac.21834
[2].Giannakeas V, Lim DW, Narod SA. Bilateral Mastectomy and Breast Cancer Mortality. JAMA Oncol. Published online July 25, 2024. doi:10.1001/jamaoncol.2024.2212
本文作者丨BioTalker